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弘晖重生皇长孙 - 分卷阅读4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良久才收回了目光,将禀报的人谴了下去,心中做出了一个决定:

    回头定要给他这位“重生”的三弟,安排一个好差事……

    很快四月初就到了,这本该是皇太子和五贝勒大婚的日子,但京城里却挂起了一片缟素……

    原因则是皇后崩了……

    皇后病逝了,走的没有遗憾,她是死在丈夫的怀里,儿女环绕中,没有一丝遗憾的走的,没有痛苦。

    面对皇后的离世,弘昆、弘旻和弘晏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倒都不至于太过于伤心。小公主太小,还不懂什么是逝世,倒也没有什么悲痛。

    但噶卢岱不同,她本是想回京和自家阿玛额娘、兄弟姐妹团聚的。结果,却演变成了回京奔丧,心中几乎是悲痛欲绝。

    在灵堂上,噶卢岱哭的厥了过去了好几次。而太医在仔细检查四五次后才发现,噶卢岱似乎已经有了身孕,但因月份太小,才查了这么久都查不出来。

    胤礽当即勒令噶卢岱的额驸带她出宫休养,不许她再守灵,以免劳累过度伤了孩子……

    噶卢岱伤心的吃不下饭,好在弘昆、弘旻他们天天前去宽慰,一个月后噶卢岱才终于从阴影中走了出来……

    三个月后,皇后热孝刚过,青海西藏战事再起,朝廷派遣了裕亲王、弘旻、弘晋、傅清等人带兵出征。

    而出征的军队中有不少宗室和八旗子弟,弘昆本就不在乎这些本就是被送去镀金的八旗子弟,所以也就没有关心这些人的名单。

    所以,当弘昆在承绍宫书房里看到前来辞行的弘昼时,当即愣在了当场:“你说什么!”

    弘昼低着头跪在弘昆面前,一字一句的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出征名单已经公布,弟弟是前锋。故而特来辞行。”

    ‘前锋’两个字瞬间让弘昆的大脑变的一片空白,忍着一阵阵眩晕怒吼道::“孤什么时候同意你去了!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战场上的厮杀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你才十四岁!毛还没长齐呢!你在这儿凑哪门子的热闹呢!”

    弘昼微微一笑,轻轻摇了摇头道:“大哥哥,天申不是小孩子了,天申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靖王府军功起家,世代行军打仗、保家卫国。天申身为靖王府的人,怎能因为怕死而不敢上战场,失了先祖遗风!丢了先祖的脸!”

    弘昆冷笑一声道:“孤没说不让你上战场,但现在你才多大?!上战场就算了,还做前锋?!呵!上战场?你的孙子兵法可曾背熟了?!”

    弘昼终于抬起了头定定的看向了弘昆的眼睛,注视着他道:“大哥哥,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若是仅仅靠兵书作战,敌军可不是一招一式照着兵书都能破解了?那兵书还不如不学!这话是大哥哥曾经告诉我的,大哥哥忘了,天申可没忘。不过,大哥哥若是想听,天申这就背给大哥哥听。”

    弘昆愣住了,苦笑一声,他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其实,说到底不过是担心他罢了!他弘昆舍不得他去战场上。

    弘旻这次出征他都没担心过,因为弘旻是副帅,并不需要亲自上阵杀敌,最起码的安全还是能够保证的。

    可弘昼不同啊,他是前锋啊,不管是做什么,他都得冲到最前面,第一个面对敌人的刀砍剑刺,稍不留神就会没命!万一弘昼有个闪失,他都不能保证他会不会失控!

    弘昆现在心中已是懊悔不已,他为什么就没有关心一下那些宗室名单!哪怕是在名单公布前一分钟,他都能求胤礽将弘昼从名单上划掉,可现在一切都晚了……

    名单已出,一切已成定局,即便胤礽是皇帝,也不能朝令夕改。

    弘昆看着跪在那一声不吭的弘昼,半晌无言,最终叹了口气,走到了书案后头,从小屉里取出了那支火铳道:“把这个拿去防身吧,去吧……”

    “谢谢大哥哥,天申告辞……”弘昼默默的接了过去,起身转身走出了压抑的书房……

    弘昆喃喃的道:“孤等你回来……”

    弘昼听见了弘昆的喃喃声,却没有回头,只是脚步顿了顿,在心中回答道:“就是为了大哥哥这句话,天申也会保护好自己的……”

