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枭雄 - 第五十四章 南北议和 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第五十四章南北议和(一)驾临武昌王正廷的消息回到上海,各省代表顿时哑火。是啊,正在跟北洋开仗的,可不就是安徽和湖北么?有尼玛上海南京什么事情?即便是上海、南京,那也是人家方剑雄光复的,就这个事情干的,太不地道了。

    各省代表再次开会,决议向主持南京建立临时政斧事宜的黄兴和宋教仁建议,敦请方剑雄派代表赴上海参与和谈。

    光复会老大陶成章、二把头章太炎,在报纸上撰文称,南北议和居然无视正在浴血奋战的安徽军司令方剑雄,当真是天下第一怪事。章太炎甚至还说了一句更难听的:此皆方扶国战功太甚之故也!言下之意,方剑雄你太牛了,大家都怕你来了,他们没玩的了。所以,把你放一边,决定不带你玩。章太炎还称,同盟会为一己之私利,谋求以南京为临时政斧之都,致使湖北、上海两处各省代表开会,此分裂革命力量之举。

    这话有点打脸了,直指真相。实际上同盟会在这个时期,确实做了很多不地道的勾当。首先是黄兴去武汉时,试图夺取湖北兵权,遭多方反对破产。其后陈其美担心武汉为首都,对同盟会不利,鼓动各省代表留沪开会,并建议以南京为都。正是因为陈其美作祟,导致湖北上海两地都在开代表会,原本就不是铁板一块的各省,在这种格局之下,谁不先打自己的小算盘?这也为历史上同盟会代表的南方力量,被袁世凯各个击破的根源所在。最终同盟会因为自身内部的种种丑陋行径,导致被孤立,立宪派彻底倒向了袁世凯,加速了同盟会在国内政坛的失败。

    同盟会和光复会的关系恶化源于倒孙,浙督之争发展到,这两天河南可不太平,安徽军以两个师的兵力进占周口,京汉线受到巨大的威胁。冯国璋急调王占元所部回防,双方大有再打一仗的意思。

    唐绍仪去电问方剑雄,为何还要进军河南,方剑雄回电称:不是还没开始和谈么?

    唐绍仪无言以对,说的也是啊,商议停战也好,和谈也罢,不都把人家摆在一边了么?既然之前的事情没做到位,现在指望人家这个那个,不是扯淡么?

    好在安徽军进占周口之后,并没有再往前,只是对着京汉线虎视眈眈。燕京的袁世凯连续来电,交代唐绍仪一定要弄清楚方剑雄的真实意图。这个仗,袁世凯有点打不下去了。或者说,袁世凯不愿意打下去了,不是打不过,而是打赢了也未必能讨好。

    宋教仁高调去了安庆,方剑雄却来了武昌,可见方与同盟会关系之恶。唐绍仪觉得,这里头应该有文章可做。没有方剑雄军事上的强势,议和的桌子上,同盟会就不敢嘴硬。

    袁世凯的意思,只要方剑雄愿意倒过去,什么条件都可以先答应下来再说。

    轮船上的方剑雄一身戎装,看着码头上人头攒动,心情多少有点得意。这就是打出来的威风,不然谁知道你是哪盘菜?

    码头上的唐绍仪内心复杂,船上那个年轻人,也就是二十来岁吧。虽说是留学德国,可回来三年就打下这么一片实实在在的基业,怎么不让人羡慕?唐绍仪也是留学归来,作为第一批出国赴美留学少年,唐绍仪没能完成学业就被朝廷召回。这么荒唐的事情,大概也只有在大清朝才能发生吧?

    归国后的唐绍仪宦海沉浮,混的也还算不错,只是比起船上那一位,实在比不得。那可是连宫保都忌惮的人物。眼下他麾下的三万大军,正汇集周口,压迫京汉线。南北议和,没他的保证,都是扯淡。可笑的是上海那些人,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李纯的第六混成旅被打残重建,生生把袁世凯给打疼了。袁世凯所倚仗的,不就是北洋六镇么?现在一个混成旅被打伤,手下的两个打手杂牌军倪嗣冲和姜桂题,也都遭到了毁灭姓的打击,这让袁世凯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如何处理和方剑雄的关系。所以,唐绍仪得到的底线是,不惜代价把方剑雄拉到北边来。

    什么叫不惜代价,这个度可不好把握。还得先看看方剑雄的深浅。

    江轮靠岸,方剑雄率先下船,身后是卫队及随从。这一次来武昌,方剑雄没有带多少部队,就带了一个警卫排,加上幕僚李慕言。这家伙老于世故精通诡计,带上他不容易被坑。

    (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