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山河孤注(庞策) - 分卷阅读6
还没等赵贞再次发作,庞统就从殿外走进来,身后跟着几个飞云骑架着一个软趴趴的人,朗声道:“皇上,刺客现已抓到。”说完和抬起头来的包拯交换了一个“辛苦了兄弟”的眼神。
包拯也顾不上以往和庞统斗智斗勇的那些龃龉了,满意地暗暗点头——先前庞统给他使眼色,就是让他多说些有的没的拖一会儿,好叫飞云骑有足够的时间把刺客抓回来,让皇上不要胡思乱想给公孙策施压。
至少对公孙的事情,这庞统倒真是有心啊……看来自己是猜对了,包拯心说。
这刺客一身黑衣,还用黑布蒙着面,站在那里的整个人似乎能与夜色融为一体。庞统指挥手下把刺客压到赵贞面前,一把扯下了他的蒙面罩:“让我们看看你究竟是什么人!”
蒙面罩被撤下,那刺客竟然也不转脸,就是直勾勾地盯着赵贞看,眼神冰寒刻骨,冻得直叫人哆嗦。
下面跪的近臣和侍卫们看清刺客的脸之后则都惊了——这个刺客,竟然是平时跟在皇上身边的一名大内侍卫!难怪他能成功行刺了,敢情他根本不用突破那从里到外的重重防线啊!
一旁待命的众大内侍卫见状都跪下请罪。
赵贞也愣了一瞬,不过倒是不惧他的眼神:“竟然是你,林二?”
林二仰天大笑:“哈哈哈哈,狗皇帝,没想到会是我吧!被我这个平日里对你言听计从的侍卫背叛,感觉如何啊?”
“如你所愿,感觉很不好。不如说说你的理由吧。”
“狗皇帝,夜路走多了是会怕见到天亮的。眼红心黑、手辣口甜,岂知、头上有青天啊……咳咳……”林二说着话,突然身子一软,口中吐出血来。
“糟了!他要服毒自尽!”大内侍卫首领见林二吐血,赶紧冲过来要阻止,却只接住了他马上要倒在地上的身体。首领一探鼻息,朝赵贞摇了摇头,示意已经没救了。
赵贞咬牙,握拳的手掐出了青白色。
还跪在地上的大内侍卫们看到昔日并肩的同伴如今竟然用这样的方式先叛主后舍命,一时间都有些回不过神来。
“皇上息怒。”吕相缓缓开口,“这侍卫不知哪来的胆子敢刺王杀驾,只怕背后是有人指使啊。”
庞太师也拱手:“此事关乎皇上龙体,更关乎天下,须得十分谨慎啊。”
礼部尚书身为礼部之主,生怕这次意外让自己丢了官,也赶紧惶恐地附和道:“吕相和太师所言甚是!皇上,公孙侍郎这次主持祭天出了纰漏,但臣素闻包府尹与他二人合作破案默契。不如让他们查一查此事,也算让是侍郎戴罪立功了!”
“呵呵呵……”赵贞突然冷笑起来,“包拯、公孙策,朕命你们二人当即开始验尸、调查,务必给朕查出个究竟来!”
二人领命,分别行动。包拯跟着大内侍卫首领到林二所到之处查看,公孙策则拿着自己的工具箱上前,卷起袖子开始当场验尸。
他先是用细竹板沾了一点黑血,凑近闻了闻,皱眉道:“是黄毒草。这种□□在西北常见,但是好像掺了别的东西。”然后撬开林二的嘴,用竹板轻按牙齿,发现后牙槽有断裂之处,“此毒是藏在牙齿里的,事情一旦败露,他就立刻咬碎牙齿自尽了。”
接着公孙策拉开林二的衣服,试图从他的尸身上找线索。他正按压着死者胸膛,辨别他身上的几处淤青之时,只听身边有人问道:“你从前验尸也是这样……对着尸体摸来摸去的?”
