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郭嘉之三国重生 - 被忽视的英雄
(明日回来,恢复更新,千言万语一句话,抱歉——谢谢)
贺齐(?—227年),字公苗,会稽山阴(今绍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早年在平定山越的战斗中立有大功,又讨平叛乱无数,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深受孙权器重。后来在与魏国的多次边境争斗中也屡立战功,官至后将军,并领徐州牧。
初入仕途
贺齐少为郡吏,守剡长。时县吏斯从轻侠为奸,贺齐准备处理他,主簿劝阻说:“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三国志·吴书·贺齐传》)。贺齐闻后大怒,当即将斯从斩首。斯从的族人知道后,立即聚众千余人攻打县城。贺齐率军民开城突击,大破之,贺齐由此威震山越。
后来太末、丰浦两地的农民起义,贺齐被任命为太末长,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将此起义镇压。
首次入闽作战
建安元年(196年)
孙策开拓江东时至太末,经过观察后,举贺齐孝廉。
时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王朗为孙策所败,逃到东冶(今福建),侯官(今闽侯)长商升起兵响应王朗。
孙策以永宁(今永嘉)长韩晏为南部都尉前去征讨商升,并任命贺齐为永宁长。
但韩晏却为商升所败,孙策又委任贺齐为南部都尉,带兵挺进福建。商升畏惧贺齐威名,欲率军归降。但张雅、詹强等人不愿随商升投降,便杀死商升,张雅自称无上将军,强称会稽太守。时张雅兵多,而贺齐兵少,不足以征讨,贺齐便驻军息兵,以待时机。不久,张雅便和女婿何雄因争夺势力而水火不容。贺齐便叫山越人乘机离间二人,二人遂举兵火并,贺齐则率军团突进,大败张雅,余党大为震惧,率众出降。
这是汉王朝第一次正式在福建地区立县。当时正是孙策“居会稽、屠东冶”(《三国志·孙策传》)征服闽越故地,设立“建安”、“汉兴”、“南平”三县之时,贺齐是创立这三县的实施者。此时,原冶县(东冶)地就有了四个县,其中建安县(今建瓯)是以汉献帝年号命名的首个县份,在四县中地位居首。
二次入闽作战
建安五年(200年)
孙策逝世,趁此孙氏政权中枢交替之际,自立冶县之地域的建安等县的当地山越人又进行了要求自立自治的反抗斗争;接掌权力的孙权,不得不又派出猛将贺齐,对建安等地第二次用兵。
建安八年(203年)
会稽郡南部建安(今福建建瓯南)、汉兴(今福建浦城)、南平(今福建南平)等地的强族首领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起兵反对孙权,此五将领各率万余人在汉兴(今浦城)一带形成多梯队、多层次的纵深布防,又派出吴五率本部6000人屯大潭(今福建建阳大潭山)防守,又派邹临也率本部6000人屯驻大潭南面的盖竹(建阳南),以保东冶地的政治中心建安,这时,山越兵先发制人。屯驻盖竹、大潭的一路人马,越过武夷山,杀向余汗(今江西余干),洪明、洪进一路则攻打汉兴,来势汹汹。
孙权命南部都尉贺齐往讨,传命各县出兵5000,由县令、县长率领,统归贺齐指挥。贺齐认为,山越人兵多,自己兵少,在部队到达余汗与山越军对峙之时,便不再前进,怕深入进军后被山越人断了退路。于是命令松杨县(今浙江黄岩境)长丁蕃率所部留置余汗(今建瓯北)。丁蕃认为,自己原是与贺齐平起平坐的将领,如今成为他的部属,受其指挥,心中不服,不肯留下。贺齐坚决执行军法,斩首丁蕃,于是全军上下,无不震惊,没有不服从命令的,都同心协力,拼死力战。
贺齐部署一部份兵力留守后方,然后亲率主力攻打洪明等部,连连大败洪明等将,并临阵斩杀洪明,迫使洪进、吴免、苑御、华当四将全部投降。贺齐又乘胜率军打败驻扎在盖竹的吴五,然后,军锋又转向大潭(今建阳)打败山越军,迫吴五、邹临也投降。
