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唐再续 - 第212章 秦王变法 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感谢“shh2006”、“et0824”和“揆文奋武”三位朋友的月票。

    ------------------------------

    “此事既然是由某提出,自然归某负责到底……大唐钱庄将为朝廷借贷这笔钱。”

    李曜这番话说得义正言辞,诸位宰相听了,也是jg神一振,但刘崇望却迟疑道:“右相若肯慷慨解囊,自是朝廷之福,然则朝廷从大唐钱庄借贷这些工程款项,今后如何偿还,还请右相明示。”

    李曜心道:“不愧是三司使,一下就问到了点子上。”当即微笑道:“在政言政,在商言商。大唐钱庄借贷给朝廷的工程款项,自然也要朝廷对此有所担保,朝廷可按照借贷总数,以地税、商税或者茶税、盐税之类税金来作担保。至于还款时限,这个大可以双方商议,就某个人推测,即便朝廷要分期五年还款,大唐钱庄应该也是负担得起的,而且分期五年的话,对朝廷的财政压力也比较小,不至于影响朝廷运作。”

    诸相何曾见过这种好事!闻言都是大喜,唯独户部尚书孙偓想起一茬,问道:“既然是借贷,想必总要支付一定的利息,不知右相这大唐钱庄借贷给朝廷的钱,利息却是几许?”

    自李曜提出的这个计划之前,朝廷财政从来没有借贷之说,但民间借贷倒是有律可依。根据《唐律疏议》之《杂律》规定,大唐民间借贷的最高利率不得超过月利六分,也就是每个月利息不超过借贷总额的百分之六。虽然实际上一般民间借贷月利都超过10,甚至还有20的高利,但至少“理论上”是违法的。

    李曜身为右相,自然不能知法犯法,所以诸相也不担心他开价太高。然而李曜的话一出口,就吓了诸相一大跳。不是因为高,而是因为太低!

    李曜道:“既是为朝廷借贷,利息自然不能太高,只消能维持钱庄基本收益,使钱庄不至于亏空,也就是了。我意,取两分息钱足矣。”

    诸相大吃一惊的同时,孙偓立刻问:“如方才右相所言,诸工程共需款项约莫多少?”

    李曜道:“约莫一千两百万贯到一千四百万贯之间。”

    孙偓想了想,问刘崇望:“刘相公主财务,不知三司与户部合计能拿出多少用于工程?”

    刘崇望道:“不超过四五百万贯。”

    孙偓点点头,道:“也就是说,朝廷至少需要借贷八百万贯,而若以八百万贯本金计算,月利两分,便是十六万贯,一年为一百九十二万贯,以右相所言五年为限,则共计偿还利息已然高达九百六十万贯,超出本金一百六十万贯,于律不符。”

    唐朝《唐律疏议》之《杂律》规定,不论借贷多长时间,利息最多与本金相等,不得超过本金,因此孙偓有此一说。

    李曜闻言便笑道:“既然如此,可将利率下降为一分六,如此一年下来,朝廷须偿还的利息只合一百五十三万六千贯,五年偿还利息七百六十八万贯……诸公以为如何?”

    孙偓见李曜谈笑间又让出近两百万贯巨利,心中也不禁钦服,暗道:“李正阳之度量,诚然世所罕有。他如今执掌朝政,若是强行以六分利息结算,朝廷也奈何不得,如今减了又减,降了又降,却为朝廷节省了两三千万贯钱,虽也能在其中赚上一笔,却已是大度之至了。”当下表示再无异议。

    刘崇望也觉得按照这样计算,大唐钱庄这笔生意似乎倒真是特意来为朝廷帮忙来了,也不好多说,拱手表示同意。

    他二人一掌户部,一掌三司,既然都已经同意,其余人自然没什么多话可说,连崔胤也觉得李曜似乎大方得过分了些,再无二话,只是附和。

    他们却不知道,此时的李曜心中大感满意。也许因为自己的插手,中国古代就要出现一个“罗斯柴尔德”家族了!

