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皇纪元 - 第二百一十九章 访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那些参预了闹事的豪绅家族,从此万劫不复。》一些幕后‘操’纵指挥的大官豪绅,被御史台的人捉了起来扔进了监狱,审核完毕后斩立决,比裴延龄、窦参死得还。他们地家资全部被罚没。有官勋名爵的一概剥夺。子孙亲戚贬为庶民。大部份的人都被贬出了国都流放岭南或是扔到前线成了劳役。

    除开那些足轻重地打手喽罗不算,在这一次朱雀‘门’事件中遭殃的豪绅多达二三百家。国都城中最有影响力的好几个大‘门’阀,几乎被连根拔起从此消失在大齐的政治舞台。现在,国都城中只剩了郭家一家独秀,以及他的旁系吴仲孺。这两家子人。历来都是低调而又忠于朝廷的,是太子的铁杆心腹,从此是独领风‘骚’成了国都一枝独秀的豪‘门’巨阀。

    这是一场血淋淋地大清洗。仕绅阶层本来是皇权的根基与臂膀。可是正如萧云鹤自己所说。当这个根基和臂膀生出毒瘤要威胁到整体的安危的时候,也是有必要对它下一剂猛‘药’来治上一治的。这一剂猛‘药’,就像是将毒瘤连着皮一起撕了去,‘露’出鲜血淋漓地白‘肉’来,然后再敷上‘药’慢慢康复。一路看对于贵族豪绅,历来执掌皇权的人都是又爱又恨。这些人是皇帝最得力地帮手,是政权的根基和重要依靠。可是,往往这一个阶层的人。又都喜欢尾大不掉,认为自己不可或缺,皇帝和朝廷都离不开他们。而且,常常聚众寻衅反对朝廷,最大的武器就是他们自以为的法不则众。没有想到。这一回他们遇上了一个黑面阎君,不管三七二十一杀干净了再说。许多人临死也没有想通。为什么这个上位的太子,偏偏就敢干出这些连皇帝也不敢干的事情。

    不管事情的起因、经历如何,结果就是,任的太子在朱雀‘门’一事后,竖起起了上的权威,人敢于侵犯的绝对权威。连与他最亲信的人,也打从心眼里对他生出了几分惧怕。

    正当李晟与伊慎,与李希烈在汴州一带打得不可开胶胜负难判的时候,朝廷上的格局也出现了一片‘混’沌状态。破而后立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混’沌期,正在此时。

    由于许多的官员不是在裴、窦的贪污案中落马,就是在朱雀‘门’一案中被诛,所以朝廷出现了许多职务的空缺,自然有些事情也人料理。萧云鹤一面整改班底调集人手接手各项事宜,一边紧锣密鼓的要重组建起大齐的三省六部。

    现有的朝廷官员,和东宫崇文馆的十大学士,成了萧云鹤相人的首选。在与武元衡、陆贽、薛存诚和李勉等人连续商议多日,并听取了十大学士众多意见之后,终于将三省六部的人员组合,整理出了一个大概。

    中书省,专为皇帝起草诏书与赦令,并负责在旁边身边举荐人才、提供计策,是皇帝最亲密的幕僚团。放眼朝中,除了李勉,没人再能担当起三品中书令这一重要职务了。现在大齐的中书省,形同虚设。起草诏书与赦令的职责,全由翰林院学士代笔完成。原中书令李怀光,根本就没在朝中管过什么事情,只是个加衔的虚职。萧云鹤决定,任命李勉为中书令;同时为了照顾李怀光,加他为冠军大将军,同样也是三品的武散官。这样也就不会让他有什么失落感了。另外又在原来皇帝的幕僚团、翰林院学士中挑选出名望卓著的姜公辅,与大儒孔巢父一起担任中书‘侍’郎。东宫崇文馆中,也有几名学士被选入了中书省,出任中书舍人。这些人,将成为萧云鹤身边的智囊团与招引天下仕人的幡匾。只不过。他们的实际权力,和另外两个省地官员相比,要弱一下。多的时候,只是在玩‘弄’和笔头。