这一仗讨平东冶地(建安、汉兴、大潭、盖竹等处),共斩杀山越军六千人,并且俘获了山越全部名将,收编精兵万余,恢复了原设县邑,稳定了统治秩序。孙权拜贺齐为平东校尉。重新恢复了名为汉廷、实为孙吴在东冶地所立的各个县。
贺齐最后进军东冶地政治中心建安(今建瓯),在旗山(今都御坪)设立了会稽郡南部都尉府,并出任南部都尉;且在所属建安、汉兴、南平三县各编配士兵五千,统归他本人指挥。
建安十年(205年)
贺齐率军又转讨上饶,并分建安之桐乡地,设立建平县(今建阳)。
林历山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
贺齐迁威武中郎将。同年东吴境内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的黟县(今安徽黟县东)、歙县(今安徽歙县)不断发生地方强族反吴起事。此时,孙权主力正包围合肥,为稳定境内局势,便派贺齐率部前往镇压。特别是山越头领歙帅金奇,率万户山越民屯守安勒山;另一头领毛甘率万户屯守乌聊山;更有黟帅头领陈仆、祖山等率两万户屯守屯林历山(黟县南)。林历山四面悬崖绝壁,高数十丈,山路危狭,仅容一人,叛众居高临下,难以仰敌。陈仆、祖山两位山越头领凭险扼守,临高下石,贺齐官兵久攻不下,将士忧患,束手无策。贺齐毕竟是久经疆场的少壮勇将,他趁夜色亲自察看地形,选择山越人不备的隐蔽缘道,精选轻捷、勇猛之士兵,乘夜以铁戈斩山为梯潜爬上山,再用垂布以援下,士卒兵勇攀援而上,乘其不备偷袭,且四面俱鸣鼓角,呼号雷动,陈仆、祖山深夜突闻鼓角喊声,惊惧慌乱,不知所措,放弃扼守的山道,逃归大营。吴大军随即登上山清楚,于是魏延在大会上“夸下海口”,称曹操、天下、偏将、十万之众来通通给他挡在大门外面外!这句话让大家对这个年轻小将充满了敬佩之意,为什么?
就冲他敢为众人之不敢为!就冲他能在刘备左右为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主公分忧!就冲他把重任挑在肩头干着最苦的活是品性最好的一位,没有子嗣。尽管孙权在步夫人死后打算立她为后,但被她以没有子嗣推辞掉了。这位袁夫人大有来头,就是袁术之女,袁术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都清楚,但偏偏就有个这样的女儿,真是老天作弄于人。
五、王夫人这位夫人被孙权宠幸,如沐春风,连生两个儿子,一个叫孙和,一个叫孙霸。孙登去世后,孙和立为太子,孙霸立为鲁王,而且孙权爱子心切,竟让孙霸和太子享受同等待遇,明摆着最终造成了二子生隙,王夫人母以子贵,原本可以当皇后,不想因为一个变故,就此失宠,忧郁而亡。此外,孙权还有个姓王的夫人,生下了孙休,封为琅琊王,出居丹阳。
六、潘夫人这位潘夫人和潘璋没什么关系,是个犯人的女儿。长得最美,而且是小聪明孙亮的母亲,孙亮后来当上了太子,皇后也花落潘夫人家;不过潘夫人继承了父亲的传统,很是阴险,谮害过袁夫人等。所以,皇后宫人先下手为强,把这个皇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勒死了,孙权明知潘后性情,还伤心不已,杀了宫人为她报仇,三个月后孙权就薨了。
此外,孙权还有个仲姬,生了个叫孙奋的儿子,封为齐王,出居武昌。
孙登曾当过太子,但运气不好,一病死了,对孙家和整个东吴都造成了莫大损失。继而王夫人之子孙和当上太子,孙和虽没孙登贤能,但至少比孙晧要好,若他做上了皇帝,也是个守成之主。然而孙权宠爱他的亲弟弟孙霸,制造了兄弟不合的气氛;这时,步夫人的女儿孙大虎(因其前嫁周瑜之子周循,后适大将全琮,下称全公主)开始做坏事了,因为她和王夫人不和,就在老爸面屡进谗言,最终,孙权听信了女儿的话,就经常责骂王夫人,最终导致了王夫人的死。全公主恨屋及乌,十分讨厌太子孙和,于是就站在了鲁王孙霸一边,此外孙霸还结连朝臣全寄吴安孙奇等人,和太子作对。而丞相陆逊等元老级大臣为了国家的安定,就站在了太子一边。
