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同人)莫愁歌 - 分卷阅读2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算来不过三十年,落败的皇帝就这样被人遗忘。李煜猜赵匡胤不喜石氏末帝,甚至轻视他:“在你心中,必不承认他曾为中原主。”

    赵匡胤以为自己并未表现得那般突出,却被李煜说中了。

    李煜仅以为强者必不会尊奉那一败涂地的人为天子。但对赵匡胤,弃绝不在失败,而在失败的理由。

    “石重贵想必也未深思过。仅仅受人唆使,就认为自己有足够力量摆脱契丹,收回幽云。 在阳城倒也有场漂亮的胜仗。”

    阳城之战中威震契丹的苻彦卿,被契丹人畏称为“苻王”。他的两个女儿为周世宗皇后,一个女儿又是晋王亡妻。

    只可惜阳城之战不是最后。

    后晋末那段故事包含整个五代的贪鄙,狂暴,背叛,杀戮与危辱。整整五十年的不断重复,如今,劫灰飞尽硝烟灭 ,变为口中寥寥数语。

    提及幽云,李煜想到万岁殿中那幅疆域图。

    “你要做与他同样的事。”

    这不是问话,赵匡胤亦不避讳:“是。”

    回应至简。有股强力,从这个字,从赵匡胤眼中流出。坚固强大,博然有力又安然静息之力; 是庇护,而非破坏之力。

    李煜未曾亲见汴梁城在整个五代所经硝烟,否则他定会铭记这庇护。是赵匡胤身上流出的这庇护之力,造就了这座城在今日七夕佳节的温馨宁静。

    但李煜不怀疑这强力。它必让拥有之人如愿。还如千尺壁仞,凌驾于他为自己建造的防御之上。

    “南朝有位国君,东昏侯,他像是桀纣一般人物。曾为一心爱宠妃造金莲花。数个金莲平铺于地,宠妃裸足行于莲上,名‘步步生莲’ (注4)。”

    “金陵宫中有一宫人善舞。舞动时,足弓似弯月。我第一次见她起舞,就想到‘步步生莲’。并命工匠造一座金莲花,绕以珍宝璎珞。那年七夕,置金莲于荷塘,宫人于莲上起舞。她着琢画舞衣,足绕轻纱,脚尖轻落金莲之上。宛转轻盈,如穿花蛱蝶,点水蜻蜓。”

    这是李煜刚见河灯时激起的回忆。那一年七夕,他为自己造了个似东昏侯的幻境。

    “为何告诉我这个?”赵匡胤猜到了七八分。金莲花,弯月纤足,岂不算奢靡放纵。若那金莲花在他面前,他会像对蜀国的七宝溺器一样把它砸成碎片。

    “东昏的头最终被臣子砍下,献给后来的梁武帝。我明知不可效仿,却痴迷‘步步生莲’,放纵任意,只为一时之乐。”

    昏暴者,自身一时之乐远胜过肩上责任。 为明君者,岂能容忍如此行径。

    “你想听我说什么?”

    赵匡胤只将此看作李煜又一次拒绝,他习以为常。 李煜却清楚,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尝试,最后一次拒绝。

    “听说当年耶律德光入汴,本欲让你的父亲做中原皇帝?(注5)” 不指责李煜只能归结于私心——不巧,赵匡胤看到的李煜,从来不是那个对“步步生莲”着迷的李煜。

    李煜不否认,江南旧事的确会被点点挖出来:“是,先父拒绝了。”

    “若李氏真入主中原…想过吗,也许我会成为你的将军?”

    “……胡言。”李煜觉越来越醉,醉得控制不住去“训斥”胡言之人,醉得控制不住嗓音的颤抖;醉得分不清耳边的波浪声究竟是来自汴河,还是来自心中。

    “你总把我的话当胡言,该当胡言时又当真。”

    “……”

    “你最荒唐的事,就是这金莲花了?”

    “……”

    李煜思索着这究竟是第几次,由攻击变为无可还击。

    是否就这样眼看最后一次抗拒被轻易击破。将一世荣枯,交于眼前这词色严正,近于逼问自己的人。

    “‘世上如侬有几人’,这可出自你之手。那你如何妄想,我会因这金莲花走开?”

    “我早不同于年少时了。”年少之向往 ,不正是那盏飘过的花灯。

    “即使你那时年少,与现在也没变多少。”

    李煜摇头。想此人又胡言。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被禁锢王位之上,泛舟山水间,诗酒自娱之愿,已飘得太远,再寻不回。

    “不信?”环住李煜,轻抚玉面,“我可有种天赋,可看透一个人。”

    李煜扬眉:“真龙天赋?”

