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清 - 第七百二十二章 强弱 下
装备没多大差距的战争,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就是适时而准确的应对,有了杨猛的提点,虎门炮台的威力,在王奉友的手里被充分的发挥了出来。看最新最全
虽说损失了五十多座炮位,但相对于虎门炮台的五百余岸防炮位,这样的损失,并不是致命的,先是全炮集群射击,之后是三组一百五十门火炮的不间断轰击,开花弹集中爆炸后在江面掀起的气浪,冲散了凝而不散的战争迷雾,英军战舰的模样,也能看出个大概了。
集中的炮火,不简单的射击,让整个英军的舰队,短时间之内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多艘战舰已经开始冒着火光脱离舰队了,虽说依旧有淡淡的烟雾,但冒着火光的战船,已经可以算是清晰可辨了。
“白铜巨炮,集中瞄准一艘战舰,一艘艘的打掉他们!”
江面的烟雾被吹散,这是一个战机,对于英吉利的战舰,杨猛遇上了就不想放过,接过这三门巨炮的指挥权,对王奉友来说,也不算是越俎代庖,毕竟他的能力有限,指挥虎门的其他火炮,已经够他忙活的了。
巨炮的轰鸣响起,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受伤的战舰,在移动之中,打固定靶,炮兵有相当的准确率,但打移动靶,即使是久经磨练,许多时候还是要靠运气的,毕竟这火炮的准确率,还没有高到指哪打哪的程度。
虽说白铜巨炮没有集中目标,但也是在目标的附近爆炸的,虎门炮台所用的炮弹。就成都是开花弹。江面上巨大的水浪。已经足以威胁英军的战舰了,在杨猛看来,试探到这种程度,额尔金的舰队,已经可以退兵了。
但是,这战局的发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杨猛这边做出了应对,英吉利那边也是一样。相对于虎门炮台在杨猛到来之后,才做出的应对,英军的应对速度无疑是及时而准确的。
这样的应对,可不是上能学到的,这是需要实战的千锤万击才能磨练出来的,虎门正面的炮火稀疏了一些,但死角地带的炮火,却呈现出了相当的密度。
虎门炮台可不是全方位、无死角的炮台,基于原本的炮台只扩充了火炮数量与质量的虎门炮台,死角依旧。这个死角是英军准确掌握的东西,死角的炮火。虽说对虎门大部的威胁不大,但在炮火覆盖范围之内的那一批炮位,就只能被动挨打了。
“三爷,王奉友请命撤下那批炮位上的人手,白铜巨炮射击虎门炮台的死角!”
王奉友的这次应对还算得体,事情就该这么做,被死角区域炮火覆盖的炮位,虽说对江面上的英军战舰,多少有些威胁,但随着炮火的深入与密集,这些炮位的作用就有限的很了。
“照着他说的来吧!”
三门白铜巨炮,几乎是没有死角区域的,但三门火炮,对死角区域的威胁还是太,虽不致命,但很麻烦。
每一处炮位的损失,都会扩大英军战舰的活动区域,王奉友放弃了一部分炮位,英军的战舰,就能多攻击一片区域,优势再次被英军扳了回去,而留给虎门炮台的只有被动挨打和散乱的炮击了。
“部堂,依着江面上烟雾的走向,英军的战舰,已经散开了,正在江面上游走着攻击,咱们要如何应对呢?”
吴元猷作为绿营的老油子,经验还是很丰富的,陆军可以依照行军带起的尘土辨别军队的数量与精锐程度,水师同样可以依据烟雾的走向,确定英军战舰的阵势。
“应对?这是王奉友的事情,让王奉友来说一下吧!”
灵活运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看过英军的应对之后,新军与英军的强弱已经可以区分了,新军虽说是以实战来训练的,但训练终归是训练,远不及生死一线的沙场给军人的磨砺,在经验与应对上,新军无疑是弱势的一方。
“王奉友,如此局面你要怎么应对?”
杨猛心里大致也有了应对之法,但指挥作战的终是王奉友,想要新军之中出人才,杨猛这个时候,就不能揽权。
而且英军现在的战法,对虎门的威胁并不大,现在就是耐力战,英军应该是想利用虎门长时间不间断的炮击,废掉虎门的大部分火炮。
虽说用了三组火炮轮流射击,但火炮的射击时间终究是短促的,持续一段时间之后,火炮必须停火降温,不然,炸膛的风险就会高上无数倍。
“鉴于英军的战法,应该让虎门大半火炮停火,其余火炮保持零散的射击就好!三爷以为如何?”
英军的目的,王奉友算是摸清了,这就叫做战场上的顿悟吧?王奉友这段时间的应对,勉强算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了。
“你是虎门守将,该怎么应对是你王奉友的事情,老子只是来观战的,你看着办!”
给予王奉友更大的权力,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压力,让他进一步将所学的东西容易贯通,是杨猛要做的事情,也是他要验证的事情。
现在看来,只有战争,才是练就强军的唯一法门,没有一定量的死伤,不走上一段弯路,即使是久经磨砺的新军,也只是基础好一些的新兵而已。
“吴军门,接下来奉友也需要您的襄助,如今英吉利的战舰,猛击炮台的位置,虎门前方的滩涂,却被他们放弃了。
想要给予英军战舰以打击,炮营需要杨猛这些年建造的军工业规模很大很大,但持续的生产能力,却受到了国力的制约,畸形的工业很难维持长久的战争,若是虎门这样的消耗战,打上三五年,即使杨猛建造的军工业再庞大也会被英吉利拖垮的。
这原因也简单,只有两个字:粮食!一旦战争开始,外部进口的粮食就要大打折扣,很有可能外部的粮源会因此而断绝。
江南之地的四大湖区,至今没有到手,杨家所辖的田庄,产量面前能够自给,可杨家所辖的人口又有多少呢?
云南、藏边的人口基本上属于杨家,贵州、广西能够达到七八成,四川四五成,两湖广东两三成,皖赣一两成,两江苏浙杨家大规模的田庄寥寥无几,直隶、山东、河南以及西北之地,就更少了,整个大清四万万人,杨猛治下的百姓也就一万万多点,将江南的四大湖区拢到自己手里,杨家的人口可以衣食富足了,剩余的人怎么办?
三万万的人口,一场大的饥荒,就能夺去成百上千万人的生命,军事实力,杨猛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拉近与列强的差距,可国力呢?若是全国有四分之三的百姓食不果腹,战争即使是在本土打响,杨猛的胜算又有几何呢?
人口多意味着潜在的兵员多,但也意味着庞大的负担呐!不能遏制国内的战乱,不能让大清的农业步入正轨,就意味着杨猛不能发起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
军力的强弱不是关键,工业水平的高低也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国力的强弱,只要国家能维持,胜算就有成,国家难以为继,就只能打打示威性的战役了。(未完待续。。)u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