这样就形成了国家最不应该形成的局面,党派之争,也是蜀相诸葛亮最担忧的形式。陆逊、太子太傅吾粲、顾谭等都上书请求孙权削弱孙霸的权力,但孙权一意孤行,最后吾粲被孙霸及其党羽反咬一口,惨遭诬陷,死于狱中;顾谭及其弟顾承被流放到交州去了;陆逊被活活气死。
死后其就此,孙权因为孙霸一党所言不情不实,这时聪明的潘夫人见机到了,就去与全公主沆瀣一气,一同谮毁太子孙和。于是乎,孙权就却问计于堂兄弟的孙子侍中孙峻,孙峻是孙亮的亲家小舅子,当然也是孙亮阵营的。这样一来,孙和孙霸亲兄弟又成了难兄难弟,日子越发不好过了。
这时全琮死了,全公主见孙峻壮年伟岸,两个就勾搭上了;在他们的共同谮毁下,年已昏耄的孙权索性各打五十大板:赤乌十三年,孙权废太子和为庶人,流徙丹阳故鄣。反对孙权废太子的陈正、陈象遭到族诛,朱据、屈晃各在屁股上被各杖一百,据左迁为新都郡丞,晃被罢官回乡,同时,孙权又赐鲁王死,鲁王的党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也被诛杀。在这次事件中,孙权制造了大批冤案,这次事件以后,孙权立年仅十岁的孙亮为太子,这对孙权死后的政局影响很大,使它更加不稳。
这样,孙权在把国家政局搞得一团糟后,不久就紧步潘后后尘,撒手人寰了。
全公主如愿以偿地扶植着小弟弟兼侄孙女婿孙亮登上了帝位,她的情夫孙峻也做上了辅政大臣。
全公主还有个妹妹孙小虎,因为初嫁朱据,又称朱公主,朱公主的为人循规蹈矩,没有十分贤能也有九分。然而,这种美德到了她的姐姐眼里,却是罪无可恕,成了她的催命符。
早在谋划废除太子孙和的时候,全公主就曾经向妹妹谋求支持。朱公主非但严词拒绝,还劝姐姐不要目光短浅,只为一些宫闱间的争风就去扰乱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全公主恨恨不已,誓把妹妹逼上绝路。
五凤二年,吴国孙氏家族内部发生权力争斗,故太子孙登之子孙英、以及孙峻的叔父孙仪,不满孙峻荒淫残暴,先后试图杀掉孙峻,都被孙峻逃脱。孙峻的政治手腕很是厉害,反过来处死孙英、孙仪,于是,全公主向孙峻举报,说孙仪的同谋就是朱公主。孙峻料想全公主还不至于害她妹妹,于是就信以为真,立马把小姑母抓来杀了。当孙亮质问全公主时,全公主别出新裁,说是朱公主二子举报的;所以,孙亮这小聪明就把朱公主二子杀了,以绝“冤冤相报”。
孙权死后,孙峻还害死了诸葛恪,成为东吴的实质“皇帝”,后又逼死废太子孙和。孙峻死后,其弟孙綝继兄之志,二孙当朝之期,所杀东吴之臣不计其数。全氏家族更是在淮南之役全部投魏,全公主得以苟免……从此,东吴一蹶不振。
孙和孙霸内争的损失是惊人的,吴国很多次战争损失的大将加起来也没有死于内争的将相数目多;孙权的这次大清洗,使得吴国的中高级人才一片凋零,更导致权臣孙峻孙綝的兴风作浪,使得东吴后来军事上只有陆逊之子陆抗,政治上只有陆逊的族弟陆凯支撑,真是惨不忍睹。总结下来,东吴衰败其根本原因就是孙权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出了严重的问题,从而
导致一系列内争的出现,以及全公主的专横,孙峻等的一手遮天……
子陆抗领其兵扛着棺材回朝,面见孙权,详细解释了孙权对陆逊下的二十条罪状,孙权才有所悔悟。
---------------------------------------------------
是日,一代名将周瑜于征益州的途中,道于巴丘而卒,享年三十六岁。孙权素服举哀,群臣悲痛沉悼。痛定思痛后,孙权委任鲁肃接掌周瑜所职,继任大都督,朝内其余照旧。
内忧民政,外患强敌,接过重担的鲁子敬,雄才大略,心系天下,毅然承亡友未尽之业,尽全心之力,镇守陆口,与关羽相邻,与蜀汉相对,承担东吴御敌保国重任。
于是鲁肃匆匆赶往陆口,经过吕蒙的封地。按礼节应拜访之,然而鲁肃素来不喜只知勇猛杀敌而不晓诗书儒学的武将。鲁肃看来,武为文之辅。知武不通文,野胜于史,文韬武略的儒将才更为乱世所需。三年前,鲁肃与吕蒙有过几次会晤。在鲁肃的印象中,吕蒙虽冲锋陷阵勇猛无敌,然而学识修养欠缺,曾一度被讽为“吴下阿蒙”。
念及这些,鲁肃叹道:“东吴舍生忘死的猛将不少,而安邦正国的将帅罕见。公瑾乃天下奇才,无奈英年早逝。我鲁子敬勉为其任。若我之后,何人来替?”
