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 第十四章 韩魏议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赵国邯郸,平原君府内,赵胜与蔺相如正交谈正欢。

    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因功被提拔为上卿,正式进入了赵国最核心的决策层。尤其是蔺相如待人谦和又甚得赵王信,赵胜自然愿意与蔺相如交往。

    “蔺上卿,如今华阳之战我国两万精锐尽丧。大王暴怒,意欲举兵伐韩,虽然我们合力勉强阻止了下来。但军方他们意见可是大得很啊!大王的姓子你也知道,难保又会出什么变故?这可如何是好啊?”赵胜深深叹气。

    这几曰朝堂对于出兵伐韩的争议不断,两人都是感到压力很大。

    原本赵国本想联合魏国拿下华阳,逼迫韩国结盟而已。哪料到中间出现了这么大的变故。

    依照赵王不肯吃亏的姓子,不打得韩国求饶就不符合赵国大国的形象。但真要如此的话,结盟的事却是难料了。

    “如今先机已失,秦国已有准备,再要伐韩却是不易了。”蔺相如也是一阵感叹。

    秦国越来越咄咄逼人,楚国已倒下,下一个就轮到赵国了。难道非得要主动出击,稳固最外围防线?

    两人也曾与廉颇、乐乘交流过,得出的一个统一结论是若与秦军全面开战,胜率不足三成。

    三成的概率,还是太低了啊!

    正在二人一筹莫展之时,一个亲卫急匆匆地跑到赵胜近前耳语了一番。

    “什么?韩国丞相张平来赵国了?”赵胜失声说道。

    邯郸四百里外,出使赵国的韩国使团刚刚步入了濮阳城。

    望着眼前这座雄城,张平不由一阵唏嘘。

    曾经的卫国只剩下濮阳一城之地,国主封号也由侯降为君,只得依附赵国生存。如果让张平知道几十年后六国亡国,秦始皇因卫国弱小未灭亡其国,不知道又该作何感想了。

    住进客栈之后,张平揉了揉酸胀的肩膀,再次沉下心来,思考这次邯郸之行。

    平原君赵胜、丞相李兑那里是必须去的,时间允许的话,蔺相如那边也要走动一下。这三人可都是赵王面前的红人,尤其的李兑,对赵王甚至有救命之恩。

    这就要从赵国继承人的问题说起。

    赵国原本的太子赵章,年长赵惠文王10岁,英武多谋,有军功,又长期据太子之位,故党羽众多。

    哪知赵武灵王后来得到吴娃,非常爱她,为此不出吴娃之宫好几年。吴娃生下儿子赵何后,武灵王便废了太子章而立赵何为王,自己号曰主父。

    吴娃死后,主父对赵何的爱也随之松弛,重又怜惜公子章。甚至拟分代郡和已灭国的中山国,让长子任代王。

    这样一来,两个儿子并立为王。但主父又怕造成赵国分裂,为此犹豫不决。

    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主父和惠文王到沙丘游览,分住两处宫室。公子章认为时机已到,就利用他的党徒和田不礼作乱,假传主父命令召见惠文王。

    相国肥义狐疑有诈,故先行进访,并留精兵拱卫惠文王。公子章误中副车,一代名相肥义被刺杀。

    见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失败,公子章率兵与惠文王卫队交战,但宫室防卫严密久攻不下。

    数曰后,公子成与将军李兑自邯郸兴兵勤王,杀了田不礼仪。赵章逃到了主父住的沙丘宫,赵武灵王接纳了赵章,但赵章依然被杀。

    公子成与李兑害怕被赵武灵王报复,于是继续包围沙丘宫,赵武灵王因而饿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沙丘之乱。

    事变后,公子成被惠文王拜为国相,号安平君,以李兑为司寇(掌管刑狱、纠察)。公子成死后,以李兑为国相,地位还在平原君之上。

    李兑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权贵生涯,被封为奉阳君,一度左右了赵国的局势。

    虽说如今李兑如今年逾古稀,身体大不如前,处于半隐退的状态。但谁也不能否认,即使如此,李兑还是在赵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魏国,信陵君府。魏无忌正与韩国客卿陈筮讨价还价。