    弘昼在心中说罢,再次抬步离开了书房外。弘昼这次走的很快,只怕自己会忍不住回头,而一回头就再也舍不得里面的人……

    第61章

    三日后是大军出征的日子, 弘昆代胤礽到城门口为大军送行。

    送行时,弘昆站在大军前, 说了一大段的掏心掏肺的话来鼓舞士气,又同将士们喝践行酒。

    虽然所有将士都在注视着弘昆,但弘昆还是能精准的感觉到哪一道目光是来自弘昼的。弘昆强忍着偏头看过去的欲望,饮下了手中的践行酒。直到大军出发的最后一刻,弘昆都没有失态的向弘昼看过去一眼。

    然而,在大军出发后, 弘昆却没有急着回宫,而是转身上了城墙,沉默不语的望着大军里的那个蓝袍少年, 直到那个身影消失在了自己的视线中……

    弘昆这才转身下了城墙, 坐上仪仗回到了宫中, 去乾清宫向胤礽复命。

    大军出发没几天,哲亲王福晋就诞下了弘旻的次子。因弘旻出征在外,胤礽便做主给这个孙子取了名字, 叫永璿。

    九月,雍亲王福晋平安诞下了雍亲王第七子, 雍亲王为其取了名为弘旭。

    十月, 因有喜留京待产的噶卢岱, 在京中公主府里早产诞下长女。

    十二月, 噶卢岱身子才刚好,便同胤礽辞了行,和额驸、儿女一起回了科尔沁。

    泰昌七年二月, 一等将军之子贾瑚在朝堂之上状告家中长幼尊卑无序,父亲贾赦本是家主,却被逼的偏居一偶。二叔一家雀占鸠巢住在荣禧堂,藐视朝廷法度不说,且还借着管家之便,吞没了自己早逝生母的嫁妆。

    此案被移交大理寺,很快,贾政和贾王氏就被请去了牢里喝茶。

    三月,荣国府嫡长孙状告二婶一家一案很快有了结果,情况确实如贾瑚所状告的那样。于是工部员外郎贾政被褫职罢官,成为一介白身。放贾政和贾王氏出狱回家。并令贾王氏即日归还嫁妆,若有缺损,翻倍补全。限贾赦、贾政兄弟俩半个月内分家,贾政搬出荣国府,家产则按律法,七三分。

    朝廷下旨了,贾史氏(贾母)仍不甘心次子就这样离开身边,便威胁次子若是搬走,她也跟着一起走!贾赦当即不客气的答应了,还张罗着让人给老太太收拾东西。

    谁知道东西收拾好了,老太太却是哭个不停,直骂贾赦不孝,但怎么也不提要走的事了。随后,贾史氏暗中不知使了多少银子,但都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次子搬走,却毫无办法。

    五月,弘昆上表建议,让十七岁以上,二十七岁以下无所事事身子健康的八旗子弟都派去盛京,愿意入伍的就入伍,不愿意入伍的就由朝廷拨下一块地,种地去吧。弘昆的意思是,只要能自给自足,哪怕经商都无所谓。但绝不能让他们再这么闲下去了。

    虽然现在的国库丰盈,朝廷也不缺他们一口饭,但国库的银子是要用在百姓身上的,绝不是用来养这些米虫的!

    弘昆的建议一出,当即得罪了不少八旗贵胄和老臣。群臣反对,奈何胤礽同意了,他们大多都没了办法。还有一些老臣,求到了康熙那里,康熙却给来了个闭门羹,直接关起了大门,天天逗七格格、永珏玩,谁来求见都不理。

    最终,那些老臣贵胄们也只能含泪,将自家儿子送去盛京。

    而雍亲王府上,只有弘时符合条件。也被打包送出了京城,前往盛京和一群八旗子弟种地去了。

    又是两个月过去,这时已经是泰昌七年七月了,距离大军出征的时间已经过了整整一年了,可战事至今还处于僵持状态,没有什么进展。朝廷这边也有些着急上火了,又派了许多将领前去。甚至又派出了一名亲王……

    八月,弘昆暗中派出去寻找最后一块大陆——澳洲的人终于回京了,弘昆将此事以皇商经商时,无意中发现这块新大陆的说法,告诉给胤礽后,胤礽当即下令派一千人再探这块新大陆,若是确定是块好地方的话,白到嘴边的肉为什么不要!

