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七百三十三章 华夏坛
杨改革忽然明白自己内心那一闪而过的东西是什么了,那就是,自己该在这明朝建一座“英雄纪念碑”,这世上,有天坛,有地坛,却唯独没有“人坛”,或许就该在自己手里建这么一座。
杨改革想明白了,也就道:“……关于此事的应对办法,朕有几个想法,诸位给朕把一下关。”
几个人都看着皇帝,不知道皇帝想到了什么。
“‘祭拜’这件事,或许真的如袁卿家所说的,大概是东虏在丛中作祟,才会出这事……”杨改革想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内心已经安稳下来,既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就朝着目标去做。
几个人都认真的听着,对这个都还比较认可,这件事东虏的嫌疑确实很大。
“……再就是,朕不打算处置那家人,想那家人也不过是被人唆使,愿意仍是一片忠心,虽然朕受了一些委屈,可朕宁愿朕自己受委屈,也不愿意百姓受委屈,这件事,朕就不追究了……”杨改革继续说道,将这件事一点点一点的剖析出来。
“陛下圣明!”几个人听到皇帝说不追究此事了,也都站出来道了一声皇帝圣明,果然跟大家猜得一样,皇帝不会随意的处置那家人。
“……即便出了这件事,朕也不打算禁绝百姓叩拜朕的,若是朕禁绝了百姓叩拜朕,那就是朕输了,如了那暗中使毒手之人的愿,如了东虏的愿,所以,叩拜之事,绝不可禁,朕不仅不禁,反而,还要把这叩拜之事,搞得越发的隆重,以此彰显朕的威望,以此拾取民心……,他要坏朕的名声,要坏朕的民心,那朕更要以此事来拾取民心……”杨改革又说出了一条,刚才和几个心腹的议论之间,杨改革已经总结出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如今,准备借着如今这个事,将纪念碑建起来,若平时自己要建纪念碑,或许大臣们觉得自己闲的没事做,浪费银钱,反对声不断,可如今将就着“烧纸钱”事件,倒是可以把这个事给办了,即便是有些出格和不妥的地方,也能强硬下去。
几个人认真的听着,皇帝的这个说法,也还正常,既然这件事是东虏的歼细在使坏,那么,既然东虏要离间了皇帝和天下百姓的关系,要坏皇帝的威望和民心,那自然不能让东虏得逞,皇帝说得搞得更加隆重,确实有这个必要。
“……但,也决不能再让老百姓再这么偷偷摸摸的摸到皇城根下去搞祭拜了,朕这皇城,可不是祭拜的地方,任老百姓这么祭拜下去,也不吉利,朕虽然号称天子,可实际也还是以个大活人,活人受用这些东西,实在不吉利……”杨改革又说出了一条。
“陛下言之有理……”几个人都答道。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考虑,朕决定,建一座‘人坛’……”杨改革说道。说完,杨改革看了看自己的这些心腹。
“人坛?”
“……人坛?……”
几个人都莫名其妙了,从来都只听说过天坛,错了……”杨改革笑着说道,倒是一直把站在华夏的高度上说事,而不仅仅局限于朱家大明的天下,话说这高度高了,说出来的话,就格外有气势。
“陛下,臣惶恐,臣死罪……”其他几个人立刻跪下,口呼有罪,今天这个事,可真的是超出了他们所能处理的极限了。
“……这,诸位卿家,这是为何?怎么好好的……,朕没有怪罪诸位卿家啊……”杨改革建众人都跪下,连忙说道。
“陛下,还请理解我等做臣子的难处啊!陛下这是陷臣等于不忠不不孝之境地啊!……”韩爌也是惶恐的说道,皇帝这几句话,确实把他吓着了,他也没想到,皇帝会说出这种话来,完全不把朱家大明的江山社稷当回事,倒是口口声声的把华夏的延续作为前提,要是让外面的人知道了,还以为是他们撺掇皇帝呢,只怕一个不忠的罪名立刻要扣下来。在这个年代不忠的罪名扣下来,其后果可想而知。
杨改革看着自己几个心腹惶恐的模样,稍稍考虑了一下,就明白过来,笑道:“诸位可是担心有不忠的名声,诸位担心我大明的江山社稷,朕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朕也没有把我朱家的江山社稷扔掉啊?……朕不是说了吗?朕已经将这祖宗太庙融入了‘人坛’吗,人坛在,即我大明在,我大明在,则人坛必定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实则,还是朕想借我华夏的气运呢……”杨改革又笑着解释道。
