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 - 天圣乱相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现在赵祯爱上了后宫的张美人。可9月15日,刘太后直接下诏给宰相“自古以来,外戚都因家族昌盛、权柄过重而招致祸端,没几个能长保富贵的。现在我从衰微的旧族中选出郭氏,也是出于避免外戚干政啊”

    11月21日,仁宗大婚,无奈的遵从太后的意愿,立后周的开国功臣郭崇威的孙女郭氏为皇后…可赵祯不会知道,这还只是他个人感情伤痛的开端…

    天圣3年(1025)11月30日,首相王钦若去世。他终于死了。首先他应算工伤,是在去传法院的路上突然得病的,回家后就再没起来。皇帝亲自探病,赐白金5千两慰问。死后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他亲戚、亲信共20多人都恩荫作官。这一连串举动下来,《宋史》评价“建隆以来,宰相恤恩,未有此比”

    但谁能知道,王钦若居然是被活活气死的!一切都源于英明伟大的刘太后做成的那条食物链。即有事就询问王钦若,经王曾、曹利用2人审查。如一切正常,最后由鲁宗道挨个地狠狠瞪一眼,没事才ok…原来王钦若就是个干活的苦力啊!下边一大堆人盯着他,时刻准备对他深挖狠批,斗倒斗臭。其中以能用目光杀死你的鲁鱼头为主力。

    于是王大宰相日子就非常难过了,得时刻看别人脸色。时间一长,他终于受不了了,发了句牢骚“王旦在日,你们不这样吧”

    鲁宗道立即冷笑“王文正(王旦谥文正)先朝重德,岂他人可比?公若执政平允,宗道安敢不服”义正言辞,正气凛然。王钦若没有话说。

    这次对话后,王钦若日子更难过了。不过最后的一击也只怪他不争气,是自己找死。

    宋朝宰相的任务不仅仅是帝国大管家。或“调理阴阳,抚理万物”这样简单,还必须时刻留意下面有才华却没出身的士子们。要举荐,让国家人材各尽其用,这才算合格。可这举荐背后就是风险。你推举的人如出了什么错,就都有你的份。王钦若就栽在了这上面。

    他举荐的人叫吴植,是个标准的埋没型人才。被举荐前不过是个县尉。经王钦若大力举荐,得到了知邵武军的差使。吴植高兴,但转眼悲愤。他居然在这样关键时刻病倒了。时也命也!但一点办法都没。且他得到的是差使而不是官职。

    这点太重要了。这是宋朝特色,赵匡胤陛下独创的玩意儿。你是什么官并不重要。你得到了什么差使才重要。而差使不等人,你不行,千百个人都眼巴巴盼着呢!眼看到嘴的鸭子要飞,吴植决定再找自己的举荐人想辙。

    怎么办?当然是钱!且为隐密,他还想到了另一个人,他的好朋友、现在京城里的余谔。让余谔为他先垫上黄金20两,找个合适机会交给王钦若…怎么样?但计划多好,也得由人去实施。吴植、余谔、王钦若都倒霉在了这实施人的身上…

    这位吴家大管家直闯进宰相府,不管什么人在座。更不管王大宰相正在干什么,就直接喊了出来:王宰相您好,俺是吴植派来的。他给您带了20两黄金,您就帮他把邵武军那个差使留住吧…您为什么瞪眼?啊?问黄金在哪?不在我手里。在余谔余大人那儿。他是俺家主人的好朋友,这钱绝差不了,几天内就给您送来。您神通广大,就把事办了吧…喂!你们这是干什么?干嘛抓我啊?王大人。我真是吴植派来给您送钱的啊,您别不信…

    众目睽睽,王钦若如堕冰窖。不必向左右张望。他都知四周布满了怎样的眼光…王钦若半句多余的话都没,直接命人把这位吴府大管家押送开封府,理由是企图贿赂朝廷命官。注意是“企图”

    满堂的宾客己在瞬间变成了目击证人,案件同时也升级了。开封府不再受理,改由御史台出面。御史台派出了著名的侍御史韩亿,加大力度,务必要做到一击致命。但可惜的是,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即行贿初衷在吴植,买官的黄金在余谔,王钦若没摸到一分一毫赃款,甚至在知道自己将被行贿时就第一时间报了官…

    如说吴植是“企图”行贿的话,那么王钦若连“企图”受贿的机会都没。最后千不情万不愿,御史台也只得如下定案:判吴植以行贿罪除命(此次任命作废)余谔勒令停职,王钦若诏释不问,但追究他举荐失查之罪。可这个罪就实在太微妙了。它能让举荐者一起受牵连贬官罢职,也可能只是被小小训斥一顿,完全看当权者的心情。

