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清朝皇帝歪传(快穿) - 分卷阅读3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胤祺:“有事告诉我。”

    胤禛:“当然!瞒着谁也不会瞒着你。”

    胤祺躲避开他的眼神,快步回去了,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

    胤禛面无表情的等到看不见他的背影才转身回到了书房,已静制动!现在太子出错一步,他的未来就不知在哪?

    为了他,也是为了自己,他得考虑考虑自己了,只有登上那个位置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求!

    温水煮青蛙…也得没有那根救命绳!

    皇太子虽复立,但原有的君储矛盾并未解决,所以很快就又发生了严惩皇□□的事件。还有就是父皇为了他的行为异常把他的宠侍和毓庆宫里所有的太监宫女都处以仗刑。

    死的死,伤的伤,没死的也被扔到了慎刑司,做苦力去。

    胤礽见身边的人都这样了,越发觉得自己的父亲不愧是皇帝,可是已经迟暮,抓紧自己的权力不放,我还是在这最后的日子里绚烂活着吧!

    而不是颤颤嗦嗦地不像他自己了,他可是皇太子,从幼年到中年,我已经把当太子当作是一个职业,完美的呈现,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可是父皇就是觉得自己不本分想要霸权,那就做给他看,我也是有血性的!

    不想当皇帝的太子不是一个真正的太子,而是傀儡!

    他的羽翼未丰,很快就被康熙发现。又因为被废和严惩□□之后,精神状态不是很好似乎分裂了,越发暴躁易怒。

    而胤禛跟在他后面,几次受到冷嘲热讽,甚至要上手了。康熙骂过胤礽之后还是照旧,所以胤禛觉得是时候了…

    他一方面联合大臣还有手下人照着康熙的心理,再一次废掉太子。努力讨好着康熙,让康熙看到他是多么的忠心和对他是多么的崇敬。

    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帝决定再废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允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着将允礽拘执看守。”十月初一,以御笔朱书向诸王、贝勒、大臣等宣谕重新废黜胤礽的理由,主要是:

    第一,从释放之日,乖戾之心,即行显露;

    第二,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

    第三,是非莫辨,大失人心;

    第四,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

    康熙帝要求诸臣:“各当绝念,倾心向主,共享太平。后若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朕即诛之。”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虽然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毫不介意,谈笑处之”,但确实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

    因为他发现,立皇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皇太子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皇储争夺的内斗。

    在他死之前都没再立过太子,因为不需要。而就在这时,胤禛这个纯孝而又忠心的儿子来到了他的眼底,因为表妹是胤禛的养母,所以身份上比起其他人来说,算是半个嫡出。而德妃也算是一个识趣的,让她做皇太后,自己还算满意。

    太子和大阿哥已经不在列表,当然遗言中还是让胤禛好好对待他们的,有个好的晚年。

    八子其实也是有能力的,可是吃相太难看,十四就算有自己的疼爱也不应该觉得那个位置自己会给他吧!还是吃相太难看。

    老四就正正好,在晚年还是需要一个会不着痕迹奉承自己的人,来的舒心快活!

    对于胤禛的上位有的人猜到了,比如:胤祺;也有人没有意料到,比如:胤禟;还以为他家八哥会登上那个位置。

    他的好日子到头了,不过有他亲哥哥在,不会惨到哪里去的。

    毕竟小时候做过那么多的混事,尤其是对于胤禛,胤禛那个小气鬼可都记着呢!!!

    交出胤祺,免你死罪!

    ☆、胤禛x胤祺x胤禟4

    康熙死之前立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很多人不服气,比如:胤禛的亲弟弟——胤禵。

    我国民间传说,康熙皇帝传位遗诏中“传位十四子”,被雍正暗中篡改为“传位于四子”。市档案馆文史专家认为,遗诏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写成,汉文可以篡改,满文则不易改,短短的31个字足以还雍正清白。而且遗诏写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封号及名讳一目了然。

    不过这个说法也可能是胤禩想要争皇位,从而让他们亲兄弟反目,他好做那只黄雀。

    胤禛能够取得皇位有很多方面,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隐忍而为,不张扬比较低调,虽然胤禛不一定是康熙最喜欢的,但至少胤禛不是他最讨厌的。

    只要是康熙交代的事情胤禛都尽心尽力的完成,这样给了康熙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分。另外胤禛韬光养晦,他的兄弟们为了皇位如何争抢,他总是冷眼旁观,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谨防自己犯了父皇的禁忌,以免失去争夺皇位出局。

    他也逐渐揣摩出官场的各种潜规则,如何左右逢源,明哲保身,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趋炎附势。溜须拍马,他即位时是四十五岁,到这时胤禛可以说熟谙厚黑学,而且年富力强,正是一个人政治头脑最清醒的的时候,算盘打得特别精,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特别擅长中国传统的中庸的处世哲学,做什么事情从不出风头,但却暗地里闷声发大财,极为懂得捡漏。总是给人一种示弱的感觉,就像老子道德经里所讲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帷不争,故不争以利天下。

