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 - 第174章 段祺瑞和程璧光
程璧光和段祺瑞是同一天抵达通州,差不多也是同时抵达,两个人在会客厅里一起等着,相互见面才知道是要一起拜见宋彪。
此时的宋彪已经宣告成立中华帝国,并且推出了帝国临时内阁燕京政斧,唐绍仪担任内阁总理大臣,欧阳赓担任外务大臣,张康仁担任财政大臣,王宠惠担任法务大臣,蔡元培担任文教大臣,舒方德担任防务大臣,唐元湛担任工商大臣,其他的内阁成员暂时还处于空缺状态,反正内阁目前基本也就只能管着东三省和直隶地区。
这种情况基本就和当年张作霖的奉系政斧时期一样。
只有在这样的时刻里,宋彪才能体会到蒋中正和袁世凯的那种幸苦,他其实比这两位还要悲剧,因为还有一半的省没有承认他这个帝国,两广和湖北闹宪法自治,四川、贵州和陕甘宁继续是满清残余势力的控制范围,云南则先行一步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打着光复会的旗帜在省内自治,福建、江苏、安徽则是摇摆不定,争斗不休,河南、山东则在袁世凯的暗中艹控下。
很乱。
但是没有关系,宋彪有信心在一年之内摆平大部分的省。
给汪兆铭起草了一份电报,调他立刻回京后,宋彪才亲自去会客厅和程璧光、段祺瑞见面。
这两位应该说都是偏向于共和派的旧军官,而他们之所以偏向于共和派的原因很多,有政治上的思考,更多还是希望保留手中的军事实权,他们也好,其他各省新军也罢,包括满清残留的旧官僚,大家心里都明白,一旦真的确定中华帝国体制,宋彪就将进一步控制全国的军事力量,排斥异己,将各路军事头目都踢出局。
这种自私心理实际上就是中国在清末之后走向军阀割据时代的主要原因。
在随行副官蒋政源的陪同下,身穿着特级将官的浅蓝色军装的宋彪快步走进了会客厅,一眼就见到了这两位海陆枭雄,两人年纪相仿,程璧光年近五旬,段祺瑞则是四十五岁。
两人身材容貌同样都有几分相似之处,看起来都是很严厉的人,身材削瘦,蓄着类似的八字胡,段祺瑞的颌下稍微多了点小山羊胡。
宋彪是第一次见到他们,在蒋政源介绍之后,宋彪先后同他们握手,这才请他们在会客厅里重新坐下来。
宋彪是一个快言快语的人,一坐下来就和两人说道:“我此前一直就很想和你们当面会谈,你们不愿意来,我也很遗憾。你们也不要和我找借口,谈原因,既然来了,我们就直接说正事。首先谈光复会和同盟会之争,也就是光复革命和共和革命之争。我这边是千言万语一句话,中国太大,民族太多,不是一个法国,一个德国那么简单,要想重新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就必须尽快保持统一和稳定,国家统一稳定的根基就是军事的统一稳定,现在很多人急着搞共和,无非就是希望维持一个松散的中央政斧,利于自己维持手中的军权,人人都有这样的私心,但这样的私心会害死中国和我们这个四亿人口的大民族。你们两位不要以为中国现在的情况很好,我们有四亿同胞要养活,同样的耕地面积,美国人只需要养活七千万人口,人口膨胀到最后就只能是一次次的内战,假如还有各地军阀混乱,中国就只能面临长达五十年之内乱,而不能一致对外,如果我们一致对外,中国没有道理打不赢外国。现在,我对你们就只有一个恳求,请你们放弃私心,给我一个机会做彼得大帝,带领中国走向复苏和富强,我来控制中国的军事,国家治理交给内阁政斧,五十年内都是如此,五十年后逐步过渡为英国式的纯粹的君主立宪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学德国,稳定自强,统一对外。”
他这番话说的是一点余地都没有,程璧光和段祺瑞也都很尴尬。
如果宋彪说的不对,程璧光和段祺瑞显然不用尴尬,没有人不喜欢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每个人都喜欢自己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别人不行,自己控制军权才对国家和民族有利。
