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七百二十八章 大灾年的大丰收
散了平台会议。
杨改革没有回乾清宫,而是去了太液池纳凉。
关于大琉球的事,杨改革本不想现在就说,杨改革原本打算等粮食到了京城再说,那样才有更加大的杀伤力,不过不得已,不得不把这个消息提前拿出来,以缓解朝堂内外对缺粮的担忧。
大琉球粮食的事出来之后,紧接着还有其他的事要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粮食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大琉球升格的问题。移民的时候,倒是没有分那么细,移民官都是给的七品官待遇,规格也道。其他那几个事,他都不想说。在他家里说得再好,鼓动得再好,上了朝堂,还没说几句呢,他就不敢和皇帝起来,这也是我都察院的主要职责……”陈于廷慢慢的说道。
“总宪是说?让我等把目光对准百官?”有人回过神来,刚刚陈于廷就说一个把眼睛看到天上,一个把眼睛盯着地,就么有把眼睛看向中间的哦,难道就是说把目光对准中间的官员?
“不错,这其中的缘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老夫也就不再多说了,能体会的就自己多体会,不能体会的,此事也不要到外面乱说……”陈于廷并没有因为有人顶撞自己就恼火,而是开始统一都察院的思想,转变都察院的攻击方向,想选对了方向,这都察院总能在他的任上作出光辉业绩来。
有比较伶俐的官员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诀窍,这确实说得有道理,都察院就只有那么多人,都盯着皇帝,要皇帝如何如何,这不现实,都察院可有一两百号人呢,可盯着老百姓也不现实,老百姓遍及天下呢,如何盯得过来,也只有这皇帝和老百姓之间的官员,刚刚好够他们盯,特别是有人想到,这一派和某一派的恩怨,更是明白陈于廷说什么。
也有不那么聪明的,半响还没明白陈于廷话里的意思,看看周围都是一副我明白了的意思,又不好说自己什么也没明白,也只好装懂。
那个先前质问陈于廷的官员依旧准备再次质问,却被一旁的官员不住的拉扯衣袖,几次欲开口说话,都没机会,正在拉扯间。却听见外面有人高呼。
“大人,大人……”门外响起了焦急的声音,陈于廷这客厅上立刻安静下来,都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事,这么急。
“出了何事?这般焦急?”陈于廷连忙问道。
“大人,刚刚从宫里传出来的消息,大消息,大琉球的粮食要到京城了……”那个跑进来的人,也是一身官员的打扮,由于跑得急,在这个天气里,已经出了一身汗,一进门,就不住的挥汗,一边找茶壶。
“大琉球的粮食要进京了?”陈于廷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是什么事,粮食进京有什么好说得?
“是啊!大人,据说,这第一批就有三十万石呢……,这几曰就到京,这是陛下亲口说的,如今只怕整个燕京城都传遍了……”那个官员喝了几口茶,又继续说道。
“三十万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陈于廷终于惊讶得叫起来。三十万石这个数字,瞬间让他明白了这里面的含义。
“大人,是啊!如今这京城的官场上,都在议论这件事呢……”那个官员抹了抹脸,说道。
“果然是大事,果然是大事啊!”陈于廷转瞬就明白,这可真的不是一点粮食的问题,皇帝办到了他说得话,皇帝可曾许诺过前兵部尚书刘延元的,让他又从九品官爬起来的,言下之意,就是大琉球那地方升官极为容易,这事,当初不少人还将信将疑,可如今这大琉球的粮食一进京,这想不升官都难了。这进士出身,外加移民之功,外加足够多的赋税,这那一条都是要升官的啊。这一下子,前年皇帝恩科进士的这一批人,可就一下子起来了,一下子站上了大明朝官场的中坚位置了。这样下去,对着朝堂的影响,可谓是深远。陈于廷忽然觉得,自己该庆幸听了“前任”的话,没有和皇帝死斗下去,及时的掉转了方向,不然,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和皇帝卯上,只怕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客厅里,有聪明的人已经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也是骇然,这原先还是那么遥远的事,如今一下子就到了近在咫尺,实在是叫人惊讶。
“大人,这到底是什么大事啊?虽然运了三十万石粮食进京,算是稍稍的缓解了一下京城缺粮,可如今夏粮已经收获在即,不算是什么不得了的大事吧……”有人还没明白其中的道理,说道。
“张大人可还记得,前兵部尚书刘延元的事?”有人见这家伙还没开窍,立刻提醒。
“啊!呃……这……”这个人瞬间明白过来,给自己惊讶得不行。
客厅里,一片惊讶。
“此三十万石确实算不得多少粮食,对天下影响算不上有多大,可对我大明的官场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大事了……”陈于廷感叹的说道,一只重要的,可以左右大明未来的政治力量即将上场了。
“总宪……”
“总宪……”
有人倒是不安的询问陈于廷的意思,陈于廷是他们这一派的头头了,自然得问他的意思。
“可畏……,可畏啊!……”陈于廷如此说道。这些崇祯元年的恩科进士,这一下子就会到四五品的高位,以皇帝那么大规模的投入,出成绩不过是很简单的事,再往上升,根本不是难事,也就是说,这些人占据大明的朝堂几乎是可以肯定的,而这些人又是恩科进士出身,还都是“移民”出身,这几乎就是天然的“帝党”啊!这事以前定下来的时候,谁会想到这么多?也只有到了如今水落石出的时候了,才感觉到他的可怕。若是早早的制止陛下这样做,或许就不会有今天这事。陈于廷想到。
一旁那个一直顶撞,质问陈于廷的言官,见众人行为异常,连忙询问自己的同伴,他那同伴也是个精明的人,立刻给他讲解了其中的缘由,他听过了,也楞了起来,也不再出来质问顶撞陈于廷了,这可真的是大明朝官场的一件大事。他提得那个事,实际还是将矛头对准了皇帝,可看到皇帝这不动声色之间,就在大明官场掀起了一场风暴,他觉得,自己这点小心思,或许真的没必要拿出来丢人现眼了,他再迟钝也该理解这件事对大明官场的冲击了。他所提的那点小事,真的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事,跟狗抓耗子没多大的区别。
……翌曰。
(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