    这时刘娥心情非常好,于是人人都知王钦若又逃过了一劫。这一天上朝,鲁参政一脸怒气,直视王钦若。王宰相自知理亏,低头不语。突然间一只老鼠不知从哪钻了出来,跑过众人面前。鲁宗道突然大喝“汝犹敢出头”全场暴笑,王钦若脸如死灰。从没想过被当众这样羞辱!自己居然真成了过街老鼠,人人都可喊打了…可有什么办法?众怒难犯。他不是寇准,没有以一己之力去压服所有朝臣的胆量。他忍了。无论怎样难堪,他都选择了再次跟着这些人去上朝,正常工作。

    但终究他还是把自己气病了。加上去传法院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人生就此谢幕…

    宋仁宗在日后曾对辅臣言道“朕观钦若所为,实是奸邪”纵观王钦若一生,他所谓的奸邪事迹不外乎就是劝宋真宗去封禅祭天。除此之外,后面的大建宫殿、圣祖下凡等把戏都己是赵恒本人的原创及丁谓等人的努力,王钦若早就不是主角了。宋史对王钦若有失公正。你是昏君,他才是奸邪。你是明君,他就是能臣。王钦若这种人正是面镜子,能照出皇帝的成色和本来面目。王钦若有大能力也有大贡献。就说澶渊之役,他所守卫的大名府都远远话,她抢先回复了下自己的乖儿子“陛下,怎可因我的缘故使大朝会拖后呢”

    王曾喜从天降,立即跟进“太后您说得太对了。陛下您以孝奉母仪,提出了这超级棒的建议。但您妈妈不忍心破坏国体,您就听她的吧”

    刘娥瞬间冻僵,这该死的谦虚…别看自己已60岁了,政治上还是不成熟!都选择打劫儿子了,还装什么伟大母亲?但话己出口,无法挽回。难道这一年的机会又要白白溜走?刘娥不甘心,私下里又耍了个小手腕。回宫后对‘儿子’一顿暴力,随后仁宗陛下就颁出了圣旨,上面写的还是先为她上寿,然后再举行春节朝会大典。

    举朝无奈,刘娥真的得逞了,她比皇帝还皇帝了…

    天圣5年(1027)正月初一的上寿仪式是所有忠于赵宋皇室的臣子们的噩梦。赵祯身穿兖袍(未加冕),在文武百官还有契丹使者面前,向刘娥行二拜之礼,向她跪献2杯酒,接着再由百官代表枢密使向太后上寿。一切都结束后,赵祯才到天安殿去接受百官朝拜。

    刘娥此时是在会庆殿中行使的人君之礼,而不是天安殿这最正规场合。但实际上她早就在行使百分百的皇帝职权了,大婚后的赵祯只是个摆设。那么她到底为宋朝做出了什么贡献,才让她这样霸气冲天?截止到现在,把所有君臣的功劳都归于她一身,恐怕也不过以下几点:

    1澄清吏治。这在任何朝代都是首要大事。但宋史称刘娥是“澄清吏治”而非“刷新吏治”因她根本就没什么具体的改革措施。只留下了6条警告臣子不许贪污,否则严惩的诏书及1句训人的话。

    那是她刚上台时,京西路转运使刘绰为讨好她,说要把多余的千斛粮食运送京师。可没想刘娥发火了“你认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吗?他们哪个是因搜刮粮食多而升官的”但这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刘娥不是个深宫里享乐型的太后,她知道如平白无故多出那么多粮食,那定是有老百姓被剥削了。但这对大宋整个官吏体系如何防贪,又怎样养廉,半点用处都没。

    2重视水利。这是千真万确的功劳,不管刘娥有没有亲自下河堤挖过一锹泥。不过刘娥就算真是大禹转世,在宋朝也够不上当女主的功劳吧?

    刘娥在1027年10月30日终于将8年多前在滑州西北天台山旁决口的黄河给堵住了。还有范仲淹所修的5百里捍海长堤,还有全国各地灌田千顷的数项大型水利工程。

    3完善科举,兴办州学,赐给学田,但这只是给读书人一点甜头而已,广大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没得到任何实惠。

    4发行交子。这一项勉强算有点创新,但头功恐怕还是该记在大宋第一地方官张咏头上吧?

    如定要强调刘太后是多么了不起的话,还有一真正可称道的事情:她把她丈夫赵恒的拜神行动彻底中止,把大宋从鬼魅横行的荒唐世界里拯救了出来。

    好了,可以阶段总结了。以上这些功绩,如换成一男性皇帝的话,顶多是个中等偏下、很平庸的守成之主。哪来什么资格篡位逼宫?(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