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 第八十九章 北寻
无论从诗歌的数量和质量,杨广完全可以进入大隋王朝的前三甲,这个毋庸置疑!从这点看,高熲虽然能力超强是个老臣。在道道上混,他还很嫩。这哥们患了政治幼稚病,而且还不轻。他做事勤勉认真,能力卓越,顾全大局又为人耿介。在修订大隋律法、举用后进优秀人才(举荐杨素、苏威、贺若弼、韩擒虎等)、营建大兴城、平陈平叛、东征高丽以及北击突厥等无不为帝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在这白话您肯定不大信,我这给您拎一重量级人物来说道说道。修《通典》的杜佑先生把高熲同学跟春秋战国时候的名相管仲和商鞅相提并论。后来的唐太宗朝君臣一致而且都毫不吝惜给这位兄弟无尽的赞叹和褒赏。可见此人真是一人才。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幼稚的,悲哀的。幼稚是自己没能够看清形势而做到明哲保身。悲哀的是他摊上的领导是杨广这个刚愎自负的君王,面对的是大隋目前这种体制,他无力撼动而心尤不甘。性格决定命运。举个例子吧。在这个例子中高熲当然是主角了,另外还有俩配角。一个是隋文帝杨坚,一个是后来炀帝时期的佞臣代表御史大夫裴蕴。说裴蕴这人本来是大隋在灭掉陈朝时候的一个卧底。玩过无间道。肿么回事?说当时裴蕴在陈朝当官,他老爹却在北方的隋朝当官。看到陈朝透这个萧琮有复出当皇帝的谶语。好家伙,这哥们是彻底霉透了。谗言一旦被启动利用,那就不见棺材无休止啊也不知道是谁给这位萧大人挖的坑。反正足以灭了他。念着跟萧后宗亲这层关系,杨广没要他的命。彻底废掉回家。性格孤僻胆小外加皇帝威吓,这位萧同志回家后一病不起很快呜呼哀哉。这里稍花点时间说说这被杀的另外俩哥们。这哥俩都历经了北周一直跟随文帝几十年的老臣重臣,在大隋朝那也是战功赫赫。尤其这个贺若弼同志。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一月从杨广灭陈。老将贺若弼当时是行军总管,主攻建康(今南京)。这位猛人亲自率军自瓜州(今江苏扬州西南瓜洲镇)偷渡,攻拔京口(在今江苏镇江),进军直抵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一路苦战,击溃陈军主力,生擒大将萧摩诃。汗马功劳是就此立下。可就是这样老臣重臣加功臣的一批人,就因为几句对朝廷决策现状发了几句牢骚,就在皇帝北巡的路上,被杨广直接处死。皇帝很自负,认为自己出身高贵,见多识广。既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又聪明绝顶,完全不需要别人的提醒和劝谏。他把劝谏他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地位和权势的劝谏者,这种人劝谏是为了博取好名声,这点小伎俩还在我这玩?我当然不会上他们的当了。另外一种是穷鬼和读书人,这帮人劝谏我是想在我这里混口饭吃,要我重用他们,我当然更不会让他们的龌龊意图得逞了。所以面对劝谏,皇帝的反应那是相当英明果断。是一概不听!皇帝的自负、专断、冷酷和猜忌那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对功臣和老臣大开杀戒,起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百官会怎么看?百姓会怎么看?功臣们又会怎么看?兵者,凶器也!古人教导我们要尽量少用武力解决问题。武力具有极大的副作用和破坏性,问题是暂时解决了,但隐藏的危机可能更大。就跟西医的化疗差不多,病人接受化疗,虽然杀死了癌细胞,但正常细胞也难逃被杀死的厄运。杀人是把双刃剑。皇帝想通过杀人立威,尤其是杀元老重臣,以威吓那些反对自己的人。阻止给自己提意见的人。通过诛杀高熲、贺若弼、宇文弼以及逼死杨素、萧琮等等大臣,朝廷中正直之士班列为之一空,剩下的都是阿谀奉承之徒,要么就噤若寒蝉不言不语。他很满意,也很享受这种自由自在的状况。耳根是清净了,但危机却就此埋下(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