    而且自从弘昆请旨,在火铳格物院设置自然科学部,并保证格物院里言论自由后,一批批的人才都涌现了出来。这几年来,科技发展飞快,别说火力蒸汽了,就连电力也都出来了。虽然电力的出现是大多是因为:弘昆拿出来的沼气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现在南边的船大多都已经换成了蒸气式的,想要批量送人过去并不困难,速度也比以前快的多了。

    十月末,胤礽忽然得了重风寒,只好在乾清宫养病,命弘昆监国。

    十月底,西北元帅裕亲王终于主动出击,首战出奇的顺利。

    十一月中旬,此时正值西北军情关键之时,运往西北的补给粮草被劫了……

    御书房里:

    胤礽盯着眼前八百里加急的密折,胸中怒火直烧!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仅从这句话就能知道粮草于打仗的重要性了!大军一旦断了补给,饿着肚子的将士们如何有力气打仗?时间一久,军心不振都是小事了,就连军营里面饿殍遍地都是有可能的!

    “啪!”的一声,桌上的茶盏被掷到了地上,摔得粉碎:“给朕叫太子来!”

    “嗻。”何柱儿心里一惊,连忙应了,快步向外走去。

    弘昆一听到胤礽传召他,连忙放下手头的事,赶来了御书房。一进去就看到了紧紧的捏着折子、脸色铁青的胤礽。

    心里一突,知道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快步走到胤礽书案前跪了下来,道:“儿臣恭请皇阿玛圣安。”

    胤礽没叫弘昆起来,只是怒气冲冲的将手中的密折扔到了弘昆面前:“给,你自己看!”

    弘昆捡起面前的奏折,只匆匆扫了几眼便知是发生了什么事。他抬头看了一眼胤礽,只见他正忍着怒气看着自己。虽然清楚胤礽此刻的沉默是在等他的解释,可他没法解释,也无话可说。

    上个月底,胤礽养病期间,是他在监国,也是他做的这件事,不管是押运路线,还是押运官员,都是他亲自过了目的。由于此事牵扯到了西北几万大军的饥饱,弘昆是慎重再慎重,仔细的看了三遍以后还害怕有所疏漏,叫了弘晳和弘晖一起看过后才盖了印。弘昆敢对天发誓,这些都绝无问题。

    可是,他毕竟过了手,所以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岔子,不管是否有人蓄意劫粮草,他都是难逃干系的。

    弘昆袖中的拳头握了握,低着头道:“此事是儿臣的疏忽,儿臣知错,请皇阿玛责罚。”

    胤礽被弘昆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的样子给弄的心头火气,大怒道:“你打小稳重,朕才敢放心的将朝堂上事交给你,如今看来,竟是朕看走了眼!你这国监的可真是好啊!三千人押送的粮草竟然也能被人截了去,你也是好本事!”

    弘昆低着头听完了胤礽的责骂,才将头抬了起来,平静的看向胤礽道:“请皇阿玛息怒,此事儿臣确难逃干系,原听凭皇阿玛处置。但皇阿玛,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西北的粮草补给该怎么办,西北粮草不能断,还需立刻从户部紧急调粮才是。”

    胤礽冷哼一声,道:“原来太子还知道西北粮草不能断,朕还以为太子是贵人多忘事呢!至于重新拨粮之事,朕过一会就传户部尚书来商议此事,朕自会处理,不劳太子操心。”

    胤礽说到这儿顿了顿,然后看向弘昆厉声道:“至于你,从今天起禁足承绍宫闭门思过三月,罚俸禄一年!何柱儿,送太子回承绍宫!”

    胤礽清楚粮草押运的事是由弘昆督办的,自然免不了要担责。但一旦重罚弘昆,必会让人以为东宫不稳,借机生事,导致朝堂不稳。

    所以,胤礽很明白,弘昆虽然必须罚,但这罚的绝不能重,更不能重到让东宫伤筋动骨!最终胤礽即使再生气,也能是罚了弘昆一年俸禄,并禁足三月,便算是轻轻揭过了。

    “谢皇阿玛责罚,儿臣告退。”弘昆面上仍然平淡无波,宠辱不惊的谢恩跪安,站了起来走了出去。

    次日,朝堂之上,胤礽下令将押运的官员押回京城,秋后问斩!其余人等则均交由刑部和大理寺,一同量罪问责!

    下朝后,胤礽刚回到乾清宫,何柱儿便上前耳语了几句,胤礽皱了皱眉头,再次站了起来,离开了乾清宫,前往承绍宫。

    仪仗停下后,胤礽起身下了仪仗,看着前来接驾的小灵子道:“太子在哪儿?”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