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穿康熙换乾坤 - 第二百六十五章——可怜的商人 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来自布哈拉汗国[1]的商人谢伊特库尔阿勃林此时可真是叫苦连天、后悔不跌。

    自己被“羁押”在这贝加尔湖畔不知何时凭空冒出来的博格达皇帝的军营中,已经二十多天了。或者用更准确一点的表述,应该叫做“挽留”:至少直到今天,无论是清国的军官还是士兵,都没有对自己有过任何粗鲁的行为。但阿勃林清楚,自己有这样的“礼遇”,全是因为大清皇帝的那一份给莫斯科政府的书信在保佑。

    虽然每天好吃好喝,甚至可以自由走动,也可以随时去找自己的同伴,但就是不能离开大营。所有的中人见了他都是客客气气,却一定是得到了严格的命令,都惜字如金,能不开口绝不说话;就连自己的伊斯兰逊尼派信仰,清国的军人们也是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任由他每天早晚高声做着祈祷、称颂着真主安拉,毫不干涉。甚至有几名同样信仰的来自蒙古草原鞑靼人士兵,还邀请他去参加过唱经仪式,但即便如此,那些“教友们”依然守口如瓶。

    不甘于被软禁的阿勃林并非没有想过要逃走,但经过一番周密观察和严谨的分析,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愚蠢而可怕的念头。

    首先,自己这次出使清国的最大成就,就是那封博格达皇帝的书信,可现如今却被扣留在清官的手中。自己尽管索要数次,却都是毫无结果。如果就这么空手回到托博尔斯克[2]。简直就是无功而返,自己辛苦多年好不容易在督军大人那里建立起来的一点点好感也将荡然无存!若真是那样,作为一名时代以往来东西方经商的商人来说,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其次,从这样一座几乎牢不可破的城堡和这样一群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手中逃脱,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座清国的四方形军营虽然不大,却修建的十分牢固结实——城堡每边边长大约30俄丈【1俄丈长度为2134米】,高两俄丈,城墙黄金这个词,立即就满怀期待的同意了!我只好听从了你们的误导,谁让我只是一名布哈拉的商人,而你们一个是贵族,一个是军人呢?

    谁知道北边的蒙古台吉们对于我们的到来并不是那么欢喜,听他们酒后提及,说有一支庞大的博格达皇帝的野战大军刚刚从这里经过,要去远方拉练。胆小的伊万!一听说这个消息,简直吓破了胆,哭喊着就近找到西伯利亚督军在这附近的城堡,先避过风头再说!于是,我们彻底背离了来时的路线,在哥萨克人的带领下往贝加尔湖走来。哦!万能的真主安拉,对这些异教徒的确是应该好好惩罚的,现在看来充当向导的哥萨克人压根就不知道贝加尔湖附近的据点早就神秘的消失了!

    (本章待续)

    [1]布哈拉汗国是1500年至1920年间位于中亚河中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国名因16世纪中叶迁都至布哈拉而得名。布哈拉汗国共分为三个王朝:昔班尼王朝(1500年—1599年)、阿斯特拉罕王朝(又称札尼王朝,1599年-1785年)和曼吉特王朝(又称海达尔王朝、布哈拉酋长国,1785年-1920年)。1920年,被苏俄所吞并。

    [2]托博尔斯克是现在俄罗斯联邦秋明州的一座城市,位于托博尔河注入额尔齐斯河处。1587年建为城堡。十六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后期为西伯利亚军事、行政及交通中心。十九世纪末,因西伯利亚大铁道未经此城而衰落。

    [3]此“希尔科夫”并非是19世纪末修筑中东铁路和哈尔滨城市设施的沙俄政府官员,而是当时托博尔斯克的最高军政长官,全名为弗伊希尔科夫,是沙俄侵占西伯利亚的急先锋人物。

    [4]此处的“大公”,是真实历史中沙俄官员对自己沙皇的官衔的官方称呼。前文述及过中国人误称的所谓“沙皇”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全称。根据苏联时期“中央国家古代文书档案馆”收录的十七世纪西伯利亚地方政府给莫斯科的公文记载,当时俄国普通官员对中国人所说的“沙皇”的一般称谓为:“大俄、小俄、白俄等全俄罗斯君主、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大公”。也就是说,沙皇在人家那里更像是一个爵位,而正式的官职应该是“大公”!请各位书友切记切记!

    [5]汗八里城即北京。源于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所说的“汗八里”。“汗八里”是突厥语,意思是“皇帝之城”。当时的俄罗斯人普遍如此称呼北京城。

    [6]台吉是明代和清代时蒙古王公贵族的称号。明代时,蒙古人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成员称为台吉,极有可能是汉语“太子”的音译,其中地位较高的称为“珲台吉”或“黄台吉”,极有可能是汉语“皇太子”的音译。在清代,台吉成为蒙古贵族的一种爵位。有执政的台吉,有闲散(不执政)的台吉,有世袭的台吉,也有不世袭的台吉。内、外扎萨克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的闲散汗、王、贝勒、贝子、公等均为台吉。位次辅国公,分四等,自一等台吉至四等台吉,相当于一品官至四品官。(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