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 - 第229章 亲自操刀
德意志帝国的国王级战列舰确实很不错,宋彪也是非常喜欢的,只是被埋没在历史的浩瀚烟海中而很少有人记得呢!
海军的三期规划是交上来了,陆军呢?
考虑程璧光后面确实很难的能回来一趟,宋彪晚上特意邀请程璧光和宋文翙在皇宫用膳,而且是很正式的以皇家御宴的规格宴请程璧光,也算是对这位忠君之臣的赏赐,此后留他到晚上,下了两盘棋,谈了一些和中国船舶工业大学有关的事情,这才让张富田去送程璧光和宋文翙离开皇宫。
天色已晚,总要睡觉休息。
有两个老婆总是一件麻烦事,晚上和谁睡为好呢?
宋彪总觉得过去的皇帝如果有良心的话,睡着年轻的妃子,心里总是会觉得对不起皇后,可能也就只有他这么想吧,他纳妃子的速度算是最龟速的,最近才准备再提旧议,在西北选择一位回教的妻子,以显示皇室对于宗教自由的公开态度,另外也希望用合适的选择来维系边疆的稳定。
陈其美这就要走了,此事就是他负责的最后一件事。
晚上送走了程璧光,陈其美就带着厚厚一叠资料请皇帝做初步的甄选,上一次因为很多方面准备不足,缺乏经验,这个事情后来还是办砸了,皇帝临时选择了乔家碰运气送过来的淑妃子。
这事办的很不好。
宋彪也觉得不好,他是故技重施再选妃子,数量多少不是问题,万一又都是汉族妃子,舒萱皇后一定会觉得他就是故意找就借口纳妃。
所以,本次机会一定得是少数民族。
傣族妹子一个,中亚妹子也一个,俄罗斯族的妹子要还有一个也行,就不知道他能否吃得消,毕竟年纪大了。
宫里没有太监,侍卫加深宫怨妇的组合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陈其美这一次是准备的很充分,派了专门人员负责到地方推选和联系的候选名单中拍照,核查资料,因为有些人上照,有些人不上照,尽可能的每个候选佳丽都拍一组六张照片。
宋彪大致翻看一遍,基本确认都是真正的妙龄佳丽,很符合他的审美观,尤其是对里面的一对吉尔吉斯少女姐妹很感兴趣,因为她们的家乡正好是大诗仙李白的出生地,都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父亲是当地非常重要的宗教领袖。
这个还是很有点意思的。
帝国如今将吉尔吉斯和塔吉克直接纳入帝国西部边陲疆域,两区加上伊犁地区划为一个西疆省,省会在阿拉木图,这个省的复杂姓就在于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和维吾尔的人口比例都差不多,汉族人口连1都不到。
怎么治理这个地方还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比治理更为复杂的则是如何才能长期稳定这一疆域,以后会不会有比较复杂的读力问题,一个办法肯定是抓紧汉化工作,推广汉语,加深这里和内地的联系,但是治标不治本,甚至连治标都做不到。
长远来看,地区自治是一个方面,加大汉族人口在商业和工业领域的规模,在族群比例上保持一个为平均分散的态势,特别是聚居地进一步分散开,以至于相互不能凝聚成一股力量,这都是比较好的应对之策。
当然,比这些更重要的治标之法则是对宗教的控制。
将资料翻看一遍后,宋彪特意在两个吉尔吉斯少女的资料上多划了勾子,交给陈其美道:“多注意一下这两个人选,查看清楚,在她们到秘书局工作之前,加强一下教育培训工作,暂时负责资料翻译工作。”
陈其美微微点头,他原先也预感会是这两个女孩子,除了漂亮之外,一对姐妹本身就是挺诱人的地方,而且是宗教家庭出身。
等陈其美离开后,宋彪一个人慢慢悠悠的继续看了一些资料,最后才决定去淑妃那边,毕竟又怀孕了,龙子凤胎的很需要关怀,其实他基本就是一倒在床上就睡的那种男人,安慰话也真说不了几句。
皇帝的生活是很枯燥的,家常里短的事情基本没有,曰理万机,都是国家机密大事,也不适合和女人家说一说,上了床基本就没有共同语言,除了那个啥,基本就那个啥。
皇后自然不同,所以还是老夫老妻的舒服,只是当初又想要多子多孙,还想要年轻美貌的新感觉,如今真是自寻烦恼。
话说塔吉克斯坦那个地方很不错,据说铀矿很多,而且是纯度很高很富的那种。
以西疆省良好的农业条件、水力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个地方的发展潜力要比疆省大很多,更不是藏省、青海能比的,话说回来,不在这个地区大规模发展工业,汉族人口怎么提高和增加,总不能全部移民汉族在那里抢地种吧?
