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秦二世 - 第两百九十章 遴选官员
冒顿再次领五十万匈奴蛮夷大军南下侵入大秦,在大秦刚刚因为李斯之死而产生波动的时刻,于情于理都不能在那个时候将这个消息告之于众。
毕竟,李斯的死其实根本经不住细细推敲或者说是深究。
这一点,大秦朝野尤其是那些知道那夜发生在咸阳宫行刺之事的重臣,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哪怕是李由胡亥也相信他也定然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只不过是因为,没有人敢于深究或者说是不想也不能深究而已。
随着胡亥清朗和激荡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咸阳宫正殿中匍匐在地的密密麻麻的大秦群臣头郡守、县令这些负责管理、实行朝廷统治的官吏了,百姓都真正的没有多少。譬如陈郡、砀郡、辽东、辽西、雁门等等十数个郡县。
光是占领了土地,却没有实行有效的统治和治理,就等于没有占领一样。这一点胡亥早就在考虑。
而南越和江南楚地平定之后,如此众多的郡县又将是要进行一番大的清洗。投诚的官吏也许开始不用更换,但是到后面为了保险起见都是要从朝廷中派遣官吏进行有效的管理。
毕竟,官吏的问题可是影响到朝廷政令的实施,更是会影响到胡亥在平定天下之后一系列大的方针和政策的展开。
这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只能先未雨绸缪进行准备。
任用儒家、道家、法家等流派之人为官,自然会有隐患,但是在前期也只能如此。派往各处的官吏,需要的太多,而仅仅靠从中央朝廷中抽调,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朝中诸事的运转。更为主要的是,如果都是从朝中抽调,外放为官的官员,必然会带有朝中派系的印记,这些都是隐患。
学院中的学生,虽然年轻,虽然是出身在各个流派而且还没有多少经验,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年轻,他们出身贫寒,才更有可塑姓。
真的成长起来,反而要比朝中抽调的官员更为可靠和放心。
更何况,皇家学院只是胡亥手中的一个工具而已,称之为染缸的工具。百家流派在胡亥的心中,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不会在存在,他们只能慢慢的按照胡亥的意愿慢慢的在这染缸中取长补短,慢慢的融合,为胡亥培养他想要的人才!
(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