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五代十国 - 第一百二十二章 佛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周军被皇帝狠批了一顿,老实了不少,又恢复了往常的气势。接连拿下石州(今山西离石)、沁州(今山西沁源)、忻州(今山西忻县),从东、南、北三面将太原城围个水泄不通,刘崇成了“孤家寡人”。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五月,柴荣率大军北上。柴荣与文武骑马前行,一路上周军马步军纵横成阵,旌旗猎猎,不日兵临太原城下。这时契丹军已经来到忻州附近,柴荣决定围点打援,让符彦卿去收拾契丹人。周军开出忻州城外,摆好阵式,迎接契丹军。

    周军先锋史彦超恃勇逞强,只率二十个好汉冲进契丹阵中,而前来支援的潞州节度使李筠正好赶到,帮助这些梁山好汉杀退了契丹军,斩首二千余级。而史彦超打个了大胜仗(功劳应该是李筠的),有点忘乎所以,招呼二十个猛男去追杀契丹人(有毛病!)。

    契丹人再不济事,也不怕你这几个人。反过来将史彦超围住,一通乱砍,史将军呜呼毙命!契丹军又趁势回杀,周军没有想到契丹人杀了一个回马枪,乱了方寸,连死带伤好几千,李筠光棍似的逃掉了。

    柴荣接着败报,气的直跺脚:“史彦超有勇无谋,坏朕大事!”史彦超是周朝有名的猛将,他这一完,周军将士心中发毛,议论纷纷。柴荣不想再等,下令攻城。城中的刘崇打阵地战不怎么样,防守倒有点本事,打了几天周军没拿下来。老天似乎也不想让柴荣这么早就出风头,连旬大雨。城里的人好说,城外的人就惨多了,没地方躲,帐蓬也不如房子能历史有四个皇帝曾经抑制过佛教的发展。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就是后周世宗柴荣。

    佛教自汉明帝刘庄时传入中国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著名的梁武帝萧衍就是个“菩萨皇帝”。随着佛教对中国政治发展的介入,佛教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利益冲突也逐渐公开化。三武毁佛,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沉重的打击,但往往是“人亡政息”,三武一死,佛教又渐渐恢复了元气。到了五代,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负责影响比较突出,比如寺院占有良田和壮劳力,国家要出钱养活僧尼,而且许多寺院收集铜器建造佛像,铜价大幅上涨,国家不堪重负。

    柴荣准备对周边敌对势力大动干戈,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雄厚的财政基础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柴荣才下定决心,对佛教进行大规模限制。柴荣颁布命令,保留一些必要的佛教场所,其余的寺院一律废除。

    准备出家者必须得到家长的同意才能成为僧尼,男子十五岁以上并且能读至少一百篇佛教文章、女子十三岁以上至少能读七十篇佛教文章的才能出家,不准私自受戒,而且只能到政府规定的几座大寺院中进行注册。严厉禁止搞迷信活动,不许僧人自残惑众(善举!),禁止私造铜像,把多余的铜器入缴官府,否则一旦查出私藏5斤铜器以上者论死。

    原先在后周境内的33030座寺院只保留了2694座,注册僧人42444人,尼姑18756人,还俗了61200人。有人认为柴荣这么做太过严厉,柴荣说了一番大道理:“佛家普渡众生,以慈悲为怀,一心向善,心中有就佛,佛像不等于是佛。朕只是对佛教进行改革,并没有毁灭佛教。朕此举,一是救佛,二是救民,佛民两便,有何不可?而且朕听说佛家普渡众生,就是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布施,损失点铜器土地算得了什么?如果朕的身体可以拯救黎民百姓的话,朕又有何惜?!”

    柴荣真是仁人之见,怪不得大儒司马光狠狠的把柴荣臭夸了一顿:“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经过一番整顿,周朝的实力大大增强,耕种面积大了,老百姓多了地种,自然高兴。国家也充实了财政,被寺院霸占的青壮劳力可以征募入伍。柴荣也许“对不起”佛教,但却对得起天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