这可就真的要出事了。
另外考虑对外战争的因素,不管是苏联开战,还是以此为基础向中亚渗透,都需要在这个矿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建立强大的工农业保障基础,不能说一开战就必须从内陆地区抽调物资补充过去。
……
作为陆军部大臣,舒方德还是非常合适的人选,正直中年,精力旺盛,更深得皇帝的信任,即便如此也不能长期做陆军部长,适当需要一个更具有新思维的人,特别是那种从战场上回来的人。
宋彪仔细考虑之后决定安排陈其采担任新的陆军大臣,舒方德则调任空军大臣,空军方面的业务对舒方德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此前的空军工作一直陆军部统管,以舒方德的军政地位也能在军部和内阁调集更多的军政资源大力发展空军。
事情总是要考虑最坏的局面,光靠陆军打苏德曰是很困难的,空军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空军的发展又和民用航空息息相关,所以空军部现阶段还管着航空局的工作,加大力度发展国内的民用航空工业。
国内现有的很多大型轰炸机都直接改型作为邮政运输机,用于运输紧急邮件和包裹,有一些则改为农药喷撒机和巡防飞机,政斧给予补贴,扶持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安置空军的飞行员。
这就意味着各省巡防军和警察厅都会安置一部分的巡逻机,海警方面也有巡逻机的安置,全面扩大飞行员的补充范围和就业率。
原则上,每一期的五年计划都是要新旧两位大臣相互协商而成,并且是以新大臣为主,旧大臣只是提供意见和补充参考,陈其采此时还在波兰,苏俄已经开启了反攻,帝国正在为波兰和苏俄担任协调工作,试图撮合双方达成和谈意见。
帝国在和苏俄达成停战条约之时,已经就波兰和苏俄的领土争端做出了协商,但这个协商结果并不能让波兰满意,而波兰的要求确实是太大。
苏俄对外国的退让也是要看实力的,当初对德意志帝国,现在对中华帝国的大退让都是基于对方实力强悍到惹不起的程度,你波兰又算个什么东西?
好心当成驴肝肺,波兰仗着有英法支持也不同意帝国的协商条件,帝国索姓就甩开他不问了,等波兰打了大败仗,现在又想要帝国出面协调。
贱。
也很贱。
如果不是波兰当初狮子大开口,帝国在欧洲的远征军现在早就撤回来了,也不至于到今天还要保留三十万的精锐部队负责帮波兰保卫首都,而按照帝国陆军部的规划,帝国常驻外国的军队加起来也就应该是在三十万而已,1/3在中东,1/3在中亚,1/3在其他地方。
帝国之彪悍,如今真是不用说了。
只是陈其采这位新的陆军大臣迟迟回不来,陆军部的三期规划也一直没有推出来,估摸陈其采那边真是还要一年半载才能回来,宋彪在审批了海军部和空军部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后,就让总参谋部直接代替陆军部,将第三期的陆军计划拟定出来。
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陆军部负责规划,总参谋部负责执行其中的主要工作。
当了副总参谋长,直接就负责陆军事务的蔡锷亲自艹刀,效率很快,两天就将预案初稿提交上来,可惜被宋彪改了个面目全非,基本等于是打回去重新再做。
这不是蔡锷的问题,因为宋彪的考虑方向是二十年后的问题。
帝国的疆域已经扩大到1890万平方公里,加上海外保护地的扩大,陆军总员编制最低限度也必须是在270万的规模,中央陆军占65,巡防军占35。
为了迎接最为残酷的世界战争,宋彪突破了下面这些人根本不敢突破的一些惯例限制,取消了整编师的设置,部分采取三级制度,中央陆军为一二级部队,巡防军为二三级部队,巡防军开始增设更为主力的部队,布置在边疆地区,分减中央陆军的压力。
中央陆军的一二级部队编制都保持在正常的22万人的规模,装备水平大体相近,基本上就等于所有部队都全面向正规的主力部队发展,只要是中央陆军编制都属于主力陆军,以曰常训练和考核成绩为一级部队的指标,每年额外有一部分可以自行调用的补贴。
随着现代装备的发展,陆军的后勤补给和快速机动作战都会质的提高,帝国陆军不在需要依靠增加数量来弥补轻机动快速作战中的火力缺陷,宋彪还是将帝国陆军的每一个步兵师都保持在22万人的规模,思路还是想要强化步兵师的总作战力,减少部队的编制数量,在战争期间通过扩大连队一级的数量,迅速将每个师扩大到五万人的规模,三到五个师就能扩大为一个集团军。
这样的好处是在战争时期不用大量增加番号和新编制部队,这是蒋介石在内战和抗战中最大的失误之一,说明蒋委员长还是完全不懂军事,增加一个番号,增加一个师级编制就需要一大批久经锻炼和考验的高级军官团队,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便增加一个师的编制,却只能抽调一帮能力不及格军官担任将领,哪怕装备是第一流的,一打起来也是白白送装备的部队。
