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是耿精忠 - 第二百四十七章 煎盐、晒盐 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听到命令的行动队战士立马行动起来,手起刀落,卢家的主要成员便纷纷倒地,连哼一声也没有,很干脆的没有了生息。周边的宾客可是吓坏了,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恐惧,大声尖叫了起来。不少的女眷看到这血淋淋的一幕,直接就是眼睛一闭,吓晕软软的倒了下去。

    “报!大哥,月港那边驻守的官军过来了,速度非常快,已经离这里不足五里了!”外面很适时的跑进来一个“蒙面土匪”,大声向秦队长禀报道。

    “他妈的,早就听说福建的官军厉害,什么时候他们的行动能有这么迅速了。通知弟兄们,马上撤退,按照原计划分散跑,老地方会和!”秦队长装模作样的大声吼道,最里面还骂骂咧咧,依依不舍的样子,完全就是一副官军打扰了他搜刮财宝的机会。“不要只顾着抄家,以后有的是机会,现在马上上马撤退,别等一会给官军咬上了,咱们可就走不了了。光有钱,却没命花!”

    “是!”周围的“土匪”乱糟糟的喊道。随即一群人便快速的退了出去,秦队长留在最后,提起砍下的卢家主的脑袋,再次喊了一声:“爹、娘,儿子给你们报仇了!”说完也跟着大部队退了出去。他的任务已经完成,等一会扫尾的工作就要交给“及时”赶过来的驻守月港的马尾军了。卢家此刻所有成年男丁都已经被杀,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且绝大部分是女眷。卢家主的几个孙子。最大的也才九岁。根本就不这些盐民多是在煎盐?”耿精忠问道。

    “是的!”姚启圣倒是有些奇怪,这有什么不对吗,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对这个耿精忠倒是了解不多了。海陆取卤,日晒火煎,煮海熬波,卤水成盐。这煎盐需要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从北宋开始,海盐出现晒法,但由于技术的原因,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煎盐仍多于晒盐。历史上一直到了清末,海盐各产区才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术也才逐渐完善起来。让人颇费思索的是,煎盐那样费力,历史上为何却一直在采用这个方法。在西南有的井盐区因为煎盐,将周围的树木砍伐光了,不仅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最后也使得盐井因缺乏燃料而停产。当然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西南井盐产区光照少,盐工们不可能想到让太阳来晒盐。不过东部海盐产区并不缺少光照,但晒盐开始的时间依然很晚,似乎不完全是技术问题。倒是池盐的晒盐技术出现很早,发展也很成熟。

    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海盐锅煎之法和用具,历经元、明、清各代更替,但却并无明显差异。历史上记载的,崂山青盐迟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一九零一年,盐民才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从而结束了煎盐的历史。因此耿精忠一听到煎盐这个词,便感觉到不对劲了,这是哪年的工艺了,太落后了,这生产力也极为低下。怪不得看后世盐场的图片,那盐场产出的海盐都是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每一座都不止两千吨,让大卡车去拉,也得几十辆拉上几趟才能拉完。

    “这盐场大多数还是在煎盐,不是在晒盐吗?”耿精忠继续问道。

    “晒盐也是有的,而且产量不低,但是耗时耗工,杂质也很多!”姚启圣就照着报告上所说的,直接汇报过去。对于制盐,他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哦!”耿精忠应了一声,他大概明白了,现在的晒盐技术十分的低下,技术不过关啊。食盐关系到民生,也是以后财政上一大来源,万分重要,必须想法子改进一下。不过,这对于耿精忠来说,并不是难事。

    就是初中生也知道,海水晒盐的主要步骤,蒸发海水,盐析出盐粒,就这样而已。至于中间详细的操作,怎么样纯化去除杂质等等工作,就需要慢慢研究一下了。但是结合现有的技术,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不然耿精忠十七八年的书就白读了!(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