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当国 - 第一百二十二章 紫禁城的晚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懂些武事也是好的,最起码可以强健身体,皇上从小就是体弱,这些曰子能看着精神见好,吃的也多了,哀家心里高兴。”

    慈圣太后李氏淡然的说道,下面的那位穿着黑袍的太监黄洋年纪大了,在那里站了会已经有点发颤,李氏挥手赐座,那黄洋连忙谢恩坐下。

    “黄洋,你在宫外可还有家人?”

    李太后又是出声问道,那黄洋连忙站起回话,嘶哑着说道:

    “回太后娘娘的话,老奴还有两个侄儿,都在保定府那边。”

    尽管没有说明,可大家也都知道,黄洋这等地位的太监,那两个在保定府的侄儿想必都是富贵人,李太后点点头,又是说道:

    “你年纪也大了,御马监那监督太监的差事早些交卸了吧,哀家下道旨意,许你出宫回乡,让你那两个侄儿养老。”

    御马监有三人可以称为太监,分别为掌印、监督和提督,监督太监管理皇庄皇店草场,支应四大营和勇士营的军饷供应,地位颇为高崇。

    听到李太后这么说,黄洋愣了愣,接着就颤颤巍巍的离开座位跪下,连磕了几个头,带着哭腔说道:

    “太后娘娘如天之恩德,奴婢生生世世粉身碎骨不能报答万一。”

    年纪大了,这么一跪下,再站起来就有些困难,边上的小宦官连忙过来搀扶着他坐下。

    净了身做了宦官,那就是皇家的奴隶,一切不由自身,而且皇宫之中风云变幻,诡谲莫名,凶险异常。

    很多权势煊赫的宦官年纪大了之后,心力憔悴,管不好差事,在宫内的斗争中也无法占得上风,临老往往颇为的凄惨。

    所以宫内对一些功劳很大的太监有特别的恩赏,如果这些太监宫外有亲人的话,特旨开恩,让他们脱离了宦官的身份,出宫接受晚辈的奉养。

    这等于是让他们变成正常人,过正常人的生活,而且在宫外也有皇家和从前同僚徒众的照拂,不用担心什么,对于残身在宫内当差的宦官们来说,是最大最厚重的恩赏。

    但这样的恩赏,皇宫轻易不会开这个口子,很多人即便进了司礼监,做了秉笔和随堂,都没有得到这个照顾。

    而这御马监的监督太监怎么论资排辈也是轮不上的,不知道为什么居然给了他,这黄洋也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知道给了自己这样的恩赏,那肯定还有下文,果然,李太后挥手让殿里伺候的宦官和宫女们都退下。

    等殿中只剩下三人的时候,慈圣太后李氏才出声说道:

    “谭子理临死前上了一道奏本,说如今有戚继光、李成梁支撑大局,大明武事兴盛,可戚、李二人若不在了,大明目前无人可用。”

    黄洋的身子坐直了些,知道太后开始讲正文了:

    “哀家琢磨着,咱们大明兵马何止百万,没了戚、李,自有他人首辅张阁老清丈田亩乃是为我大明谋万世之举,各省各府都着紧在做呢。”

    冯保叹了口气,坐直了身体沉声说道:

    “吏部尚书张瀚一上任就用懈怠的罪名罚了河南、山西、山东七个知府的俸禄,有这么个态度在,谁还敢在清丈田亩的事情上懈怠。”

    边上的张诚点点头,在右侧堆着的折子里面翻了几下,抽出来一本折子说道:

    “湖广和南直隶、江西几处都有官员上书,说清丈田亩本是好事,可地方上却有人以为清丈出来的田亩越多越好,有把九分田当成一亩来算的,有把八分田当成一亩来算的,个别刻薄的甚至是六分一亩,地方上怨气颇大……”

    冯保刚拿起朱笔来,听到张诚的话,摆摆手冷声说道:

    “能多收些银子上来比什么都好,库里什么情况你也不是不知道,前年才算没了亏空,可到现在才一共存下不到百万的银子,皇上要大婚,各处要都伸手要银子,还不知道年底怎么腾挪,这样的折子今后都要压下,银钱要紧,地方上些许怨气,忍过这一时也就罢了。”

    张诚神色也变的慎重许多,可方才冯保的话语已经有点训斥的味道,气氛也变的尴尬起来,张诚眼珠转了转,随即又笑着说道:

    “今曰的呈报上,说那谭纶家的家将已经到了王通那边,这谭子理也真有意思,看了几眼就又给东西,又托付家将的。”

    “谭纶身为文臣谋武事,和戚继光、俞大猷交好,多在朝中直言,和士林文官龃龉不少,那王通谁都能看出前途无量,的确又有才能,这谭子理一来是的确要给大明做个名将种子,二来和这王通拉上关系,攀上棵大树,免得今后被人清算……”

    冯保随口说了几句,就打开折子开始批阅。

    (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