这是假清高的人,比如像程璧光和段祺瑞这种,更直接的人索姓就想的很简单,有军权才能捞到其他的权利,才能享受富贵荣华。
听了宋彪的这番话,程璧光犹豫了一段时间才道:“既然陛下如此说了,那我就自行退职,请将海军都交给陛下。”
宋彪沉默了片刻,正好蒋政源将新泡好的一壶黄山毛峰连盘拖了过来,宋彪就借着这个机会亲自为程璧光斟茶,道:“称陛下早了,我也不在乎这种事,问题在于我不当也有别人想当,就算大家都当不了,实际上每个人坐在自己的地盘里都是土皇帝。到了那个时候还谈什么共和政治,无非就是一堆狗屁,关起门在国会高谈阔论,政令出了京师就是狗屁,咱们是军人,咱们说的就是大白话,粗俗易懂。既然这样,还请你们两位加入光复会支持我当皇帝,咱们一起将中国的所有军事力量都和集合在一起,谁想在地方当土皇帝,我们就送他一炮,用武力保障内阁责任制的推行,用武力保障现代法律的推行,保障国家的法治管理。我大概还能当五十年的皇帝,五十年后,咱们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不平等的那些条约都取缔了,被侵占的领土都收回了,国家复兴了,民族富强了,我两眼一瞪埋到土里,儿子像曰本天皇那样不问事,军政统一政斧化,我这个开国皇帝就算是功德圆满,早登西天极乐世界。”
还是程璧光道:“陛下说的都是白话,却是有如醍醐灌过海天号的事情,当然并没有太在意,正好程璧光就在这里,他就问道:“这艘船还能拖回来维修吗?”
程璧光道:“当时无钱聘用外国拖船,即便勉强拖回也无处维修,所以就一直扔在岛礁附近。如今风吹雨淋,海水侵蚀腐锈,就算拖回来维修,经费也是高的惊人,绝对不低于再造半艘。我们自己目前没有合适的船坞维修,拖到美国维修的话,中间的拖运费用加上维修费,怕是足够造一艘军舰。算来算去,清政斧时期就一直没有维修此舰,颇为遗憾。”
宋彪想了片刻,道:“还是尽力想办法拖回来处理,就近拖运到宁波港紧急处理,然后再拖运到马尾造船厂看看情况,假如凑活能修一下,就先凑活着用一用,后面再想办法找个合适的地方大修。”
程璧光道:“经费怕是也不少,而且大费周章,不如直接订购了。”
宋彪道:“这就不一样了,咱们不仅要想办法购买军舰,还要自己造军舰,维修军舰也是一个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嘛,困难大一点就要想办法克服,克服了,对我们就是一个成长,这里面的很多东西恐怕是我们花钱也买不到的吧?”
程璧光颇受启发,赞同道:“陛下思及长远,非臣等所能及啊,那我回去之后立刻让人着手联系此事,看看能否尽快处理一下,只是时间久远,腐锈的可能很厉害,就算修好之后,没有一次真正的大修也难以作为合适之军舰使用。至于钱,钱更是一个问题,海军军饷已经停拨半年了,还望陛下尽快让人想办法解决啊。”
宋彪笑道:“等你当了海军大臣,这个事情不就是你在管吗?求我做什么啊?既然你来了,那你回去之前和舒方德谈一下,他现在临时管着防务大臣的工作,基本就是处理各军的军饷问题,海军那边每个月要多少军饷,你和他一次姓的谈清楚,以后按月拨款即可。”
程璧光其实就是为这个事情而来的,别的倒都是其次,听了宋彪这话自然是很高兴,当即道谢,真想现在就去防务部领钱。
这笔钱的数额肯定不是很吓人,宋彪倒不是很在意,继续和程璧光问了一些其他事情,大致都是和购买军舰有关。
程璧光起初也没有在意,答了几句话才愈发明白宋彪的心思,心里不由得一阵高兴。
这是真的很高兴啊。
他难道不想买大军舰吗?做梦都想啊。
揣摩透了宋彪的心思后,程璧光索姓极力建议道:“陛下,当前还是要是先买战列巡洋舰,海军的技术飞跃发展使得军舰一下水就会落伍于其他的新舰。英国的无敌级战列巡洋舰问世之后,正如无畏级战列舰的特殊意义一般,其他的巡洋舰都直接落伍了。我们现在列装战列舰还是太早了一点,毕竟我们在其他方面缺乏的东西比较多,但如果能和英国订购两艘万吨级排水量的战列巡洋舰,那也能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海军实力。”
宋彪很有兴趣的问道:“两艘万吨级排水量的战列巡洋舰要多少钱?”
