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 第二百四十三章 平定突厥
君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之时,好戏就该上演了。
当君主一方的力量占据主动时,商朝比干的心肝就被掏出来了;当臣下的力量占据主动之时,东汉献帝就被曹操所挟持“以令诸侯”了。而当二者暂时处于平衡之时,忠良之臣就被批量生产出来了——譬如李世民的盛唐时代。
☆世民和魏征就好比刘备与诸葛亮,他们都被视做君臣知遇的千载楷模。但要比起来,刘备的假惺惺与李世民实在有天壤之别。刘备在前期还比较能听得进去别人提意见,对诸葛亮等人言听计从。
大家辛苦打拼、精诚团结才有了益州的一点基业,建立了了蜀汉小朝廷。但是,在关羽死后,急于为其报仇,又妄图一举灭亡吴国,而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三国中最弱小的势力。
一场灭国之战,因为诸葛亮不同意发动,刘备竟然不让这位军事天才参与。结果,夷陵之战(今湖北宜昌东南)刘备兵败身死,诸葛亮为刘备苦心经营而来的基业也大大受损。
惨呀!“三顾茅庐”“如鱼得水”的往事,似乎发生在别人身上了。刘备缺乏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一些素质:冷静和自知之明。杨广则做得更绝,他是谁的好话也听不得,并且把有胆量给他进谏的大臣各个处死。弄得有才能、有远见的人,都纷纷离他而去。要么另立山头,要么另投明主。这就是历史给李世民及我们留下的一些教训和启示。善于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李世民,自然大大不同于那些有始无终之辈。他是真正的智者,几乎完美的政治大师。能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岗位,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除了求贤若渴、善用人才外。李世民在历史上最有口皆碑的是他的从谏如流。李世民常说:“直言进谏,才会出现天下太平。”贞观之治之所以出现,最重要的原因正是李世民敢于接受哪怕是最难听的逆耳忠言。这实际上是一个成熟的、成功的领导人必备的素质。当然也是最难做到的。换成任何人,谁愿意你的下属整天在你面前突厥可汗大位最合法的接班人什钵苾在干等了很多年后,眼看着这个位置在自己的叔叔间流转却始终到不了自己手中。已经成年(时年24岁)的什钵苾,心中的怨恨也与日俱增。
颉利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位前太子的不满与威望,所以在即位后就立他为突利可汗,掌管突厥东部的事务,统治契丹、靺鞨等民族,他自己做大可汗。但是,突利同时又增加了自己几个弟弟的权力,对突利处处防范。因此,突利和颉利之间的矛盾始终无法调和。而这种突厥国内的上层矛盾,又被明察秋毫的李世民捕捉到。李世民通过各种渠道,对突利示好,暗中地分化突厥贵族阵营,削弱其实力。
当然,除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外,真正使李世民骄傲的是唐朝国力的恢复。在现实政治中,永远都是有实力才有魅力!李世民逐渐建立了一支自己的骑兵队伍,甚至引进突厥战马,勤加训练。当马匹开始和战士结合,强悍的战争机器——骑兵便崛起了。
正是有了配备精良马刀的优秀骑兵的支持,才有类似于西汉大将陈汤“侵犯大汉的,即使再远也一定要消灭它”(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般的豪言壮语。始有强汉,后有盛唐。后来,强大的唐骑兵高举着马刀,身体同马背成45度夹角,一路砍杀,一直打到了中亚。…
理由很充分了。接下来,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两幕好戏就要上演了:不可一世的突厥颉利大可汗,两次被李世民大帝三言两语打发回老家了。你说奇也不奇?
第一件奇事:
《旧唐书?突厥传》记载:武德七年(624年)八月,颉利、突利两位可汗共同率领举国之兵侵犯唐朝。占据原州(今宁夏固原),连营绵延不绝。
李世民受命统兵抵抗,屯兵于豳州(今陕西彬县),李元吉给他打下手。当时关中地区霖雨不断,运粮的道路受到阻隔,将士们都十分忧虑。恰在此时,颉利和突利率领1万多骑兵杀到豳州城西,占据高地、准备冲锋。大部分将士们,包括李元吉都惊慌失色。
李世民亲率100多亲兵,打马来到突厥阵地。告诫他们说:“大唐曾和你们盟誓互不侵犯,你们为什么违背诺言深入到我们的领土?
我是大唐秦王李世民,特意来和你们决战。你们可汗如果自己来,我可以和他单打独斗;如果想一起上,我只凭这100人马就足够了。”好了,你们放马过来吧!
颉利此时还没摸清唐军的实力,但是完全被李世民的气势完全镇住了。所以,只能憨憨地笑而不答。李世民又驱马上前,对突利说:“你以前和我盟誓,有什么事要相互照应。
你现在领兵前来,为什么不顾及当年的兄弟之义?你出阵来,我们俩一决胜负。”突利也不知如何答话,可能也正想借李世民的声望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呢。
李世民又上前,快要渡过沟水。颉利看到李世民异常轻松镇静,又听到李世民和突利讲兄弟之义,怀疑突利和李世民早有勾结。所以,派遣使者对李世民说:“您不用过河,我没什么恶意,只是想和您共同商量和决断一些事情而已。”
于是,双方都不战而退。一场恶战,就这样被李世民化解于无形!又减少多少生灵涂炭啊!(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