    在后世,如果一个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罗斯柴尔德”(rothszhu制度的设计和建立几乎是全神贯注地防范封建势力的威胁,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nzhu制度本身对金钱权力这一新生的、致命的病毒,却没有可靠的免疫力。

    新生的nzhu制度对于国际银行家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权,来控制整个国家这一战略主攻方向的判断和防御出现了重大漏洞。“金钱超级特殊利益集团”与美国民选zhengfu在南北战争前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双方在美国私有zhongyang银行系统的建立这一金融制高点上进行了反复的殊死搏斗,前后共有7位美国总统因此被行刺,多位国会议员丧命。美国历史学家指出,美国总统的伤亡率比美军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的一线部队的平均伤亡率还要高!

    “一个伟大的工业国家被信用系统牢牢地控制着。这个信用系统高度地集中。这个国家的发展和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已经沦为最糟糕地统治之下,一种世界上最完全最彻底的控制。zhengfu不再有ziyou的意见,不再拥有司法定罪权,不再是那个多数选民选择的zhengfu,而是在极少数拥有支配权的人意见和强迫之下(运作)的zhengfu。

    这个国家的很多工商业人士都畏惧着某种东西。他们知道这种看不见的权力是如此的有组织、如此的悄然无形、如此的无孔不入、如此的互锁在一起、如此的彻底和全面,以至于他们不敢公开去谴责这种权力。”

    十九世纪末以来,国际银行家对金钱的认识再一次实现重大飞跃。原有的英格兰银行模式,即以国债作为抵押来发行货币,通过两者的死锁,实现zhengfu举债,银行发行货币。确保债务规模越来越大,从而保证了银行家不断增长的巨额收益,在金本位体系之下,银行家坚决反对通货膨胀,因为任何货币贬值都直接伤害了银行家的利息实际收入。

    这种思路还是比较原始的放贷吃利息的办法,主要的缺点就是财富积累得太慢,即使是用上部分准备金制度,仍然不足以满足银行家们ri渐膨胀的胃口。特别是黄金和白银增加缓慢,这就等于给银行放贷总量设了一个上限。

    因为曾是大型国企的中高层管理者,李曜知道,早在二十世纪之交的欧洲,银行家们已经摸索出一套更为高效也更为复杂的法定货币体制。法定货币彻底摆脱了黄金和白银对贷款总量的刚xg制约,让货币控制更加弹xg,也更加隐秘。当银行家逐渐明白通过无限制增加货币供应来获得的收益远比通货膨胀带来的贷款利息损失要大得多时,他们随即成为法定货币最热烈的拥护者。通过急剧增发货币,银行家们等于掠夺整个国家储蓄者的巨额财富,而比起原来银行强制拍卖别人财产的方式,通货膨胀要“文明”得多,所遇到人民的抵抗也要小得多,甚至难以为人察觉。

    至于李曜本人,虽然暂时并未打算用纸币去“坑害”大唐人民,但他确实考虑过对其主要对手——譬如朱温——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手段打击,因此他才坚持要拿到纸币的发行权。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考虑过像大唐朝廷这样拿飞钱的发行赚钱,这种获利方式对他来说太低级太原始,他所知道的金融手段,比这种赚钱方法高妙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

    想想看后世的情形,那时候,在银行家的资助之下,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探讨逐渐被引导到纯数学游戏的轨道上,由于增发纸币所导致的通胀的概念已经在现代完全被价格上涨的通胀理论所淹没。

    这时,银行家们手中发财致富的手段中除了原有的“部分储备金”制度,货币与国债死锁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工具:货币通胀。从此,银行家实现了从黄金的卫道士到黄金的死敌这一戏剧xg的转变。

    凯恩斯就通货膨胀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用这个办法,zhengfu可以秘密地和难以察觉地没收人民的财富,一百万人中也很难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种偷窃行为。”准确地说在美国使用这个办法是纯私有的美联储,而不是联邦zhengfu。