原来是庞统在他全神贯注验尸之时过来围观了。
公孙策也没回头,兀自答道:“这不叫摸来摸去,叫检验。身为一个合格的仵作,应该理性地看待尸体——至少在验尸的这一刻,我心无杂念,只希望能从尸身上找到不会说谎的决定性证据。真相往往容易被很多东西掩盖,但我们追求事情的真相时需要这样的态度。”
庞统有些别扭,但琢磨了一会儿又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我明白了。”
公孙策从前验尸的时候,身边不是包拯小蛮就是展昭小风筝,每个人都是唠唠叨叨的“十万个为什么”加“十万个都知道”,闲话多质疑也多,说着说着可能就互怼了起来……讲道理,他从来没见过这么讲理、这么安静的旁观者,着实有些不习惯。
况且,他都从来不知道庞统有这么容易顺毛的……吗?公孙策忍不住疑惑地回头看了他一眼,眼神中饱含着“你怕不是失了智吧”的关切。
倒是庞统见公孙看他,很自然地露出一个鼓励的笑容。
公孙策耳朵尖噌地变得红通通的,赶紧回头验尸。
他把沾血里衣再向下拉了一些,林二的整个胸膛就□□裸地露了出来。顾不得旁边几个老臣的惊呼,他突然看见尸体腰部左侧有一个形状奇怪的纹身——这纹身颜色灰暗,形似一团烟雾包裹着一个狼头。
“这个纹身……”身边庞统先开了口,“西夏狼主的死士标记。”
赵贞与他们隔着一层屏风,没直接看公孙验尸,但还是听见庞统说的话了:“西夏死士标记?李元昊不是号称在休养生息么?”
看公孙策这边已经在做收尾工作了,庞统就走出去回赵贞的话:“皇上,李元昊虽然沉寂已久,但在我回京之前,发现西夏军队频频有异动。”
那边包拯也回来了,把手里几小片被烧成半炭的信纸递过去:“皇上,臣发现了这个。虽然已经被烧得残缺,但是有半个狼头和几个文字还是能看清的。”
大内侍卫首领拿过来分辨了一下,点头表示这是林二写的,然后转递给赵贞。赵贞对着碎纸看了半晌道:“……林二,果然是投靠了李元昊。”他靠在椅子上,仰天叹了一口气,“庞统。”
“臣在。”
“李元昊敢在祭天大典就急着动手,只怕他还留有后招,对西北边境有威胁。庞统,朕命你十天之后赶回边境,密切监视西夏的一举一动。”赵贞神色无奈道,“这次本来是召你回京休整的,不过出了这样的事,朕也……”
“臣统领四方大军,镇守边疆自然责无旁贷,皇上无需为此事自责。”
赵贞点头,留下吕相太师和庞统几人商议后续,挥手叫众臣退下了,倒也没提要罚公孙策的失职之罪的事情。
出了今晚这事,众臣都疲惫不堪,出了主殿各自去厢房休息了。
包拯跟着公孙策去了他的屋子。刚一进门,公孙就赶紧关门关窗,压低声音道:“包拯,咱们不过查了一会儿就发现了纹身、密信,这是不是也有些太容易了?你觉不觉得此事有些刻意?”
“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包拯沉思道,“本来应该不止是这么简单才对。一个大内侍卫,不知怎的和西夏有染,还成了刺客,潜伏在皇上身边这么久竟然也没露出破绽。其中当真是疑点重重啊。”
“另外,我看皇上的态度也很奇怪。”公孙策到炭炉旁边搓手,“他本来是满腔怒气要查个一清二楚的。但是林二死了之后,他竟然也不在乎其中的疑点,就这么平息下来了。”
包拯:“我看,皇上可能是被林二说的那些话给吓到了。”
“怎么说?”
“皇上近些年疑心甚重,某些手段说不得还有些阴险狡诈,明里暗里地让不少无辜的人为此丢了性命。林二说的头上有青天,应该是戳到了他的痛处吧……不过皇上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心思重得很,应该还在琢磨什么,只不过没有表露出来罢了。倒是你,你有什么打算?”
公孙策双手动作突然顿住:“皇上今天竟然套你的话,看来……是真的不信我了。”
“他之前让你负责祭天,应该就是想试你一试。结果这次竟然真的出了事,虽然他没明着罚你,但只怕是更……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小心。对了,”包拯突然想起来什么,“你可知今天我在皇上面前为什么要说这么多话?”