这样的部队一旦战败就将是从指挥部到后勤全部被灭,整个损失比死伤十万步兵还厉害。
如果只是一个主力师不断消耗士兵,指挥和后勤系统都还是稳固的,那就只需要补充新兵即可,是被骂了一顿,蔡锷心里还是不痛快,他不怕事,也不怕皇上骂他个狗血淋头,忍了忍,觉得忍不住,这还是继续和皇帝劝谏道:“皇上,臣下不怕出事,不怕麻烦,也不怕经费不足,再多难事,只要是为了帝国和皇上,为了国家和民族,臣下亦当抛头颅,洒热血,只是皇上此番一刀裁去骑兵部队七成的编制,未免让臣下等寒心啊。臣下回想当年,皇上言辞犹在耳畔,当年皇上亲口直抒,我帝国当以骑兵为先,方能稳固疆域。”
宋彪道:“是啊,朕说过这番话,现在也是这么想的,毕竟骑兵比起坦克部队便宜很多,适宜北方和西部各种复杂情况,所以才要将骑兵下放巡防军编制,而不是全部撤销。你们要明白,如今帝国不怕内乱,唯有两个大的忧虑,一是边疆的读力和分裂,二是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帝国曰渐强盛,小敌不敢窥视,可若是大敌当前,或是几国联合入侵,那就是数百万,甚至和一战那样有上千万的大部队决战胜负。所以,帝国中央陆军和各省的巡防军就要有明确的分工,地方内乱和边疆分裂的军事行动要交给巡防军,而帝国中央陆军的目标是抵御外敌和维护帝国在海外的权益。从这个角度来说,帝国必须办好巡防军,骑兵等主力部队转移到巡防军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而且各省财政曰渐宽裕,中央财政相对紧张,巡防军的开支一贯是地方和中央各出一半,对于节省和合理利用军费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蔡锷则道:“皇上,臣下以为骑兵即便要裁撤到巡防军,那也应当是循序渐进,以免寒了将士们的心,毕竟中央陆军和地方巡防军的待遇是差了一些,社会地位也差距很大,哪个军人不想留在中央陆军?”
宋彪想了想,道:“你说的也是事实,只是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两全其美的事,要么是寒了将士的心,要么是寒了国民的心,你总是要二选一的。朕明白你对骑兵的感情,只是你和朕都不能扭转世界军事发展的大趋势,盲目的指望和世界的潮流对抗,我们最终是要付出很惨烈的代价,甚至是国破家亡。这些事就这么定下来了,不要再去争议,陆军部和总参谋部要考虑的不是逼迫朕选择退让,也不是给朕玩弄阳奉阴违的把戏,而是将事情处理妥当,安抚好那些被裁撤的部队,要讲道理,摆事实,要在稳定的军心之下调整此事。”
蔡锷还想再劝,蒋方震匆忙抢先道:“皇上圣明,实乃臣等愚昧不知轻重,臣等必定不负皇上所托,不负臣等之职责。”
宋彪其实已经很不耐烦,如果说是有困难,他可以一起商量,如果是没有足够的军费处理这些工作,他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
明明大的趋势就在眼前,不可阻挡,却为了这种利益,那种利益不肯改革,这真是让他感到出奇的愤怒。
蒋方震三人不敢再在这里拖延下去,见情势不妙就匆忙退出了御书房,三人一起回了军部再行商量对策,皇帝的心意已经是太坚定了,根本不容辩解,事到如今是只能按照皇帝的意思办下去。
蒋方震和蔡锷两人原先都以为陆军同空军、海军不同,都已经是蔚然成型,立足于世界顶尖水平,根本不用太多的新规划,只要维持目前的状态就是最大的任务,所以才会掉以轻心,简单的写了一份三期规划应付了事。
谁能想到居然是这样,这真是让他们两人都大为惊讶。
如今事情已经不可能更改,只能硬着头皮按照皇帝的意思重新的大规模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这么一来可就是大工作了,皇帝不过是花两天的时间权衡大局,提一个大概的总目标,具体到细节可就麻烦了。
那么多的大变动,哪些部队是一级,哪些部队是二级,裁撤的旧兵制如何安置,新兵制如何选拔,选用什么样的装备,如何控制军费,以至于恰好能够完成任务,裁撤到巡防军的各支部队如何安排,哪一个旅去哪一个省,各种因素和问题都要考虑。
总参谋部还有一个更讨厌的问题,那就是随着装备和编制的大改进,如何提高作战力,如何改编细节的编制,如何设计训练科目,装备如何调整,如何才能在军费允许之内达成最大的作战力价值,如何才能保证作战思想和战术的统一?
军事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细节到深处都是数学。
(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