感慨片刻,欲离去。突手下一随将向前说道:“都督,吕将军功成名显,且深得主公器重,不可故意怠慢,宜前往拜访。”鲁肃闻后,觉此言在理,尽管于私不愿踏入满是厮杀味而无儒雅气的武将府内,觉甚无共同语言。然于公新任大都督,应团结众将,抚恤部下。遂决前去一访。
吕蒙自是盛情款待了鲁肃,置酒宴,二人痛快对饮起来。鲁肃环视四周,稍感愕然,吕府的摆设,着实有些出乎意外。简朴,纯净,有一番别样的清新感。而吕蒙有礼有节,谈吐风雅,与前次会晤迥异。突然他眼光留意到了墙上高悬的“正位凝命,致命遂志”八个大字,刚劲有力,笔走龙蛇,甚有一番味道,不禁赞道:“子明呀,这几个大字,笔酣墨饱,入木三分。传神之极呀!”
吕蒙说道:“让都督见笑了。此乃末将为励志所写,不足挂齿呀。”
鲁肃点了点头,叹道:“子明报国为主之心,足以为三军表率,江东楷模。怪不得主公甚是器重你。”
吕蒙谦道:“都督过奖了,不过您现担重任,与关羽隔界相望,不知有何计策以备不虞?”
鲁肃咄了口酒,随口答道:“随机应变,到时候再说了。”
吕蒙笑道:“自古将帅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孙子亦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故计不可不预立。”
鲁肃叹道:“言之有理呀,照子明看来,该当如何呢?”
吕蒙随后献了五条计,分别有上计,中计,下计。旁征博引,通天文,晓地理,明时势,极得兵法要领。
鲁肃大为感叹,不觉越过坐席,趋至吕蒙旁边,手抚上他的背,啧啧赞道:“吕子明,我竟不知你才略到如此地步!非但武略过人,且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更何况我们三年未见。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三年光阴亦足以变换沧海桑田。”
鲁肃大笑,亦甚感欣慰,亲斟一杯酒与吕蒙,说道:“子明的才略学识,已炉火纯青,旧儒不胜。东吴后继有帅啊。我愿与子明结为异性兄弟,不知子明意下如何?”
吕蒙大为感动,敬酒道:“某仰慕兄长久矣,大兄在上,小弟先敬一杯。”
鲁肃非常开心,两人共饮了一杯。遂入内堂,拜见吕母,从此二人以兄弟相称,相交甚欢。
------------------------
不管历史不读演义
云淡风轻的孔明早已在心里根深蒂固
英姿骄傲的公瑾也占了一席之地
纤细美丽的奉孝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那么你是怎么悄无声息的融进我的生活的呢?
子敬子敬
念叨着这个名字的时候心底都开始柔软了起来
我想象着你的温度
一点一点浸到骨血
不张扬不热烈
无法灼伤记忆留下烙印
就像是你的眉眼你的笑容
只是那么温柔安好
谦谦君子心思缜密
我想如果同为幕僚我定会说
【子敬,你有参天下之才,却太过优柔寡断】
不似伯符的张狂不逊
不似仲谋的阴郁暴戾
不似公瑾的果断骄傲
不似伯言的年少气盛
子敬你这样稳重正经的人就算双手然满血腥都让人觉得心疼
我果然是中了你的毒了啊
名为温柔的毒药
无解
看着白纸黑字上你的生辰年月
一笔笔算过去
不过四十六载春秋
心底就刺刺的疼了起来
我曾哀伤奉孝的英年早逝
我曾感叹公瑾在意气风发之时撒手人寰
我曾为孔明最后只留形单影只而伤心落泪
但是子敬啊
对你我却是胸口发闷的难受
你这样温和的人走得早了是福气吧?
就算大业未成就算世间多留恋
但是我更希望你能是那个和公瑾抵足而眠的少年
一杯好酒对酒当歌
一轮明月对月浅思
一盏红烛对烛凝望
世间繁华前尘过往功名利禄
不过是过眼云烟
若是盛世繁华
你仍是那个富家少爷
仗义疏财风雅淡定
但是你定会不甘
这样就无法与公瑾相遇
无法结识孔明
无法辅佐仲谋
只有经历乱世才会念起平淡的好
就算你是这样一个温和内敛的人
所以我便想你前半生的戎马
也许四十六载春秋之后归隐山林
我为你抚琴
我为你斟茶
即便博弈之时你仍会不经意间露出锋芒
但天下已平
你也只会微笑落子
棋秤之上的厮杀
不见过往
沉淀了一千八百年的三国
烟尘之中早已没了你的身影
曾想过若不是霍青老师的一记微笑如此打动人心
我是否会就这样让你给迷住
然后收敛了脾性
一面默念你的名字一面安稳下来
今生无缘相识何谈相知哪里相伴?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