    表面上与世无争却好处不少得的一种生存智慧。他唯一的目的就是登上皇位,谁也不能挡他道,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心慈手软。

    他的好十四弟胤禵就撞在枪头上,不管是自己的想法还是因为其他人的撺掇,最后将其幽禁。

    胤祺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为和硕亲王,赐号为恒亲王。胤禛上位后,保留了他的称号,外加赐下的金银书籍,很是受宠。

    一直追随在雍正背后的胤祥倒是没多大赏赐,不过也是封了王的——和硕怡亲王。胤祥被康熙冷落或许是有雍正的一层关系的,所以俩人的关系从那时起就已经有了裂缝。

    不过雍正当皇帝后,很是器重他,胤祥也是把每次的差事都做的妥妥的。

    他们三人形成了完美的铁三角,可是谁知道雍正对他们俩各抱有的是什么样的情愫!兄弟情?呵呵!

    而胤禟跟着胤禩混被雍正打压的实在是抬不起头来,见自家哥哥待遇这么好,也不直接去找胤祺,而是在雍正背后继续诋毁他们。

    “什么同穿一条裤子!”“好的就像是亲兄弟!”“还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关系!”

    五花八门的都有,更离谱就是胤祺爬上了雍正的床,当然如果是真的!雍正肯定会扫塌相迎的,胤祺的态度就不知道了。

    雍正把他的兄弟都幽禁了起来,其中就有胤禟,胤祺坐不住了,连夜赶往宫内。

    雍正欣喜的见了他,允祺(雍正上位后,为了不冒犯到他,都改为允)脸上不是特别好看,不过还是强言微笑着,额娘已经在家闹翻了天。

    雍正上位后,那些康熙的嫔妃有儿子的都被接出了宫。而没儿子就和女儿一起过,连女儿也没有的,那就迁移到冷宫附近孤独终老一生。

    因为允祺是大儿子,理应要照顾的,所以直接把宜妃接到了府上。

    福晋本来就不受宠,得宠的侧福晋就不爽了,因为宜妃到了府上也算是老封君,当家作主了。

    不过也不会特别的过分,因为儿子是比较冷清的,可能是修过佛的关系。可是小儿子是她的心肝宝贝,这出了事不管不行。

    允祺呢?对于弟弟被雍正关起来是什么想法,开始是活该!叫你乱说话,他也听到了那些风言风语。可是过了一会又心疼了,最主要是额娘缠着他,一定要把他救出来,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雍正听苏培盛汇报说允祺来了,连忙在自己的茶水里下了口口,你说他怎么会随身携带,只能说天助我也!

    登上皇位后他也没有把那些人放在眼里,自从对允祺有意后,后宫如同虚社,总是在想怎么能得到他。

    皇后已有皇子,虽然那孩子早夭。不过其他嫔妃还是生了几个儿子的,所以也就不去后宫了,后宫嫔妃只认为他勤政,后宫不得干政,只能一个个打打马吊解解这相思之苦。

    允祺见他那冷面上挂着笑就不禁打了个冷颤,总觉得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允祺说出了自己的诉求:“皇上,允禟他…”

    雍正用深情地眼神注视着他:“叫四哥。”

    允祺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不过还是忍住喊了一声:“四哥。”

    雍正知道他的来意,露出丝丝杀气:“允禟的事儿?你也知道他跟着允禩做的那些事,不像话也不是一两天了吧!就是想要那个位置。我现在也就囚禁着他们没饿着他们或是想要杀了他们!”

    ‘杀’字上重重的咬着音。

    允祺紧张了起来,就怕雍正真的要杀他们,因为皇帝上位后,把拥护者斩杀了。

    雍正上位多靠了隆科多和年羹尧,而一个是被皇帝亲口承认的舅舅和宠妃的哥哥。

    年羹尧的失宠是以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第二次进京为导火线的。

    关于雍正为何杀年羹尧,史学界向来有争论。

    有人说是因为年羹尧想造反,又有人说年羹尧当年参与了雍正与诸兄弟的皇位之争,雍正这样做是杀人灭口。

    在封建时代最注重名分,君臣大义是不可违背的,做臣子的就要恪守为臣之道,不要做超越本分的事情。年羹尧的所做所为的确引起了雍正的极度不满和某种猜疑。年羹尧本来就职高权重,又妄自尊大、违法乱纪、不守臣道,招来群臣的侧目和皇帝的不满与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

    雍正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又喜欢表现自己,年羹尧的居功擅权将使皇帝落个受人支配的恶名,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最痛恨的。

    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雍正说,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着、名噪一时,“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

    ‘伴君如伴虎!’

    允祺虽然对雍正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可是年羹尧那件事出来后,现在又被逼着,真是骑虎难下!

    连灌了几杯水!

    雍正等着他的决定,而且药效应该也要发作了。先得到他的人,我是皇帝!天地之大,你也只能在我身边!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