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穿康熙换乾坤 - 第二百六十章——苏武湖风波 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就在京师因为一场御前会议而“暗流涌动”之前不久,远在六千里之外“苏武湖”湖畔的“大清定远大将军”、“乌兰乌德(苏武湖)昂邦章京”、世子爱新觉罗济度,已经是不得清闲、甚至是颇为烦恼了。

    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皇上下旨:命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兵北上。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也就是顺治十二年刚出了正月门儿,济度就点齐了抽选的满蒙汉八旗三万余人马[1],浩浩荡荡出了京畿地界,过了堪堪百年历史的张家口“大境门”[2],出了被大清豁了口的长城,军容齐整的入了塞外。

    按照皇帝福临的密旨,济度大军不急不躁,一路走走停停,特别是在漠南蒙古诸王的地盘上,更是军容齐整、安步当车。那些蒙古王公贝勒,听闻大军路过,无不“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生怕朝廷大兵一不高兴给自己来个“连锅端”。就这样走了两个月,正好春光明媚之时,才进了漠北蒙古的茫茫荒原。

    漠北蒙古喀尔喀三部诸部落闻听如此大军过境,更是惴惴不安,似乎是一夜之间就放下了原本各自部落之间的恩仇一样,“不约而同”的纷纷到济度的大营中来“宣慰大军”,实则是打探消息。济度就按照皇帝福临事先交代好的说辞,先是表明来意:无非是长途拉练、顺便看望漠北蒙古诸部首领,并无他意。紧接着。济度就故弄玄虚的问道:你们诸位前几年掳掠人家漠南蒙古、特别是巴林部落的人丁可否打算归还啊?

    这可是自打顺治四年就有的一出公案。当年漠南蒙古诸部早就归顺了清廷,但漠北蒙古却劫掠了巴林的蒙古部落,清廷自然震怒,但碍于入关不久,南方战事正酣,也不愿意和漠北蒙古诸部轻起战端,故而一直是你来我往打着“口水官司”。清廷的要求就是喀尔喀诸部尽数归还劫掠的巴林人口、遣贝子来朝。但漠北诸部就是赖着不还,:“布利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首府是乌兰乌德。”老人家听了脸一沉:“我还不知道乌兰乌德吗?我是问历史上这是个什么地方?记住,叫乌金斯克,是中国领土,是我们苏武牧羊的地方!”

    于是,弘毅从收拢汉臣心思的角度提出了将此湖汉名定做“苏武湖”的建议,并立即得到了汉化颇深的皇帝的首肯。

    (本章待续)

    [1]所谓三万人马,乃是弘毅参阅了正史里济度作为定远大将军,挥师南下征伐郑成功史料中的数据。既然福建已定,这原本就准备好的三万人拿出来北上,应该不是问题。

    [2]张家口古属幽州,秦、汉、三国均为上谷郡地。五代时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地献契丹之后,张家口遂为辽、金迭占。明朝时张家口属宣府前卫所辖。位于今张家口市区中心的张家口堡,为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都指挥张文所建。堡方2公里有余,高11米,东南两面开门,东门称“永镇”,南门称“承恩”。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又扩筑了关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都指挥张珍改筑城堡,在城北开门称“张家口”,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堡。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在明代张家口长城,开豁建了大小各一座关门,东称“小境门”,西为“大境门”。当时小境门是汉、蒙商人经商往来的通道,而大境门则为官府所用。

    [3]“九白之贡”是清代喀尔喀蒙古贡献之名。其贡物为白驼一只、白马八匹。崇德三年(1638)喀尔喀遣使求贡,清太宗令其岁进九白。康熙三十年(1691)定,只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谢图汗、车臣汗三部进九白,其余各部不得擅进。雍正年间,增允赛音诺颜部岁贡九白。

    [4]《清史稿》中的一段就很能说明问题:(顺治十年六月)敕谕喀尔喀部落鄂齐赖土谢图汗、车臣汗、丹津喇嘛等曰:前敕令尔等将我巴林人口归还,并遣为首贝子来朝,以谢擅掠巴林牲畜之罪。其逃来之人,俟彼时酌处。今抗违前上谕、不遣为首贝子来朝,又不进本年常贡牲畜,不尽偿巴林人口,尔等负罪实多。反以归顺朝廷之贝子擅来奏取,昧理甚矣!今纵尽偿巴林人口、遣贝子来朝,其已经投来贝子大臣,朕亦不即遣还。惟将巴林人口尽数归我,且遣贝子来朝,庶自此以后,再有逃来之人,俟彼时酌量施行。否则岂但已投之贝子不即遣还,凡贝子大臣来归者,即尽收养,且宠以富贵矣!(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