    这一扬,给他添上不少生气。 赵匡胤只宽容一笑,在他额头印下一吻。

    不同往日,李煜接受了那一吻,不再暗示:顺从是违心,并非甘愿。

    “写《渔父》,部分是因长兄咄咄逼人…” 这么多年,李氏一族从不去讨论那个逝去的人,不去讨论他的罪孽。按佛理,李煜长兄是被他自己的罪孽吞噬掉所有。

    也因长兄离世,身为次子的李从嘉,只能看着心中所求在眼前流过。

    无论李煜,还是李从嘉,都不愿再经历一次。

    “哦?就我看来,那是你本性。你不是对我念‘富贵何所望,不嫁东家王’吗?” 再抚李煜眼睑。他极爱李煜双目,如夜空中璀璨星辰。

    必有星光之纯素,才得星光之晶荧。

    《渔父》固然不是为脱身而伪装之作。 李煜不去解释《渔父》与《莫愁歌》之别,也不计较《莫愁歌》的诗句被肆意更改。

    只闭上双眼,接受这最后一次抗拒的结果。

    奇怪,对此他竟如初在河岸时那般神宁意恬。如云之无心,静水之无波。

    所谓才子,能在花开时听见花落之音。这无望之爱,不难预见结局。但这不够阻止他——阻止他此刻放弃防御,任整个身体倚靠在如高山一般怀中;阻止他选择在此时,此地,对一个与李氏一族无关,甚至是掌握李氏一族命运的人,倾诉一段在心中封闭多年之话: “孟子曾以牛山之木喻人之仁心。牛山曾遍地美木,木被砍伐,萌蘖又被牛羊啃舐至尽。人见其寸草不生,以为此处从不曾有美木…”

    “长兄毒杀叔父,就如同光秃的山坡。我曾见山上绿树成荫,我也知道,是长兄亲手砍光所有大树,连新芽也不会再有…”

    “你再说下去,我更懊悔年少不读书了。”

    为皇权,骨肉至亲反目,血流成河。赵匡胤对此也无开导法,只是轻拍李煜后背。

    ☆、结局

    上篇

    淳化年间汴梁崇政殿

    崇政殿通常被称为“便殿”,此处对服饰,礼节要求不如外朝文德殿,垂拱殿那般繁琐,天子通常在此处理各种日常政务。

    侍从正在整理刚被盛怒天子推倒在地的文书。大宋天子正端坐书案后,胸中怒意刚平复,手中握着支笔,轻轻转动。

    思考着,他需要一可靠大臣至邠州,核实柳开传闻。

    柳开是鼎鼎大名的柳公权五世孙。开宝六年进士及第,为人粗狂。不喜时人学南国颓靡文风,倡导习古文风:古理高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又豪言要“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自然是名噪一时。

    这都极好。直至刚有传闻言:柳开嗜食人肝。

    唐末五代诸多画卷中有这样一幅:画中有黄巢麾下的秦宗权,孙儒——无军粮便捕杀百姓,用盐腌制以充军粮;有后唐武皇李克用,他率河东军攻镇州,以人为军粮;有绰号“李摩云”,将河内数州百姓屠杀吃尽的李罕之;

    再一处,画有被围的幽州城,将吏给城中饥民食麹,号为“宰务”,日杀之以饷军…

    另有甚者——后汉时永兴节度使赵思绾,酷爱将活人开膛,取其胆下酒,并言“食胆至千,则勇无敌矣! ” 。当他因谋反被围于永兴城,城中食尽,则取妇女、幼稚为军粮,日计数而供。遇犒军,再屠数百人。

    五代对此,是习以为常。以至有人认为这是“习俗”,还带入大宋来了。二世天子对这“习俗”绝不容忍。他已因此正法前代皇亲,读书进仕的柳开这一传闻更惹得他大怒。

    一番思虑之后,选中了郑文宝。

    此人成名前就深为重臣李昉所知。数年前在陕西任转运副使,遇饥荒年,使豪民出粟三万斛,由此得活的饥民数以万计。

    此外,天子觉此人机警辩捷 。

    郑柳两人皆爱文章。不过郑文宝的诗文是以清丽柔婉名世。

    那是昔日江南的特点——郑文宝正是江南遗臣,徐铉的得意弟子。徐铉夸这弟子的篆书可与李阳冰相较:小字可胜,大字则不相上下。

    听说,还曾扮做渔翁进入李煜府中。

    天子初听此也就一笑,怡悦之笑。这传言从何来,他不去验证,但深信不疑。那个小国总会带来惊喜。从最初天子与长兄二人由李元清进而开始谈论孙晟起,到这郑文宝,或许惊喜远未结束。

    郑文宝的趣事不仅在“渔翁”。大宋有诏录用江南遗臣,他早可在大宋为官,却迟迟不肯预仕列。直至李煜过世才参加科举。待进士及第,已是太平兴国八年。

    就是说,大宋第二代天子听闻郑文宝扮渔翁私见李煜时,李煜已过世多年。算到如今淳化年间,数字更让人感慨。

    原来已这般久了。

    一场虚花惊梦。

    太平兴国三年崇文院那个冬夜,几乎是最后的记忆。寒冬将尽,很快春日再来,有人却带着一丝厌倦,写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到夏日,就如病树枯尽根本。

    丽物苦违,华壁易碎。五代画卷中最华美曜目者,自此被收起,束之高阁。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