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兴衰录 - 第43章 后院起火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1648年,注定是个热闹的日子,正当多尔衮干掉了豪格,沾沾自喜的时候,出事了。

    当然根据朱由榔那副德行来看,肯定不是永历政权闹出了事情,问题是出在大清朝占领区。而且不是一个地方出事,几个地方同时出事了!。

    说起来,这个事情的根源还怪不得大清朝,主要根源在南明小朝廷。一是由于南明小朝廷太过腐朽,导致清军进军速度太快,对很多地区来不及消化,另外一个就是南明小朝廷投降的人太多,最后搞得分赃不均。

    第一个地方是江西,第二个地方是广东,但这两个地方离北京太远,出了事情慢慢平定就成,最让多尔衮头疼的是第三个地方山西。

    我们一个一个讲。首先说江西,清军江西提督金声桓,突然反清复明。说起来,这个问题倒不是永历政权搞策反,坏在投降的人太多这个问题上。

    所以清军对于投降的汉人分为四个档次:

    第一档,清军入关之前,那个地方纯属苦寒之地,要让人投降,就是对于一个小举人,可能也得搭上个把公主才能把人吸引过来。在入关之前投降的汉人,那就是香饽饽,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无一不是多尔衮的智囊团,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那都是位高权重的开路先锋。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也可算在这一档。

    第二档,进北京之后。由于这个时候刚刚到北京立足,为了拉拢人心,颁布了很多制度,如果这个时候投降,那基本都能官复原职。基本上待遇也是相当不错的。最高能当上部级干部。

    第三档,打进南京的前后投诚的,由于投降的人实在太多,也就只能将就着安排安排了,反正属于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比如说钱谦益等等,能当个厅级干部就要烧高香了,:“皇上到,造册一本送部,或用,或不用,或更调,听部为之。”

    然而,没有过多久,李成栋就发现永历朝廷从上到下各种窃权弄私,完全没有任何原则性。李成栋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好不容易浪子回头了,结果发现,投靠的南明乌烟瘴气的程度令人发指!

    尽管对永历感到灰心丧气,但是开工没有回头箭,没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永历皇帝啥都没干,却莫名其妙地迎来了所谓的“中兴”。

    但是这种中兴注定了不能长久这很好理解,虽然有了地盘,但是南明压根就没有一个人能统筹全局,这个时代的一类人物只有一个,多尔衮。到现在南明连第二类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即使有个别,也都搞在党争倾轧中无法自拔。

    所以永历能给的支持几乎没有,如果要搞点窃权弄私,十个有十个在行,如果要搞北伐恢复河山,那是抓瞎。首先也没这个胆子,其次也没有这个水平。

    于是虽然江西和广东易帜了,但是下一步怎么办,金声桓和李成栋完全没有接到任何指示。

    没指示,那只能自己干。问题是,金声桓李成栋当个先锋还行,让他们统筹安排,那就太强人所难了。这两个哥们都是大老粗出生(一个世代为将,一个是农民军出生),你制定出目标让他们上,那是可以的。让他们自己决定怎么干,那是不现实的。

    金声桓起义之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到江西还有赣州在清军手中,就率领军队浩浩荡荡杀向赣州,赣州这个地方三面环水,视野开阔。金声桓空有20万人马,只能搞添油战术,结果只有一个:攻不下来。

    这个时候,金声桓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多尔衮的耳朵里。多尔衮吓了一大跳,立刻采取措施,多尔衮的措施就高明多了:第一从北京派谭泰河洛会率兵平乱,第二命令南京的军队逆江而上,与安庆大军会合,第三将进攻湖南的军队调到汉阳,防止湖北再出叉子。

    这样子,北京和南京的部队兵分两路,金声桓的部队都在打赣州,自然各地兵力空虚,很快,清军就收复了九江等地。金声桓见势不妙,赶紧撤退,最后退守南昌。清军在征南大将军谭泰的统领下,完成了对南昌的包围。

    走投无路之下,金声桓只能各处求救。李成栋这个时候正好不知道该干嘛,接到求救信号之后,再加上他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江西没了,广东还会远吗?)。

    于是李成栋率领大军进入江西。李成栋不直接支援南昌,直奔赣州搞围魏救赵。

    想法是不错,问题是,金声桓率领20万大军没打下来的赣州,实在是个硬骨头。和他的老上司高杰一样,李成栋也是比较天真的,搞诡计实在不太在行,他写了封劝降书给赣州守将刘武元。

    刘武元假意投降,李成栋自以为计谋得逞,结果等到李成栋大军一来,还没站稳脚跟,就被刘武元打了个措手不及。没办法,只能撤退。

    这样金声桓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谭泰也是一个比较有计谋的将领,他知道这个时候进攻南昌,那就是消耗战,清军人少,由于金声桓的反复,多尔衮已经不太相信汉族人,所以这次从北京排除的军队是清一色的满洲军和蒙古军,毕竟就那么点人,死一个少一个,不如围而不打,等到南昌的实在撑不下去,给予致命一击。

    果然,围困了半年之后,南昌几乎陷入了“杀人为食”的地步,这个时候,谭泰一股作气,发动总攻。1649年正月,南昌被攻下,金声桓自杀,折腾了多尔衮一年的江西易帜就此摆平。

    上次打赣州,还没开打就败了,回去想想李成栋很不服气,所以李成栋同志又来了,目标还是赣州。李成栋同志忠实实践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格言。

    这次李成栋也学乖了,吸收了上次的教训,把外围的清军全部清扫完毕,也搞包围战。

    战术不成问题。。。。但是。。。。。李成栋忘了,金声桓已经挂了,南昌也已经灭了,清军有的是援军。李成栋还没清扫完外围,清军就来了。

    事实证明,打南明,李成栋简直堪称是名将,对付清军,李成栋就是标准的菜鸟。所以当名将也是要有参照物的,要是都是南明这样的对手,估计名将的人数会呈现指数型增长。

    清军一举击溃李成栋,李成栋吓得屁滚尿流,全军溃散,而李成栋同志竟然在逃跑的时候慌不择路,渡河时掉到河里淹死了,稀里糊涂就挂了。

    而李成栋的部将各自争相逃命,直到撤至大庾岭清点兵马时,才发现主帅无影无踪,经过追查,才知道李成栋已经落水淹死。

    这就是臭名昭著、大名鼎鼎、难以定论的明末大人物李成栋的结局。

    而李成栋的身后事,也还有必要再交代下,就这样一个搞了嘉定三屠,击灭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的“不替”功臣,摇身一变,重新成为明朝的“忠臣义士”。最后永历帝朱由榔亲口谥“忠烈”二字,赠太傅、宁夏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