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大帅 - 第127章 常德易主 二
夜幕重重。。。
二千里长的沅江一路冲到沅州境内就已经算是到下游了,这里开始的水域相对上游要宽阔,奔腾的江流因此变得和缓起来。
一路向北的沅江在一个家叫杨家湾的地方突然拐了个弯向东流去,从这里起,就是常德的地盘了。
这个湾就是湘西镇守使府和澧州镇守使府两大势力的实际分界线。
王正雅虽然是文人带兵,但是却是深知兵法,这些交通要道他是十分重视的。虽不能派驻重兵守备,但是设置讯警的道理他是清楚的。
从杨家湾开始到桃源为止,在这段百里水道,负责讯警工作的是澧州镇守使府直属的水路巡防营。由于兵源紧张,王正雅又是优先扩充作战部队,所以这个水路巡防营的建设就严重滞后了。
首先是兵员,总共不到三百人的队伍,大部分还是前清时期的塘讯兵。这些塘讯兵最大的特点就是年纪颇大,收入颇低,营养严重不良。而且更严重的是传承自满清时期的,空额严重,说是三百人的建制,实际不足百人。
王正雅派来带队军官上任后,也费了心思整肃这支糜烂的队伍,依靠对过往商船征收罚款的方式弥补经费不足,把全营扩充到了200多人。而且每五里设置一个警讯点,每个点驻扎一个五人的警讯班,每班配一条快船,这样便于传递消息。
可以说这样的做法算是尽职尽责了,但是很遗憾,这一情况早就被何健手下的军情人员查的一清二楚。而且对过往商船征收罚款创收的做法也引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把除挂英国旗的沅江船运公司货轮以外的私人船帮逼到了死路。这些船帮老大除了加入沅江船运再无其他办法,部分失业者甚至还成了王正雅的反对者。而在贺仕道和谷虎这两个湘西大盐枭的策动下,这些人居然还成了气候,拉起了队伍,公开在澧州镇守使府辖区内扯起了反旗,这让王正雅头痛不已。
至于南边的邻居,由于自民元以来,双方没发生过任何冲突,时间一久,连的湘西讨袁军司令张雪济,乃是黔阳府芷江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熊希龄荐举东渡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陆军,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广东盐行局局长,旋在上海组织广艺书局,做为秘密革命机关。又在汉口设《大江日报》。参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胡瑛任山东都督,他任参谋长兼第一混成旅旅长。辛亥革命后,任湖南检察使,旋被袁世凯解职。
二次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偶尔注意了一下湘西地区,这里是湖南都督谭延闿控制不到的地方,为了能整合这个地区的资源。对于湘西的理解程度依然停留在地图上的孙中山委任湘西人张学济为湘西讨袁军司令,节制湘西境内全部武装讨袁。
所以说官僚主义害死人,此刻的湘西可不是清末民初各派势力林立的时候了。张学济年初时替宋教仁打前站来过这里,当时就很惊讶于局面的变化,不过一来是因为是短期停留,二来当时安江模范城还没成型,所以也没太在意这种变化。而且没能见到王振宇,只是和湘西镇守副使田应诏吃了个饭,所以留了个国民党党员证给王振宇就走了。
这次一来,张学济才知道王振宇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什么地步,整个湘西境内,除了王振宇,已经没有第二个武装势力了。这么一来纵横之策就用不上了,可是孙中山交待的任务该怎么完成呢?
不过也不用多想了,王振宇直接让人把他软禁了起来,好吃好喝的供着,就是不让他和外界联系。张学济也不傻,立刻知道这位王大帅打的是什么主意,哀叹一声就安心住下来了。
而这边王正雅因为没看到张学济的署名,自我感觉问题不大,一个和自己同级的湘西镇守使讨伐自己有什么可怕的。再说自己控制的常德地区可比湘西富裕多了,所以他分析王振宇的力量应该是有限的。
正在他努力安抚自己的时候,却见儿子王育寅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父亲大人,大事不好了。。。”
王正雅正烦着呢,口气很不好的说:“混账玩意,你慌张什么?”
王育寅努力顺了一口气道:“桃源,是桃源,让湘西镇守使王振宇的部队给袭取了,刚刚收到的消息,咱们驻防桃源的一个营千把号弟兄被人缴了械。。。”
王正雅怒目圆睁的看着儿子,仿佛要吃人一般。王育寅吓得不敢再言声,王正雅突然喷了一口血,仰面躺下了。
王育寅和副官吓得手忙脚乱扶住父亲,过了一阵子,王正雅才缓过劲来,只说了一句话:“无耻至极。。。”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