    ‘门’下省,这是萧云鹤最为关心的一个部‘门’。‘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暂时没有特别适合的人选,于是空缺。由左谏议大夫陆贽、右谏议大夫薛存诚。二人一起主理‘门’下省事务。陆势还另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宰相。王丕与王叔文,也被调入了‘门’下省,出任‘门’下‘侍’郎。这四个人,成了萧云鹤今后最重要的四名谏官。细下一观察。这四个人对他,从来都不是低眉顺目十分的顺从。由此也可以见得,萧云鹤就是故意找了一些时常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在自己身边当谏官。否则,就很容易失去谏官二字地意义所在。

    中书省与‘门’下省。都是与皇帝很亲密的部‘门’。连办事衙‘门’都设在皇宫之内。太极殿两旁,就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衙‘门’所在。另外,弘文馆就是宰相们日常议事的地方。就在‘门’下省的旁边。那里,也如同是大齐地大脑,每天处理的事情,都是关乎天下的重大事件。皇帝除了在上朝的时候是在太极殿,其他的许多时候,也是往弘文馆里跑地。

    尚书省,就是实际执行皇帝和朝廷各项指令的职能部‘门’。六部,也分列于尚书省之下。如果说宰相和中书、‘门’下的那些人是大齐地大脑。那么尚书省,则是中枢神经和四肢了。他们将职能执行得如何,将直接关乎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吏部----暂时可以说,是现今大齐最重要的一个职能部‘门’。治民先治吏,现如今朝廷‘蒙’生巨变。官员零落参差不齐。如何任免和选用官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齐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个吏部尚书的人选,除了武元衡,萧云鹤不再作他想。这个,想必也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外人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当初,长孙忌也就曾担任吏部尚书一职,由此可见吏部的重要‘性’。由于武元衡毕竟还很年轻,刚刚才虚岁三十,资历和名望还有些不足,所以暂时也不好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待日后在吏部做出了足以服众地成绩以后,宰相之职是少不了的。

    兵部,这个地方的官职任命,曾让萧云鹤头疼了好一阵。四大元帅,谁都可以担任此职。但是,任命其中任何一人出任兵部尚书,都有可能会伤害了其他三人的感情。为此了兵部尚书这一个职务的斟酌,萧云鹤可是没少费工夫。他甚至还当面问过李怀光、楚彦二人地意见。二将自然是各自推托,都不肯担任,一力举荐马燧或是李晟来担任。后来,萧云鹤再征询了李勉和名大学士的意见,终于敲定了人选----李晟。用李怀光地话来说,那就是要说打仗,咱四人谁也不怕谁。可是要说担任兵部尚书处理军国大事还要玩‘弄’笔杆子,这个人选非老蒜头莫属。与此同时,马燧自然也是不能怠慢的。萧云鹤想得很清楚了,由于在一百多年前,自己曾亲自挡任过尚书令一职,所以近百年来,这一职务很多时候都是空缺的。现在,老头当皇帝之前担任过,但也是虚职;自己还是汉王时也担任过,也没有管过什么事情。所以,尚书令这一职务,不如就按照惯例将它空缺着。只任命尚书左右仆‘射’,来共同履行尚书令的职能,统率六部。马燧,远在河北自然是法来朝处理六部的事宜。不过,这个左仆‘射’的职务,也是非他莫属了。这样一来,位居六部尚书以上的马燧,也成了理所当然的宰相。这样的待遇,应该能让马燧和他手下的十万大军满意了。至于右仆‘射’一职,暂时只作空缺的好。否则,马燧不在,右仆‘射’就会一家独揽形成一言堂。另外,由于兵部尚书不在朝中,可是兵部的事务却是需要人料理的。因此,也只好委屈一下李怀光和楚彦,各自担任起兵部‘侍’郎的职务,暂时挑起兵部的各项责任来。待到李晟得胜归朝,那他就是出将入相了。

    吏部和兵部这两个道:“多谢玄卿公为国举贤。不过,此人我不甚了解,必须在接触之后,再下决断。另外,诸位也可以积极的另举贤能。贤中选贤,是为上上之策。”