程璧光道:“单艘的造价大概在一百万英镑左右吧,七百多万两白银一艘,如果是两万吨级排水量的无敌级,那至少得要一百七十万英镑,咱们是从英国外购,或许还要加价30左右,所以,最多就是在一千万两银子的规模。”
段祺瑞原本不打算参与这种讨论,听到这番话还是忍不住倒抽一口凉气,道:“一千万两银子?够咱们陆军武装三个师啊?”
“是啊!”
宋彪也是陆军啊,他颇有同感而有点痛苦的看了段祺瑞一眼,两人大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都为海军的高昂成本乍舌不已。
这价格是真心很坑爹,由此也可以看出曰本是多么坚韧的在发展他们的海军帝国之梦。
不容易,真心不容易啊。
一艘战列巡洋舰的价格在一千万两银子的规模,这个价格对宋彪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他还是考虑了一段时间才和程璧光道:“先买两艘作为旗舰,其余还是着力于海军官兵的长期培养,多买几艘一千五百吨左右的驱逐舰,首先要保证海军的人员数量,然后再逐步向质量发展。”
程璧光则道:“陛下,军舰之威力在于规模,即便单艘舰船的威力不如对手,如果能够成为一种规模,那也能极大的威慑对手,如果价格合适,一次姓购买四艘显然要更合适一些。当然,我国海防线漫长,确实更需要海天、海圻号这样二等防护巡洋舰,并且数量极多,但在真正的海战中,这样的海圻号这样的二等防护巡洋舰绝对是不顶用的,小舰更无多少用途,而海军之重,重在威慑,正如陛下攻打京师,第一重炮旅和四门铁道重炮刚至,清军不战而自溃,只是海军之威慑更要远胜陆军一炮旅。”
宋彪听了这番话,也是微微颔首。
段祺瑞则道:“陛下,程将军说的极是啊。想当初,意大利自持有几艘军舰在远东,就要强租我三门湾,幸好海圻、海天号归国,两舰南下福建震慑意军,意海军不敢造次,只能退回国内,海军之威,确实是重在威慑,小舰不吓人,大舰不动也能逼敌不敢就范,真若是打了起来,小舰便是数百艘也不如大舰一艘。”
宋彪赞同一声,和程璧光道:“你先和各国接触一番吧,如果价格合适,可以考虑购买四艘战列巡洋舰,二等防护巡洋舰也购置四艘,分期三年购买,我会想办法解决经费问题。我们这边和美国一直有比较好的来往,可以先联系美国,另外,海军士官学校之事,你打算怎么置办?”
程璧光道:“想要建中国之海军,首选还是福州,要在福州建海军士官学校,首先还是要控制福建,不妨南北各建一所士官学校,海州、福州各一所,海州以美国教官为主,福州继续以英法教官为主,再在各地增设船舶学校,将技师制造等培养转移到船舶学校负责,士官学校专注于培养军官。”
宋彪点头同意,心里却沉甸甸的,四艘战列巡洋舰的价格实在有点太离谱,即便是他也撑不住。
他其实是想到了一战结束之后乘机从英法等国捡一点便宜货,所以才想先买点小舰船培养人员,可在这个节骨眼上买几艘也是好事,一战在即,手握几艘战列巡洋舰多少能增加一些底气。
(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