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民国之烽烟 - 第八十二章:初步的发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一九一二年二月,韩争终于在自己的地盘上举起了屠刀,杀出一片安宁,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当地人还沉浸在对于烟贩的血腥杀戮中,同时,韩争又令在县城设下四座戒烟所,把吸食鸦片的瘾君子送了进去。

    但是这件事虽然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却也很快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弹,不过在二月份,却是在韩争的强力镇压之下,还没有显露出来。

    同是二月,南北双方正式和谈结束,经过种种的利益交换,双方在停战条件上慢慢达成一致,形成了停战共识。

    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一日,比后世的历史晚了整整四十天,但是历史上该发生的,仍然发生了。

    南北和谈结束,双方相继撤兵,段祺瑞收兵回汉口之后没呆几天,又接到北方命令,再次自汉口退回驻孝感。

    同时,十四日段祺瑞派自己手下总参赞官靳云鹏自汉口出发,直达北京,北方顿时波澜诡异起来,随后,袁世凯对手下各主要将领,下达秘密训令,示意手下联合向朝廷施加压力,强调共和。

    共和之事,再次甚嚣直上,清廷岌岌可危。

    二月十九日日,段祺瑞秉承袁世凯意旨,第三次联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立定共和政体”。

    同时,袁世凯、徐世昌、冯国璋、王士珍等人,又表面上集体致电段祺瑞,请其劝告各将领切勿轻举妄动,以观察清廷反应。

    清廷一日三惊。

    二十一日,段祺瑞又联合第一军八名协统以上将领,共同发表电报,,并声称将“率全体将士入京”,并在随后的二十五日,将司令部从湖北孝感又往北迁到河北保定,作出进京逼宫的姿态,二十六日直接到京。

    至此,全国各地一片沸腾,倒清大势已成,二月二十八日,清隆裕太后迫于各方面压力,终于下诏清帝退位,从此满清政府的在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结束了!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自去年年底南方各省民军起事,而其余各省纷纷响应,令华夏遭殃,民生倒悬,因此,命袁世凯遣派人员与南方民军代表商讨国内大局,解民生于倒悬,熄华夏之战火,议开国会,共商国是。”

    “然最近几月以来,南北双方各持己见,彼此相责,致使国事难平,民生一日难安。而今国民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不忍因一家一姓之荣辱而致兆民之水火。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将统治之权还之于民,经各方商议从此国家定为共和立宪之国体。以安国内万民之心,以慰先民华夏之志。”

    “当兹新旧代谢之际,现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以宣布南北统一,实现共和,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各省万民以协商统一之办法。总期人民安宁,人心复归于共和,建立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虞舜之治成,岂不快哉!钦此。”

    随着清帝诏书的下达,虽然比历史上晚了十六天,但是清廷这个词依然被扫尽了历史的垃圾堆。

    袁世凯曾在少年是常说:“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而此时袁世凯也的确达到了人生的无异于是非常有用,而且自己的在皖势力,也让周围其他各方变得有所忌惮。

    现在韩争账面上所有的银钱,总共已经有三万八千块,这其中并不包括即将来钱的淮盐之利。

    在二月底的时候,郑荣已经领着船回来的,就像韩争所说的一样,淮盐的官盐盐场并不像放弃这块地方,因此对韩争派去的人并没有为难的意思,所有的手续办起来都很顺利,当然韩争在里面并没有少花钱塞进去,但比起淮盐垄断之利却是什么都值得了。

    当郑荣回来的时候,整整的运来了上千公斤的食盐,虽然对于皖北来说,仍然有些不足,但是后续几次运输也相继的运来,这样一来,北方食盐匮乏之弊大大缓解。

    韩争更是利用食盐的买卖,把势力扩散到了亳县和阜阳县城一带,并缓慢的持续向周围扩散着,到目前为止,已经往外发卖将近五千多公斤食盐,而获得的收益已经足以支撑军中消耗,大大的提高了韩争发展的底气。

    现在的船只已经变成了四艘,其中有一艘还是烧煤炭的小火轮,这让韩争不仅能够运输食盐,也能够运送更多的东西进来和出去。

    李莹也在轮船第二次去采买淮盐和一些商品的时候坐船离开了,在离开之前李莹终于鼓起了自己的勇气,抛开了心中的矜持和家人方面的一切顾虑,在上船的时候向韩争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心思。

    韩争无法给对方承诺,只能告诉对方,两年对方毕业之后,如果对方还能够喜欢自己,自己也得到对方家庭的认可之后,会娶对方。

    李莹心中大喜,终于得到了韩争的承诺,虽然离开对方不舍,但也是满足而去。离开之后虽然通信不便,但每隔半个月,总会收到李莹的来信,在信中诉说着家长里短,并告诉韩争不要给自己回信,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韩争心中感动于对方的善解人意,但仍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一封。

    在这期间,李莹的父亲李逸如不知什么时候知道了他们之间的事情,对方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在上海有自己开办的私人银行,并没有反对两人的意思,也没有表示同意。

    但不管出于对韩争救了自己女儿的感激还是对韩争的考验,在韩争这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却是帮了不少的忙。

    韩争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李莹父亲的帮助,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在涡河两岸建立起了一个小型的面粉厂和纺织厂,也幸好此地人多,劳动力足够使用,况且韩争在此地也颇有威望,大家也愿意过来。

    因此,韩争并不愁人口劳动力的事情,粮食和原料却是在本地收获之前只能从亳县等地运来,补充消耗,对于销路韩争更是不愁,直接运到上海或者沿海等地,以及军中消化,不愁销售不出去。

    开办面粉厂和纺织厂的银钱大都是从营里面拿出来的,挂上韩争的名字,但收益都大部分拿出来放在营里作为士兵们福利和扩大生产之用,几乎每个士兵在获得自己的军饷之后,在月末都会收到或多或少的红利,因此营中士气旺盛。

    看起来,韩争的一切都进入大发展时期,但韩争并没有放松下来,因为他知道袁世凯登上民国总统之位以后,自己安稳发展的日子就不多了,相对于将来的局势,而自己此时的实力却还是太小了,不足以让自己有所作为。

    因此韩争决定在南北双方再次打起来之前,自己也要提前对周边动手,至少要把阜阳和亳州拿下来作为自己的发展之地,这样自己才能算得上一个地方小军阀。

    而要拿下两地容易,却也要有正当的理由,而最主要的是自己要有让周边没人敢说话的实力,那就只有依靠手下的武力。

    因此韩争决定在发展的时候,开始有计划的招兵,现在正好是农闲时候,距离秋收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在秋收之前足够自己练出可用之兵和足够时间拿下这两地来发展自己。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