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行 - 第二百八十二章 刘伯温 下
第二百八十二章刘伯温(下)
“伯温兄,你用这种法子试那朱佛子,是不是有些过了?”
就在朱重九和施耐庵等人坐在马车上展望未来的时候,扬州集贤馆内一处院落的凉亭内,章溢、刘基和宋克三人,也在一起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和打算。
他们三个当中,刘伯温已经四十三岁,年龄最长。章溢比刘伯温晚生了三年,所以称之为兄。至于宋克宋仲温,今年才刚刚而立,所以只能勉为其难才能做个小老弟了。
不过,刘伯温这个当兄长的,却显然有些不合格。听出章溢话语的奉劝味道,却摇了摇头,笑着反问,“有什么过分的?他朱佛子如果连这点儿礼贤下士的心思都没有?我何必豁出自己的性命和日后青史留名的机会帮他?倒是你们两个,这么早就答应了他的聘请,万一他将来不能成事?”
“不能成事,朱佛子要是不能成事,这天下还有谁能成事?!”宋克宋仲温脾气急,立刻站起来打断,“伯温兄,你可是觉得这蒙古人,还有坐稳天下的可能?”
“不修仁德,不重律法。父杀子如杀羊,臣杀君如割鸡。能执掌天下七十余年,已经是个异数。再继续坐稳江山,天理难容!”刘伯温想都不想,冷笑着着摇头。
正因为做过大元朝的官,所以他才更清楚这个朝廷气数已尽的事实。把天下人分为四等的蒙古朝廷,永远无法真正统治这片广袤的河山。残暴的杀戮只能起到一时的威慑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有新的一批年青人成长起来,继续前仆后继地试图驱逐鞑虏。
而蒙古朝廷对弱者敲骨吸髓,对真正的反抗者却总想着通过招安的手段拉拢,这种荒唐无比的对策,无形中更是助涨了造反者的意识,令他们更愿意通过抗争来获取更大的空间。
“那伯温兄你为何还要故意拿架子?朱总管正值用人之际,我等助他一臂之力,重整华夏山河岂不快哉?!”听刘伯温的话语里,对蒙元朝廷并没带任何好感,宋克非常不解地追问。
“天下豪杰,又不止他朱总管一个?”刘伯温笑了笑,脸上涌起几分倨傲,“如此大争之事,非但君择臣,臣亦要择君。否则明珠暗投,岂不枉了我辈男儿在世上走一遭?”
“天下豪杰,还有谁值得我等去辅佐?你不是说那刚打下两个县地盘就忙着选妃子的徐寿辉吧?”宋克被刘伯温自信的模样逗笑,摇摇头,撇着嘴追问。
“徐寿辉?一介农夫尔,才多收了两斗谷子就想纳妾,能成什么大气候?”刘伯温继续摇头,嘴角撇得都快成了八字形。
“那就是刘福通?除了徐寿辉,也只有他地盘比朱总管大了?”宋克耸了耸肩膀,故意拿话头来挤兑他。
“刘福通?呵呵,做一个开路先锋倒也胜任。做一路主将,就缺了几分见识?想只手补天,累死也不可能!”刘伯温脸上的桀骜神色稍褪,笑了笑,叹息这点评。
虽然是隐居于闹市,他的眼睛却从未离开过滚滚红尘。刘福通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他几乎每一件都仔细打听过,并且私下里都做了详尽分析揣摩。对此人带着几千号信徒,就打下大半个河南江北行省的壮举,好生佩服。然而与此同时,却对此人四处封官许愿,却对身边一道起家的老兄弟防微杜渐的做法,很是不屑。
既没有容人之量,又不能与真正支持自己的人共享利益,如此狭隘之辈,又怎么可能担当起恢复河山的重任?即便运气好,也不过是下一个张角和黄巢罢了,其兴也快,其败也忽,除了将旧有的秩序砸了个稀巴烂之外,留不下任何成果。
“那就是孟海马?布王三?”宋克又看了刘伯温一眼,继续拿一个个豪杰的名字相试。
刘伯温翻了翻眼皮,连评价的兴趣都没有了。这两位在他眼里,还不如徐寿辉呢,至少,后者目前的势力还大一些,手下还有彭和尚、倪文俊这些臂膀帮衬,整个南方红巾,如今也还出于一路上升状态。而前两人,却已经彻底走到了头,马上就要日薄西山了。
“哈,那我明白了,你说的是芝麻李!”宋克用力拍了下巴掌,做恍然大悟状,“按照道理,他现在还是朱总管的道。虽然那边也是事业草创,但一切都井然有序。上下尊卑,高低贵贱,无不分明,并且甚合程朱之道。显然朱重八本人,准备以我儒家之学来安天下。而这边”
叹了口气,刘伯温继续惨笑着反问,“扬州城里这些,刘某想请教,二位能看得懂几分?”
“这”章溢和宋克两个无言以对。来扬州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天,但他们已经深深的感觉到了,这座城市与其他地方的不同。
非常有生气,几乎见到的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脸上都写满了笑容,眼睛里也燃烧着对未来的希望。然而,与生气相伴而行的,却是无序和混乱。到处都在破土动工,根本不分什么风水卦位,也不管什么黄道白道。大街上男男女女都是小跑着,见了官府差役,也不闪避。甚至有人动不动就拉着自己的东家,到衙门里头去告状。而衙门里头,对市井百姓,显然相当偏袒。导致那些做东家的没等走到地方,就先服了软。宁可花钱来息事宁人,也不愿意跟手下的佃户、伙计们对薄公堂。
“重草民而轻豪绅,重商工而轻士农。诱民以利,却不使其知仁义礼仪。两位请恕刘某孤陋,翻遍史册,刘某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工商安天下者!”刘伯温长长的叹了口气,满脸萧瑟。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