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的血 - 第一百三十九章 炮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空爆弹这玩意……虽然是好用但却不能常用。。

    原因还要从其“空爆”的原理说起……顾名思义,空爆就是在空中爆炸的意思……其实早在二战前后就有许多军事专家发现炮弹的这一特点,也就是炮弹在到达目标的上空时爆炸对敌人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原理就跟在树林、竹林上来一顿炮火的恐怖杀伤力是一样的。

    这道理是很简单,但要做到“空爆”却不容易。

    因为炮弹可不是一个有智能的东西,它必须得接触到地面触发了引信后才会爆炸,不可能在空中自动爆炸,而且如果炸得早了还不行……炮弹的轨迹是抛物线,这要炸得早哪怕只是早了一点点,都有可能会在自己人头上炸开了。

    于是军事专家就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用探杆,比如用时间引信计算好落地时间……但这些都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就是时间引信,计算好时间后再提前那么一点点引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有难度的,首先得要有十分详细的数据,也就是炮弹打到目标的准确时间,这一点我们是靠着之前的准备做到的,于是才有这一次使用空爆弹的效果,。

    但是就算是同一门炮用同样的参数打出的两发炮弹也不可能打到同一地方,有时甚至落地时间与轨迹都会有很大的偏差……这是由于远程炮火距离远,而在炮弹运动的这么长的距离的过程中。空气的湿度、风向、风气等都在随机影响炮弹的轨迹的原因。

    于是,用时间引信也变成了一种不可靠的空爆……用一次、两次也许还行,而且还必须是离试射时的时间间隔不太远的,时间隔得越久风向等改变的可能就越大。时间也就越不可靠,空爆弹也就越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这个问题后来是解决了,那就是在每发炮弹里都装上电子测高仪……这样炮弹就会准确的在目标上空爆炸,但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炮弹的成本……这炮弹一打出去往往都是成百上千枚的,咱们现在还是个穷国自然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再加上我国的装备大多是走苏式路线,其装备思路就是为了数量可以牺牲一定的质量……于是乎,这种装有电子测高仪的空爆弹在这时代也就无法大批量的装备了。。

    这就使我军的空爆弹很快就转成了普通榴弹……越军也感觉到了这个变化,马上就加快了朝我军高地进攻的步伐。同时越军的炮兵也加入了战斗。于是双方的炮火立时就把5186高地前前后的炸得一片纷乱。很快就分不清哪些是越军的炮弹哪些是我军的炮弹。

    其实这也是越军炮兵的一种手段……只有用炮火扰乱我军的视线,让我军的炮兵观察员分不清敌我炮弹……这样才能阻止炮兵观察员引导炮兵再次对冲锋的越军发射空爆弹。

    于是乎,没过一会儿空中就到处都是炮弹的呼啸。到处都是弹片在乱飞,空气中浓重的硝烟味几乎都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就是5186高地的缺点……我们对于越军炮兵来说是正斜面,也就是说越军所有的炮弹和火力对我们来说都是威胁……这道理就像我们进攻5186高地是一样的,越军的迫击炮、无后座力炮,甚至是各式机枪都能很轻松的打上我军阵地,威胁到我军战士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法像越军一样退到山老兵是这么判断炮弹的……如果炮弹的呼啸是尖锐刺耳,那么它的炸点就比较远,根本不用担心,但如果略带低沉像是喘着粗气似的,那不用想了……这炸点就在附近。

    当然,战场上的经验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知道这种两种啸声本来就区别不大,而且还要在各种炮弹炸成一团各种噪声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分辩……那就非得的身经百战的战士才能做得到了。

    我们眼前这支越军似乎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因为他们已经成功的通过了我军炮火封锁并进入了炮火死角——已经成为废墟的桐棉。

    越军并没有忙着进攻,而是趴在山脚下挖着单兵掩体和工事……这当然也是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进攻讲究连续性,只有持续不断的进攻才能给敌人造成压力同时也是有意义的。否则的话,敌人可以在进攻中断的时候从容补充弹药、替换伤员或是补充火力缺口。

    越军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集蓄足够的兵力然后再对我军防线发起冲锋……

    “营长!”赵敬平在旁边问着我:“要不要给他们来一下?”

    我知道赵敬平的意思,我们的第一道防线距离桐棉不过四百米……之所以是这个距离为的就是能够以火力控制山脚与高地之间的转折点……这个部位才是敌人冲锋速度由快转慢(地势由平地转为上坡)同时也是炸药包或是手榴弹有可以滚到并停下来的位置……所以这条线在以前的战场上被称作“死亡线”,只是由于后来火炮的发展,高地防守更多的是靠向“山顶阵地”和“反斜面”来防御的,所以“死亡线”也就有些名不副实了。

    换句话说,就是位于桐棉的越军在我军轻、重机枪的射程之内,我们可以用火力干扰越军的动作。

    但我却摇了摇头,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下令:“让炮兵停止射击!”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