    李勉退到了一边,面带微笑。他对太子地这个表现,十分的满意。既没有当即拍板决定堵住众人之口,没有武断的一口回绝。这样办事,就会留有回旋的余地,是十分合适的。

    果然,李勉发话之后,孔巢父等人也相继举荐了自己心中地人物。萧云鹤令人都记了下来,他日必当一一接见会话,有了了解之后,再拿出来朝议决断。

    他这样一个公开、公正的办事方法,疑解开了朝臣们地一个心结,众人纷纷放下了心中的石头,对眼下这个朝廷,也充满了的希望。

    接下来,还有两个重要的职备空缺,需要人选。一个是御史大夫,一个是大理寺卿。这两个衙‘门’,一个是监督朝廷和地方文武百官,一直以来都是大齐的重要监察机构。而大理寺,则是专‘门’审理重大刑事案件,代表着大齐的律法。这两个部‘门’的人选,在萧云鹤看来也是极其的重要。因为将来不久,他登基之后是肯定要重整官场气候、重修并严明律法的。

    李景略现在是御史中丞,是太子的旧僚和亲信。自然少不了有人举荐他来担任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台,可以劾百官,而且位比宰相。李景略是个低调稳妥的人,他清楚自己虽然深受太子器重和信任,但毕竟在朝中资历尚浅,胜任不了御史大夫这个重要的职务,于是自己一力推辞。同时,陆贽和薛存诚这些谏官,也毫不客气的表示反对,根本不怕得罪人。

    御史大夫的人选尚未敲定,却已经是时近中午。奈,萧云鹤只得宣布下次再议,让朝臣们去稍事休息。看着文武百官们依次退出太极殿,萧云鹤扬起嘴角来‘露’出了微笑:这样的朝廷,才像个朝廷。

    重组朝廷后的第一次朝会,让萧云鹤甚感满意。这种感觉,和他贞观执政时的感觉比较相似。严肃,严谨,而又富有争议、敢于争议,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明确的找到该负责的人。这就是三省六部制度最大的好处。同时,有了谏官和史官从旁监督,一切公开化、公平化,避免了皇帝或是其他独臣朝纲的大臣因为一己之‘私’或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样的一个朝廷,才会犯最少的错,做正确的事情。

    散朝之后,萧云鹤将李勉请到了东宫稍坐,找他详细的询问了一个关于张的事情。原来张被皇帝召入京城以后,身体不佳曾有患病,因此也耽搁了一阵没有进宫面圣。后来就是萧云鹤卷起的那一轮兵变狂‘潮’,皇帝就此下台,张的事情也就人问津了。要不是李勉对这个人特别的注意了几回,想必事到如今也没有人会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萧云鹤暗自庆幸,有李勉这样的人在身边,真是自己的福气。详细打听了一下张的住址后,萧云鹤决定先对他来个微服‘私’访,做个初步的了解再说。

    张父‘女’,就住在嘉会坊,国都城的西南方向。萧云鹤换上了普通的锦袍,带上了几个并不显眼的‘侍’卫,骑上马匹出了皇宫,直奔嘉会坊。

    去嘉会坊,正好要经过朱雀大街和西市。朱雀‘门’一事后,萧云鹤也是头一回出宫来亲自视察一下城内的情况。换上了平服,他倒是显得不太显眼了。一行人不急不忙的穿行在街市中,看着国都百姓的生活百态。虽然现在还略显萧条,但是整体来说,已经是恢复了宁静。街市上的治安井然,往来的商旅行人都很有秩序。西市大街上的商铺。也九成都开张营业了。虽然看起来还不是太景气,但贵在气氛已经变得祥和了许多。

    萧云鹤看在眼里,心中暗自想道: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连续地兵‘乱’、暴‘乱’,国都城中还能有这样的秩序,已经不容易了。假以时日,我一定要让国都城再现往日的辉煌与繁荣!

    穿越了西市大街再转过一个街口。嘉会坊就到了。国都城的格局就如同是一个布局工整的棋盘,居民区都是按方块划分,并修了围墙的。进了嘉会坊,萧云鹤按照李勉的指引,又找这里地居民稍事探问了一下。很容易就找到了张的住宅。

    看得出,这是朝廷为他安排的住处。一栋还算齐整的小院,四面有围墙。里面一栋比较高大的瓦房,远远就能看到。估计是某个秩仕地京官留下的住所,朝廷便拿来安置他们父‘女’俩了。

    ‘门’关着。萧云鹤让人上去叫‘门’。拍了许久的‘门’,才听到里面传来一个少‘女’的声音:“来了,谁呀?”