    大唐钱庄,就是李曜心目中的另一个“美联储”,一个在大唐出现的、由私人完全控股、充当国家zhongyang银行的超级金融机构。

    这其中或许会略有差异,也或者说,是李曜刚刚踏上这条路不久,一些布局也才将将起步,并未完成。因为目前的大唐钱庄,股东并不明确。按照股本来看,大唐钱庄的原始资本十分雄厚,而这雄厚的资本,并非都是李曜的个人财产,这里头占据大头的,是河中军械监与河东军械监。

    然而中国历来是一个权力至上的社会,而不是金钱至上的社会,因此李曜作为河东四面总揽后勤诸事调度大行台尚书左仆she,实际行使着整个大行台的控制权,兼之又是河中节度使,让他可以轻易的调动两大军械监的巨额资本,作为大唐钱庄的原始资本或者说“注册资金”。至于什么时候让这笔钱成为他个人名下的财产,他当然有着从不提起的远景规划。

    至于大唐钱庄与美联储的组成差异,自然主要是在股份制的问题上。不论钱是怎么来的,至少实际情况就是:大唐钱庄如今是李曜一个人说了算,而美联储显然不是。

    1914年5月19ri向货币审计署报备的文件上,记录着美联储股份发行总数为203053股,其中:洛克菲勒和库恩雷波公司所控制下的纽约城市国家银行,即花旗银行前身,拥有最多的股份,持有30000股;jp摩根的第一国家银行拥有15000股;当这两家公司在1955年合并成花旗银行后,它拥有美联储纽约银行近四分之一的股份。换言之,它实际上决定着美联储主席的候选人,美国总统的任命只是一枚橡皮图章而已,而国会听证会更像一场走过场的表演。

    而另外,保罗·沃伯格的纽约国家商业银行拥有21000股;罗斯柴尔德家族担任董事的汉诺威银行拥有10200股;大通银行拥有6000股;汉华银行拥有6000股;这六家银行共持有40的美联储纽约银行股份,到1983年,他们总共拥有53的股份。经过调整后,他们的持股比例是:花旗银行15,大通曼哈顿14,摩根信托9,汉诺威制造7,汉华银行8。

    美联储纽约银行注册资本金为一亿四千三百万美元,上述这些银行究竟是否支付了这笔钱仍然是个谜。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只付了一半现金,另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他们根本没出任何现金,而仅仅是用支票支付,而在他们自己所拥有的美联储的账户上只是几个数字的变动而已。美联储的运作其实就是“以纸张做抵押发行纸张”。难怪有的历史学家讥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既不是“联邦”,又没有“储备”,也不是银行。

    众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其实本质就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商品,那么如果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显然谁就拥有无法限量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这就是数百年来,为什么国际银行家要绞尽脑汁、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权的原因。

    李曜也是如此,他在取得长安——实际上也就是朝廷——的控制权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其中儒学思想的改革是jg神方面,而已大唐钱庄为代表的改革则是经济方面。

    拥有朝廷正统,李曜就可以开始推行金、银币,这将为“钱荒”的大唐经济提供充足的流通货币。而当大唐钱庄控制了货币的发行,并得到朝廷税收作为担保,确保能够随时ziyou兑换之后,大唐钱庄便实际成为了“zhongyang银行”。至于如何让接下来的金币、银币甚至纸币获得市场认可,其实简单之极:除铜钱外,朝廷同样接受纸币纳税。

    由于得到中书门下诸相的一致认可,八项改革措施全部通过,而关于钱币发行以及大唐钱庄的事宜,也将奏请皇帝御批。

    在陇西郡王李曜出任朝廷右相之后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以皆大欢喜而告终。然而在许多年后,史官的记载却是:“此圣宗变法之宗源。”

    〖∷更新快∷∷纯文字∷〗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