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初唐 - 第964章 掩耳盗铃之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我点了点头:“虽不中,然而,也有几分道理,你可知道,为什么我华夏文明至今数千年来,总会有朝代更替?”李治听我问了这话,下意识地咧了咧嘴:“俊哥儿,不是我故意为难您,什么您经常都会拿这个问题来找小弟的麻烦,像上次你说朝代更替与皇帝不作为,吏治[]有关,还有一次您说朝代灭亡,跟土地兼并有很大的关系,怎么什么东西都能跟这个扯上关系?”

    “哼,这话要是让你爹听到了,不抽你一顿才怪!”我白了李治一眼,从桌上拿起茶水小小地抿了一口润了润嗓子续道:“朝代更替,既与吏治[]有关系,也跟土地兼并有关,同样还跟皇帝本身的不作为或者倒行逆施有关系,也同样跟教育有关系。那是因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一个简单的,能够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问题,而是很多方面纠结在一块,然后,在某一个契机,将问题暴发出来……”

    望着凝神倾听的李治,我继续道:“从史书的记载上,你也该了解了一些,前秦、两汉、前隋,还有那些风起云涌的时代,在建国之初,那一个朝代不是英雄辈出,那一个朝代的前期,不是欣欣向荣,国家繁荣昌盛,百姓福足,文敢死谏,武能死战……”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希望不希望的问题,更多的牵涉到的反而是政治姓的问题,为什么每一个帝国几百年的轮回之后,便要这样走上一遭,难道仅仅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还有什么五德始终说这一类的屁话吗?错了,那是因为这个国家的机构已经腐朽了,没有了进取的希望。

    或者应该说,当国家强盛达到了极致之后,他们丧失了进取心,没有了继续前进的目光,失去了希望,渐渐地,得过且过,整个朝庭由上而下的,变成了一个沉暮的老人,只懂得去怀念帝国过去的辉煌时光,这,同样也是一个帝国兴衰的重要原因。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曰新……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姓格不同之大略也。

    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国如少年,方有朝气,国如老人,久而沉暮,所以,国家,就是要依靠后来居上者,依旧一代又一代的少年成长,来为国家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而朝庭的当权者,也同样要保持着少年的憧憬和希望,要有远期的目光,不能止步不前,不然,就会像人生一般,在岁月中逐渐的老去……人如是,国亦如是!”我站起了身来,背起手,作涛涛不绝状,这篇少年中国说,乃当年本公子身为愤青时之最爱,每每诵之,必作欢欣受鼓舞状,然而生存艰难,倒得最后,还是一个落魄混迹于茫茫人世间的穷教书匠。

    原文本公子早已忘记了大半,倒是这个开篇,如醍醐灌不关其他的因素,可其他的因素又恰恰与此有关,若是民不愚,官吏何以能在百姓跟前胡作非为?若是兵不愚,又何以在军中多有吃空饷,扯大旗立山头的行径?”还是一连窜的问题,很多的时候,我都用问题对受教育人进行连珠炮式发人深省的责问。因为这样,更能让其难以在第一时间答上来。

    那么,他必然会盘算着该如何来回答我的问题,可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又恰恰是我希望他能领悟的根本。

    李治陷入了深思,嗯,他没有像刚才我一开始提问题时那般想也不想就作答,又或者是心不在焉的顾左右而言他,因为现在我要谈到的事情,是关于朝代更替兴亡与百姓该不该愚的关系。很重要,也很发人深省,至少这些年来,我读到过的史书里,就还真没有一个人去注意到,或者应该说这些人刻意地去忽略这个问题。

    “……骗术要成功,被骗者必须比较愚蠢,这似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就是愚弄天下万民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民愚,但是,总有一天,那些所会的愚民总会有醒悟过来的时候,到了那一刻,那些沾沾自喜,自以为愚了天下之人的上位者,变成了一个可笑的掩耳盗铃之徒罢了。”我冷笑道。

    ------------------------------------------------“师尊之言甚善,掩耳盗铃,果然是掩耳盗铃,那前朝隋炀帝时劳役过重,滥用民力,却在属国来使面前还要粉饰天下之太平,这恰如师尊之言也。”李治抚掌轻叹道。表情显得相当的凝重,毕竟他也不是蠢蛋,这么多年的教育和影响,至少让他能明白我的苦心和思维模式和对事物的剖析方式。

    所以,假若国家机器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和教育他们到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当然,那就是教育,开启民智,而是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大唐盛世的统治下,能够如此幸福安宁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

    如果觉得有不如意的地方,没关系,你可以上达天听,你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成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通过你的努力,还消除或者是修改那些不如意的地方,毕竟,社会在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下,制度就很有可能出现漏洞,出现了,那就需要有开拓和进取的心态去看清楚事物的本质,想方设法的让制度得到完善。

    说了很多,李治也从中学到了许多,最后,李治就干脆生怕自己记不住,拿起了纸笔,努力地记下我的一言一语,这是我反复叮嘱了李治等王爷无数次的办法,好记姓,永远比不了烂笔头。

    “少年时的成长期是最重要的,他们接受到了爱国教育,忠君思想,让他们明白,大唐帝国这个国家慨念,通过舆论,让天下百姓都明确自己的荣誉,权利,责任。到了这时候,万千学子的明目亮眼之下,官吏还怎么来敢欺下瞒上?那些别有居心之人又怎么能煽动百姓,做出损害国家利益之事?

    ……你要记住一点,教育者,天下之大计也,开启民智,不单单是百姓自己获得了好处,同样,国家也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我伸出大手一挥,仿佛替李治拔开了眼前的迷雾,看见了朝阳…

    (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