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疆 - 第一百三十八章 难产的机枪
两艘铁甲舰的改装让旧港造船厂有了一次大型舰体的拆装改造的经验,面对这难得的经验,旧港方面以及马尾方面都派出了最强阵容参加。
而作为旧港火炮工厂一直和克虏伯暗中较劲的阿莱姆和帕丁诺成功的完善了双联260毫米火炮的液压装置,也准备在被俘的荷兰铁甲舰上进行试验,对于帕丁诺和阿莱姆的敬业林海疆给予了大力的奖励。
如果阿莱姆和帕丁诺的液压制退缓冲装置有效果的话,那么双联260毫米主炮就将可以同时射击了,这无疑对射速和命中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这两艘铁甲舰能够在六个月之内完成改造的话,那么就能赶上占领琼崖的行动,多两艘铁甲舰就等于多了一份保证,不过对于荷兰人的分列式舰炮的安装模式,林海疆作出了很大的调整。
这些调整就意味着舰体的舰桥部分需要重新设计,原有的低舰桥已然不能满足重叠双列高低主炮的需要,所以重新设计安装高舰桥就成为了这次改装的重中之重了,不过对于已经拥有了战舰主炮安装经验的旧港造船厂来说,这已然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欧洲英、法的大规模造舰,林海疆也在追求更大口径的舰炮和更大吨位的舰船,不过蒸汽机的整体研发速度似乎赶不上舰船的吨位,林海疆在这方面更多的是做资料技术的储备和积累,否则就容易陷入舰船单位马力不足,导致航速过慢的问题出现。
最让林海疆吃惊的是之前那个口口声声要研究连发铳的戴文宾,林海疆之前给了他一些建议,比如利用枪弹发射产生的冲击气体后坐力完成第二次上膛,以达到连发射击的目的,抓壳钩等等设计理念。
林海疆一直以来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海军的建设方面,对于陆战队的建设本着配合的原则,但是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要占领内陆就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陆军,仅仅依靠海军陆战队是很难达成这个目标的。
林海疆此刻第一次对陆军武器产生了一种迫切的需求,那就是机枪!
1851年,比利时工程师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挺机枪,该枪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使用过,不过效果很是一般,故障频出,所以很快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美国的加特林机枪则是第一种大规模用于实战的机枪,在19世纪60年代初,加特林机枪发明后经相应改进。1865年以后,加特林机枪由4管改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
1866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和边防部队。1870年,英国政斧经过对比试验后,在英格兰建厂生产加特林机枪。与此同时,沙俄政斧也购买了加特林机枪,更名为戈洛夫机枪。史料称,俄土战争中曾有8个连的俄军使用加特林机枪,每连50挺。1879年的祖鲁战争,英[]队借助加特林机枪,占据战场上的主动权。另一支英国海军部队开始在其船只上安装加特林机枪。
不过加特林机枪在林海疆看来过于笨重了,需要射手有着丰富的射击经验,否则摇柄的速度过快很容易造成卡弹。
加特林本来是一个医生,一生反倒致力于工程学。1861年美国内战打响,加特林在医院看到后送的死伤官兵真是太多了,除了战场上的死伤外,很多士兵还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加特林认为要是能减少士兵的数量就能拯救数以千计的生命。加特林希望能发明一种枪,依靠凶猛的火力,一支枪能无疑是十分痛苦的。
根据海军陆战队的反应,戴文宾在德式步枪的前面加装了他设计的原型折叠刺刀,对于这把很接近后世三棱刺刀的原型刺刀,林海疆感觉有点头疼,因为戴文宾告诉他之所以将刺刀安装在步枪枪口之下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粗心的士兵会遗失。
最早的折叠式刺刀装在荷兰的1826款30年式火枪上,以螺栓固定在枪侧。之后陆续有零星的例子,但是从未成为主流。
近代较有名的是中国的五六一式冲锋枪,在枪管下有回叠的枪刺,仿自俄式的sks折叠枪刺。在越战记录片和电影中常有北越军使有此型枪刺的镜头。但是五六一式采用折叠枪刺的理由,经济上的考虑可能大于战术思想的辩证。
折叠式刺刀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是因为士兵们使用刺刀的时机,以及千奇百怪的方式,战阵上使用反而是末节。
林海疆是海军出身,但是对于刺刀这件冷兵器保持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由于冶金技术的问题,戴文宾制造的原型刺刀还比较粗糙,与林海疆心目中寒光闪闪的佩剑型刺刀相差甚远。
于是林海疆可以抽出了一下午的时间好好的与戴文宾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闭门造车的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了,而且要戴文宾专注他的机枪研发和改造,不要分心去管什么刺刀。
经过了林海疆的启发和循序渐进的诱导之后,戴文宾则开始集中精力开始研究加特林机枪的改造,很快他就发现了自己的误区所在,不过戴文宾的研究速度过缓让林海疆意识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永远不能把希望都只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他需要组建一个完成的研究班子,让研究工作也成为一种合作模式。
(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