    ‘门’却没有开。可见那个‘女’子还‘挺’敬惕。最近城中发生了这么多事,也就难怪她分外的小心了。

    萧云鹤上前一步走到大‘门’边,说道:“我们是玄卿公地朋友,特意前来拜会张大人。”

    “玄卿公是谁啊?”‘女’子的声音很脆,带着明显的河北口音,声音里也透出了疑‘惑’和警惕。

    萧云鹤暗自笑了一笑:“玄卿公李勉。当朝太子地老师,中书令宰相。”

    “噢、噢!”‘门’内少‘女’连忙惊慌的应声,上前来开‘门’了。

    吱丫声中。大‘门’被拉开了一道缝儿。那名少‘女’‘露’出了半边身子来,警惕的看着‘门’外的一行人。看到是五六个服饰高贵的男子后,她惊慌的移开了视线,慌忙将‘门’拉得开了,然后矮身到一边低声说道:“几位大人。请入内。父亲刚刚服了‘药’睡下,民‘女’去唤他起来迎接贵客。”

    “你就是张的‘女’儿?”萧云鹤打量了这个‘女’子一眼。身材纤细匀称,一副楚楚可怜弱柳扶风的样子,模样也十分地清秀,算得上是俊俏。

    “回大人话,是的……”面对这样几个大男人,少‘女’明显有些窘态,惊慌慌的躲避着萧云鹤的视线,说道,“大人请屋里坐,民‘女’去请父亲起‘床’。”

    “不必了。”萧云鹤摆了摆手,“我等就在院中闲逛片刻。你父亲刚刚吃了‘药’睡下,就让他歇着吧。稍后我们再去拜访他。”

    “如此……不好吧?”少‘女’抬头看了萧云鹤一眼,又慌忙的低下了头,脸上一片绯红。

    萧云鹤呵呵一笑:“妨。原本我们也没有什么重要地事情,只是随意的拜访。不要误了张大人地病情。”

    “也好……”少‘女’感‘激’的点了点头。

    萧云鹤也就不想让这个少‘女’难堪了,带个几名‘侍’卫,在小院中闲逛了起来。少‘女’自己则是退回到了房中,紧闭起了房‘门’。

    身边的‘侍’卫有些不满了,忿忿的低声道:“大人,这个民‘女’好生礼,还当真将大人拒之‘门’外了?”

    萧云鹤笑了一笑,说道:“她一个姑娘家,怎么能不小心点?这也是人之常情,别多话了。”

    “卑职不是这个意思……”‘侍’卫委屈的说道,“大人身为一国之储君,居然被挡在‘门’外等一个名小卒睡醒……这也太憋屈了!”

    “呵呵!”萧云鹤笑了一笑,说道,“这又何妨?我本来就不是以太子的身份来的。要学会尊重他人么。人家有病在身,也不是故意的。好了,别说多话了,四处走走,就当是出来郊游放松了。”

    张家的院子并不大,几处地方没多久就逛完了。萧云鹤等人又回到了前院,正在此时,恰巧又有人敲‘门’。那名少‘女’急忙忙的迎了出来,在‘门’口问了两句,打开了‘门’。

    “薛公子,你来了呀!”听得出,少‘女’的声音中透着愉悦。

    萧云鹤等人看过去。只见一个身形高大、面容俊逸的少年公子,正站在‘门’口,手中还拎着几个包。他说道:“令尊大人的病好些了么?这是我替令尊在西市抓来的‘药’,顺道儿还捎带了一些补品。你拿去。”

    少‘女’娇羞的脸都红了,接过了物什低头含笑:“薛公子对我们父‘女’如此照顾,真不知该如何报答。”

    那名公子面带微笑:“婷儿妹妹就别这么多礼了,你我两家是世‘交’么……咦。今天还有客人呢?”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