大唐新秩序 -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 四
ps:感谢青青子木的月票
义武军位于宣武军所立“藩篱”之最北,隔绝河东、卢龙的桥头堡。如今的义武节度使是王处直,此人原为前节度使王处存之弟、上任节度使王郜之叔伯。
严格说来,义武军既是河北诸镇之一,又非河北诸镇。原来的河北并没有义武军这么一个节镇,传统意义上的河北三强藩只有卢龙、成德和魏博。到了德宗朝时,天子才寻了个机会,将成德拆分,从中划出易、定二州,新设义武军管理,此后百多年间,义武军节度使的任命一直操控于政事堂之手。从此,义武军成为朝廷监控河北诸镇的钉子,也是朝廷征讨河北三镇的前进基地,一直游离于河北诸镇之外。
直到黄巢兵乱之后,朝廷威信扫地,各路节镇纷纷自立,时任节度使王处存才渐渐脱离朝廷的控制,依靠河北人治土。所以,义武军是最近二十年才慢慢融入了河北藩镇体系之中的。
义武军辖地稀少,物产不富,兵少将寡,不依靠强镇力挺,是没有自立能力的。节度使王处直能够登位节度,源于朱全忠的支持和举荐,故此王处直只能听从宣武军的指挥,遇到了卢龙商贾筑桥这种“小事情”,他都不敢擅作主张,非得向河北招讨行辕禀告。
有商贾会自己跑到涞水上花钱修桥么?哪个商贾会那么傻?袁象先自己家中就经营着许多商铺,他本人便是此道好手,当即对此嗤之以鼻不用说,定是在卢龙节度府授意下来搭建桥梁的,必须予以阻止!涞水是北部藩篱上的重要依托,一旦让卢龙方面打通了涞水,就等于在北部藩篱上打开了缺口,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回文于三日后递送到义武军节度府。王处直得了招讨使行辕的军令,立刻命令涞水县令对该姚记商铺的筑桥行为予以取缔。
涞水县令遵照节度府的命令,派遣县衙三班捕快前往拿人,十多名捕快差役赶到涞水岸边,想要将筑桥的工匠驱散,却不妨姚记商铺竟然以所雇之武士拘捕,将这些差役打了回来。
看着捕快差役们鼻青脸肿的狼狈状,涞水县令大怒,立刻征发县城中的青壮,聚集了百十人前往。但到了河边。涞水县令不敢动粗了,上百名武士在岸边严阵以待,手中俱是明晃晃的刀枪剑戟,装备远比自家要强上许多。
涞水县令无奈,只得悻悻而回,连夜向节度府求助。言称涞水沿岸聚集武士、游侠儿数百,隐隐然有欲攻县城之势,如今只能征发城中男丁登城严守,望节度府速遣兵马前来进剿。
河北多游侠、多健卒、多敢战士。此类武人很多都为大户豪门所养,王处直倒也不觉稀奇,但他惊讶的是一家商铺便能聘请数百武士,“隐隐然胁城之势”。这就实属不易了。
无论如何,按照招讨行辕的命令,桥是不能搭建起来的,王处直当即点了驻于易县的大将张公庆。让他“进击剿贼”。
义武军只辖两州半之地,易州在东接壤幽州,定州在西紧邻河东。民户统共两万,丁口还不到十万,全军仅仅不到五千人。张公庆所部又不在西线防御重点,整个易州的义武军都在他麾下,统共才一千五百人。他听说有数百武士聚于涞水之滨,便带了一千军卒赶赴涞水县,到了地头之后,不免大吃一惊这些武士何止数百,几近上千了!
两边都是上千人的大队军马,立刻就紧张的对峙起来。张公庆赶到阵前向对面打量,只见对面这些武士兵甲虽不齐整,但却十分完备,刀、枪、盾、弓,无所不有,仅就甲胄而言,配备得甚至比张公庆麾下义武军还要多。
再看武士们的健勇和彪悍,完全在己方之上,张公庆不禁感到头疼之极。最令张公庆心虚的是,这些武士看上去都久历战阵,明明是阵前大军对垒之间,对面的武士却毫不畏惧,眼神中似乎还透着一股懒洋洋的闲适意味,怎么看怎么不好打。
这上千武士虽然没有一个完整的阵型,多则百人,少则三五十人,就这么一队一队随意成列,但那股子杀气却无论如何也掩饰不掉。
这些人都是杀惯了人、当久了兵的职业武人!
张公庆正在仔细打量,对面阵中缓缓跃出一匹战马,马上骑者,自己带来的兵马无论装备和士气上都要差对面一头,如果真能如李小喜所言,搞一个保安公司来干干,似乎也无不妥……
正琢磨着,却又忽然间醒悟过来,自己奉王节度钧令,是来击贼的,怎么能和对方同谋而食呢?连忙拨浪鼓似的摇着头拒绝。虽说拒绝了,但张公庆也没心思“击贼”了,打也不一定能打得过,对方又似乎真的只是姚记商铺所雇,并非卢龙入寇,究竟如何,还是请节度府示下吧。
经过这么一番“沟通”,张公庆对李小喜的敌意消除了不少,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李小喜态度如此亲热,张公庆也不好再板着脸。而且他还对李小喜有些佩服,毕竟当年自己曾经带兵追击过李小喜,可李小喜看上去却毫无记恨之意,这番胸怀却也着实不简单。
两人各撤兵马,拱手道别。李小喜依旧看护着姚记筑桥,张公庆则勒兵返回涞水县城,派人向定州禀告一应经过。(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