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 第一百二十七章 杀仇
readx;旧京丧葬风俗的形成与人们希望死后灵魂不灭有关。既然有了“鬼魂”之说,那么人死之后的殡葬安排,也就成为了一件极为要紧的事。作为死者亲属,无论贫富,皆砸锅卖铁也竭尽所能把钱用于操办白事,希望能办得排场和圆满,以图逝者进入阴间之后,可以享受富贵且不用受苦。
对于玉闵的逝去,玉爷更是打心眼里感到心疼,想要隆重厚葬那是不用说的。但偏偏碍于封建礼教,他却丁点儿不能沾手。所以对于玉闵千年永世的归宿如何安排,又究竟会办成个什么样子,他也就愈加忐忑难安,忧虑不已。
在当年,一个标准的土木复合葬过程,大致要经历落炕、开殃榜、入殓、报丧、穿孝、接三、送三、伴宿、发引、下葬等诸多程序。同时,也至少需要有棺材铺、杠房、寿衣庄、冥衣铺、口子行、棚匠、阴阳先生这几类行业来为之提供服务。
况且玉闵的死并不是正常死亡,属于死于非命的“外丧鬼”,于是无形中又增添了许多忌讳和麻烦。不仅临时现抓难以找到合适的寿材寿衣,而且也不能在家里设置灵堂,只能送到庙里去停灵。再加上玉闵又已经死亡多日,那么接三也没法按正常方式办了,放焰口、转咒、念经的规矩全都得改。
这样一来,要真想把这件事办的圆满无差池,其中讲究规矩那就太多了,繁文缛节、零杂琐碎多不胜数。连玉爷自己都明白,如果指望毫无社会经验玉闶和粗枝大叶的雷胜来操持,他们只能是俩眼儿一摸黑,是万万胜任不了的。
好在到了这个时候,朋友的概念终于显现了出来。受玉爷托付的李尧臣虽然碍于辈份不便亲自出面辅助,可他也把两个儿子都支派了过来帮忙。一个做了掌总的大总管,负责处理一切对外事宜。另一个则负责提点玉闶和雷胜,教给他们如何做好报丧、入殓、穿孝、安置影亭这些必须由亲属亲历亲为的事项。
而刘伯谦、瑞五爷和宛八爷这几位得了信儿以后,也各自带着办事老成的子侄或是徒弟登门。结果在这些亲知故旧的鼎力相助之下,短短几天功夫,就把玉闵的身后事顺顺利利地给操办到位了。
寿材是刘伯谦这位棺材铺名誉大掌柜托付真正的永泰掌柜说合,从旁人手中转买下来的,一具仅次于楠木的五寸板儿紫杉木“大葫芦材”(旗人殓具固有样式,又称“荷包材”。棺的两帮上部成为坡形,下边垂直到底,整个棺身为一大六棱形。大盖的前端安一个与棺盖薄厚相等的木质大葫芦,以合页相连,可以往回折叠。故因此而得名。)只花了七百大洋,算是友情价了。
另外,装裹衣裳临时赶制也来不及了。宛八爷年纪既然已经过了五十,身量又最高,他便把为自己个备下的寿衣让出来先紧着玉闵用。还别说,蓝宁绸缎袍子,红青项奔走、上下打点、雇请律师不提,来东岳庙吊唁玉闵的人突然变得络绎不绝。认识的,不认识的,南城的,北城的,慕名的,钦佩的,只是除了几个会友当年的镖师,却唯独没有其他的武术界人士……
发引当天,“合兴杠”的十六个杠夫抬起了玉闵的棺材。在吹鼓手们吹吹打打的鼓乐声中,“一撮毛”打着响尺扬着纸钱,玉闶扛着幡,雷胜引着影亭,后面跟着“义和斋”的烧活儿,一起慢慢地走在去往东直门的大街上。
路上每逢有人问谁的殡,总有人会主动告诉,说是城南游艺园枪案中护父而死的玉闵——也就是那个为子杀仇玉爷的儿子。路人便会说,那我得送送。
于是,沿途中便不断有人加入到送殡的行列中,结果队伍也就越走越长。一字长龙般的排了一里多地,一直送到东直门外。甚至途中路过的许多铺子,有一些还会端出板凳,在棺材前头横了,端出酒杯,路祭玉闵。
这一天,殡葬队伍风光而辉煌。
天空中,却是一片凄艳又怪异的红霞。猩红似血!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