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悠哉人生 - 第981章
妞妞傲娇地仰起头喊道,“去下馆子,还不如南姐姐做的好吃呢!”
“妞妞!”梁子扳着脸唤道。
妞妞赶紧捂着嘴自己的嘴巴,扑闪扑闪地眨着一双黑黝黝地大眼睛,那模样甭提多可爱了。谁也不会去苛责小孩子的童言童语的。
得!人家把天打雷劈都给扯出来了。既然人家已经婉拒了,唐博年当然不会再硬拉着人家,反正还要在这里住几天,不差这一时半会儿。
“那我们明天再来复诊。”唐博年起身道。
唐安迪则抱着孩子,看着他们坐进车内,车队一辆接一辆倒着出去。就在这时来了几辆黑色的轿车,远远的方默南看着车牌号是省里的,不知道又是何方神圣啊!
不过好像不是来找方默南的,唐老的车队停下,很快又动了起来,两拨车陆陆续续地开走了。
方默南他们则去厨房吃饭,连婶和薇拉她们在喂药的时候就开始做饭了,而方爸他们因为时间到了无法,则和方妈还有姥姥去了酒店,已经约好的不好推辞。
再说了人家是来找女儿的,家里有人作陪,方爸就不在凑热闹了。
午餐很丰盛,大家边吃边聊,当然少不了还聊着唐家的大排场。
林佳佳咋舌道,“这排场不算啥,我听说香港的富豪之家,养孩子的花费更是让人望尘莫及。据说从孩子一怀上开始,就会不惜豪花千万。预订全港最好的私立医院的头等病房、逾百万补品、星级医护团队贴身伺候、数十万胎教器材,再加上了这么多穷养、富养,在我们来说就俩字。”梁奶奶笑道。
“这个我知道。”方默南笑道。
“你知道?”众人齐齐地看着方默南。
“放养!”方默南笑眯眯地说道。“这个梁子应该深有体会的。”
“对啊!那时候的孩子是玩的主体。计划生育的国策尚未出台,独生子女人家不是没有。但少得可怜。生两个也算少的。有五六个孩子的家庭很平常,七个八个也不新鲜。因此想起我小时候,六七十年代。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是:孩子多。”梁子回想起往事,居然历历在目,他以为会极力地想忘记。
林老爷子笑道,“那时候不论住胡同还是住机关大院,邻里之间,孩子皆可以‘群’论,形容起来就是‘乌压压”的。”
“对呀!我记得小时候玩骑马打仗、双球打垒、官兵捉贼等等,动辄有满山满谷的孩子冲锋陷阵。有时候召集起胡同里的适龄孩子模拟军事游戏,照着军棋(陆战棋)封官,两个阵营从司令到班长封完了,还能剩下成片只能当兵的孩子,若加上同样数目的女官兵,场面可想而知。由此还引出一个动辄出现的情景:天擦黑的时候,家长扯着嗓子乱叫孩子的小名,呼唤在外边疯玩的孩子回家吃饭,有的老大老二老三轮番叫。”梁子感慨道,“如今这种声音已经根本听不到了。很多过来人感叹当年邻里关系的亲密,其实这种关系的确立,与孩子之多,孩子之间的扎堆玩、串来串去不无某种连带关系。”
“我可是记得梁子是独生子来着。”秋红叶看着他笑道。
“我那个时候可是孩子王……巴拉巴拉。”梁子说起个没完,颇有点儿,忆当年峥嵘岁月感觉。
梁子讲的是眉飞色舞,大家听的是津津有味儿,尤其是在国外长大的林家孙子辈而还有妞妞和毛头他们姐弟俩。没有听过,很是羡慕啊!
方默南笑而不语,那时的孩子多,家长双职工,或者农村的下地干活,孩子们都是放养的。家长没时间管,孩子有很多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他们活跃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打泥仗、滚铁环、跳皮筋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当年大多数孩子每天的运动时间至少有三个小时以上,虽然物质上没有现在的丰富却是身体壮壮的。
可不是现在以及将来的虚壮,辅导班遍地,除了开辟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孩子的身体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每年军训不晕倒几个,不刷新记录,那是不算军训。
现如今只有一根宝贝独苗,且家长也渐渐地看中学历,普遍存在‘重文轻武’的观念。
孩子的体质也渐渐的‘玻璃化’,父母对孩子的精细化培养,反而加剧了孩子体质的不堪。
“哇……哇……!”众人听得惊叹连连。
“原来爸爸小时候也这么调皮捣蛋了。”妞妞一句话说的众人哈哈大笑。
“咦!姥姥,老妈,怎么就你们两个回来啊!老爸呢!”方默南起身道。
“你爸有事,你们在聊什么?”方默南给她们二人拉开椅子,二人坐下。
“怎么样,要不要再来点儿,”方默南笑道。
“哎!不用了,你大舅可真舍得,叫了一桌子菜,吃撑了。”姥姥赶紧摆手道。(未完待续。。)
ps:求票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