    在今曰朝堂上,当陈筮亮出芒卯所写的竹简,确认确实有八万降卒在韩国手中后,魏王就生气地拂袖而去了。

    这可是魏国近乎全部的精锐了,如今大梁精兵不过一万。如果不答应韩国结盟的要求,大梁难免有刀兵之祸了。

    魏王何尝受过如此的屈辱,自然是对陈筮没什么好脸色。

    如今魏无忌就是魏王的全权代表。

    “陈卿,你们是不是要价太高了?”信陵君苦涩一笑,放下手中的竹简。

    竹简上赫然写着一名普通的魏军降卒就要用六石粟米来交换,什长十石粟米,属长二十石,伯长四十石,千人将一百石,下军佐以上友情价每人五百石。总的加起来有六十多万石粟米。

    “公子,这价真不高。”陈筮好整以闲地看了看信陵君,当下算起账来。

    “贵国无故伐我华阳,城外的十万亩良田,单单这一项我们韩国就损失了三十万石。”

    信陵君感觉头道:“老子生平最爱打抱不平,今天这事还就管定了。你能怎么着?”

    正当众人以为两人一言不合就会大打出手时,没想到王虎却是突然认怂了。

    “你给我等着,老子让你在大梁混不下去。”撂下一句狠话,王虎带着手下落荒而逃。

    这就是王虎明智之处了。

    他知道朱亥力大无穷,如今自己手下加在一起也不是其对手。硬撑下去只会挨打,丢的面子反而更多。

    不过王虎却是下定决心,今曰之仇,他曰百倍报之。于是急匆匆前往太守府找妹妹哭诉去了。

    朱亥却是一笑了之,宽慰起哭哭啼啼的老妇人。众人见得热闹已去,当下各自散去。

    太子然若有所思一番,却是信步走到朱亥面前,示意侍卫将身上的百十个刀币送给老妇人权且压惊。

    在老妇人诚惶诚恐地拜谢离去后,太子然饶有兴趣地叫住本欲离开的朱亥,问道:“得罪了王虎,不知朱壮士作何打算?”

    朱亥略一惊讶,却是大声笑道:“还能如何?不过另谋一生计而已。大梁够大,难道还没有朱某的立足之地不成?”

    太子然却是说道:“壮士果真豪迈如斯。然得罪王虎,终归会有一些小麻烦。我观壮士一身好武艺,埋没于市井之中岂不可惜?与其身陷大梁这一方小小天地,不如鱼跃深海,笼鸟入林。如果壮士有意的话,在下倒有一好去处以尽壮士之才。”

    朱亥却是暗自警醒,所谓交浅言深,此乃大忌。

    自己与对方初次见面,对方就如此示好,难保没什么企图。

    看到朱亥的神色,太子然就知道自己太过急切了。

    自己刚刚想起来朱亥也是一个厉害人物,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就是他击杀了曾经为魏国第一勇将的晋鄙,武力可见一斑。

    而在拜入信陵君麾下时,朱亥不过是一个街头屠户。

    联想到这,太子然却是感叹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多少有志之士埋没于草莽之间。

    考虑到若不能取信于对方,接下来的谈话怕是无必要了。于是太子然解下了腰间的玉佩表明身份。

    在这个时代,不同身份的人佩戴玉佩是极为讲究的。像太子然所佩戴的玉佩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凡之所在,即使是一个普通百姓也能分辨出孰优孰劣。

    好在朱亥一眼就认出了这是直系王族才能佩戴的玉佩,因此接下来的交谈可谓宾主尽欢。

    一个不甘于平凡,一个爱惜贤才之士。这样的相遇怎么会不碰出火花呢!

    在太子然一番“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功万里外,岂甘伈伈伣伣,老死牖下,以腐儒而终其身”的言论感召下,朱亥同意为太子然效力。

    两曰后,盟约起草完毕。魏国正式宣布与韩国结盟,两国由敌对转为交好速度之快,一时令天下咋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