“你还说这件事,真是不知所谓!”公孙也生气了,“我当时真的害怕皇上会连你一并罚了!”
“啧,你还真不领情。不过算了,要领也不该领我的情,”包拯无所谓道,“你该谢庞统才对。当时若不是他暗示我拖延时间,而后亲自出殿去擒刺客,你现在哪里还能完好地站在这里?”
“啊?庞统?!”公孙愣住。
包拯看着公孙策的脸竟然慢慢地红透了,觉得十分有意思,忍不住对他挤眉弄眼。
“包大哥、公孙大哥!”门帘被撩起,展昭走进来。
“展昭,你刚刚去哪里了?”包拯问。
“你不是让我见机行事么,我就一直隐在角落里。然后看见那个刺客出了主殿,本来想去抓来着,但这个人奇奇怪怪的,往个犄角旮旯一躲就不动了,我就想着先观察一下。”展昭凑到炭炉边取暖,往榻上一坐,“之后飞云骑来搜的时候,他又故意现身,引得飞云骑四处追捕,直到庞统出来才抓住他。我觉得吧,他好像是有意被抓的。”
“有意被抓……”公孙策喃喃道,突然抬头看向包拯,脸色都变了,“在皇上遇刺之前不久,庞统才进的主殿。而且怎么就他一出门,刺客就被抓住了?你说会不会是他……”
“公孙你别急!虽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我与庞统交锋多年,他不像是会做这种事的人。再说了,他一介将军,不管是真是假,和西夏蛮子扯上关系能有什么好处?”包拯拍他肩膀,挑眉,“你要对他多一点信心才对啊。哦还有,你怎么知道他在皇上遇刺不久之前才进的主殿?”
“我……等等,说什么呢你?”公孙策脸色好看了一些,这才发现包拯竟然拿他开涮。
“诶?我错过了什么吗,怎么你们说话我都听不太懂啊?”展昭眯起眼睛,一脸“你们在说什么我好感兴趣”的表情。
“哼,没有!什么都没有!”
作者有话要说:
公孙验尸的时候可以说是最帅的了吧,完全心无旁骛。
因为尸体是不会说谎的。
————————————
庞:摸过尸体的手……
策:别介,还摸你呢。
————————————
我是很喜欢犯罪心理学和法医这一类东西的,小说啊资料啊都看了很多。
稍微多说一点吧。
我发现近些年来,由于这类小说被翻拍得过多,引起了一种对此盲目崇拜的潮流,总觉得有了犯罪心理分析就可以立马破案、定罪什么的……还有很多人都喜欢拿这些东西来炒作、卖弄,但是总是把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混为一谈。
挺难过的。
心理学这种难以定性的东西,可以用来找证据,却不能作为证据。真相必须被原原本本地剖析出来。
与同好们共勉。
第7章 探查其二
正月十五刚过,紧急领命的飞星将军等一众大部队已经赶回了西北驻军地——雁门关以西正是吹白毛风的时候。站岗放哨的将士们身披重铠和毛夹袄却依旧被冻得鼻子通红、面侧爆皮,若是不小心张开嘴吸进一口寒风,便会有吞碎铁渣一般的痛感,渣渣扎心。
西北驻军的主帅营帐里,一个白面书生披着三四层裘衣缩在炭炉边取暖。他双目微阖,眼底有青色,似乎很疲惫的样子。
“公孙策,”庞统正靠在椅子上看回京时漏下的文书,不时朝着炭炉边瞥一眼,“这里的冬天寒气太盛,你就算是靠在炉子旁边也必须保持清醒,别睡着了。”
“唔……知道了。”公孙策努力抬起眼皮,头重脚轻地答道。
上次祭天大典之后,赵贞以戴罪立功为由封公孙策为督军中郎将,遣他随庞统同去边境,查清刺杀一事的内情。另封参政知事吴信之子吴祎为督军中书令,亦与众人同行,表面为协同将军,实则为监视、限制庞统行为。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