皇帝如此一解释,几个惶恐的人又才好过一些。也都觉得皇帝说得有道理,好歹能说得通。
“陛下,此事,实在不是我等所能参与的,此事,怕还得经群臣合议……”韩爌全身是汗,依旧带着一些惶恐说道。
“陛下,此事还得经群臣合议……”毕自严也跟着说道,皇帝短短几句话,把他吓个半死,好似从水里捞出来一般。
几个心腹都说要群臣合议,杨改革道:“此事,确实得经群臣合议,这确实乃是我朝的一件大事,也更是我华夏的一件大事……确实不能轻易的下结论……”杨该给倒是很坦诚,丝毫不紧张,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谢陛下……”几个人是连声说道。皇帝的这一席话说得有些恐怖了,若是皇帝一味的他们配合着通过此事,他们必定会有大麻烦,曰后必定是千夫所指,一个不忠不孝的罪名是跑不了的。
“……朕再把修建‘人坛’的重要姓给诸位说说,诸位回去之后,可把朕先前说的和现在要说的广为流传,想群臣和百姓一定能明白朕的……”杨改革自信的说道。
“还请陛下示下……”几个人的衣衫都湿透了,见皇帝还有话交代,立刻答应道。见皇帝不是要他们私下里把这件事办了,而是透露消息出去,让天下人自己辩论,这心,总算是宽了下来,既然如此,那也就没他们什么事了。
“……如今我朝是不断的往外移民,不断的向外扩张,诸位难道不觉得,必须得把他们的根留在我大明么?难道不该把他们的魂留在我大明么?这么移民和扩张下去,我大明子民,必定遍及全球,以如今数年才能环球一周来说,必定是音讯全无,远离故土,久而久之,我华夏衣冠和传承还不知道能剩下多少,向来有‘夷入夏则为夏,夏入夷则为夷’的说法,我大明子民出了华夏,还不成了狄夷了?这岂是朕之所愿?故此,必定要考虑到我华夏的延续和传承的问题,如今朕修这个‘人坛’,受天下百姓祭拜,也就是把天下百姓与我华夏的传承延续挂钩起来,凡祭拜‘人坛’,不管到哪里,都是我大明子民,都是我华夏子民,都在传承我华夏文明、衣冠……,如此,一定要修这个‘人坛’或者说‘华夏坛’,诸位可懂朕的心么?”杨改革又扯出一大通的道理。
几个刚刚还在惶恐不安的人,又一次震惊起来。刚刚就惊坏掉的脑子,这一次,再一次坏掉了。
华夷之辩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前的定论是:夷入夏则为夏,夏入夷则为夷。可对于如今的情况,确实有些跟不上节凑了,按照这个标准,出了大明的老百姓,都成了狄了,这显然是不行的,按照如今这个形式,这种定论必定是要改的,不然,要不了几年,就有第二华夏,第三华夏的问题了,华夏就要分裂了,海外“大明”,海外建国的事就要层出不穷了,如今确实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了。考虑把移民的根留住的问题;考虑华夏范围的问题;考虑华夏人身份的问题;考虑华夏传承的问题。
而皇帝的这个解决办法,无疑是很好的,祭拜过‘人坛’,那就永远算是华夏的子民了,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走多远,也不管多久没有回过故土,如此一来,算是彻底的解决了华夷之辩的问题,华夏也不存在分裂了,对于控制远离大明的土地和人,有着相当理想的作用。
经皇帝这么一解释,几个刚刚汗湿透了后背的人,又是一副原来如此的模样,这么解释起来,这‘人坛’是非修不可了。总不能坐看曰后华夏分裂,大明百姓被当成夷人吧,要是这样,可就不仅仅是忠不忠于大明的问题了,还是华夏的罪人。
“陛下圣明,陛下高瞻远瞩,超出臣甚远,臣拜服……”韩爌听了皇帝解释,立刻跪下磕头,承认自己不如皇帝,没有皇帝想得那么多,也没皇帝看得那么远。
“陛下圣明……”韩爌跪下,其他几个人立刻跟进,这件事,确实得按照皇帝说得这么做,这人坛一建,立刻解决掉数件事,第一就是这次这个“烧纸钱”的事解决了,没有让皇帝尴尬和下不来台;第二就是老百姓有了专门祭拜的地方,皇帝仍然可以拾取民心,民心依然还在,而且更加凝聚;第三,还解决了曰后移民可能出现的身份问题,解决了曰后华夏可能分裂的问题,解决了华夏的传承和延续问题。
(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