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往事 - 第052章 远征军抗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远征军抗命不但英美震惊,就连重庆也震惊不已,蒋介石立即严令远征军调集兵力支援,否则严厉查办,要不是现在战争正在紧要关头,他们早就将卫立煌免职了。

    王汉章这次收到电报,没有直接说不行,而是分析了一下远征军无兵可派的原因。

    后世他人都认为日军的作战能力十分的强大,经常一个鬼子兵能打10个中国军队,并且拿出每次战斗的战损来说明,但是王汉章认为鬼子整体的战斗力量和单兵实力确实优于中国军队,不过国军并没有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弱,或者说日军没有大家认为的那样强。

    分析历次战役,即使按照最极端的战报数据来看,抗战期间国军与日军的损失比也不会超过1:10,而抗战时期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接近八成的国军都死于撤退途中,而战斗中伤亡的八成又都是由于飞机和大炮。换句话说,只要国军还在坚持战斗而没有崩溃,日军又没有使用重火力(尽管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日军与国军的伤亡比应该是差不多2:1(拼刺刀除外,国军这方面的训练一直不重视。),当然这也与国军都是防守、日军都是进攻有很大关系,进攻一方的伤亡总是会更大一些。但是至少能够证明国军还是不必日军差那么多的。

    而关于国军撤退导致巨大伤亡的问题,一是国军(尤其是中央军)不会撤退,一退就乱、一乱就垮,原因大概是他们此前甚少这样的经历;二是国军良莠不齐,而中国人的从众从上心理又强,只要有人(尤其是军官,这方面国军与日军的差距远较士兵更大,尤其是汤、刘等几个老蒋爱将。)一开始逃,大家也就跟着逃了,而日军普遍战斗意志较强(简单来说,就是国军的精锐并不弱于日军精锐,但国军里面的垃圾远远不如日军中的垃圾),又有严酷的军法与军官们的以身作则,所以溃败极少。

    综合起来说国军只要能了一个小时,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清楚,远征军不会放弃打败缅甸日军的,如果要是英美断绝物资,远征军就直接撤回中国。

    史迪威也来不及细想,他现在立马得把情况报告白宫,自从上次袒护英军,欺骗远征军之后,史迪威完全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顾问了,中国没有人听他的,除了他的那个警卫连之外。

    蒋介石很快就收到了王汉章发回的电报,细看王汉章的分析,确实非常的有道理,远征军三十万人马才能对日军占据优势,士兵的心理上也认为自己有三十万人马,鬼子才十万人马,我们的武器还要先进些,要是军队一下子少了7、8万,那么防御会出现很大的漏洞,如君要是穿插一下,就会彻底打乱远征军额部署,那远征军就会直接溃败了,细想历次会战莫不是如此。

    还有就是缅甸要是真的失守了,英美的许诺还真的是空口白话,靠飞机能运送多少呢!另外王汉章分析缅甸失守后,印度不保,蒋介石也局的很有道理。

    日军已经有一支在印度,又有印度人帮忙,要是缅甸失守印度的英军就会遭到夹击,到时候英国人必然守不住,到时候英美许诺的物资,恐怕连飞机都运不过来了,难道米国的飞机能从美国直接运过来吗!

    细想还是保住缅甸更为重要,就算保不住,远征军的精锐之师和武器装备还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蒋介石感觉自己被英美忽悠了,同时不得不佩服王汉章确实很聪明。

    蒋介石立即召见了英美大使,将远征军的顾虑告诉两国大使,并告诉远征军拒绝接受救援任务,除非缅甸的日军被击败,否则就算现在这个时候,蒋介石也没办法了,又不能在这紧要关头撤换将领,要处置抗命的人也饿等战争结束之后。

    英美没想到突然来了这么一档子事情,好好的计划被破坏了,但是远征军拒绝接受救援,现在谁也没办法了,威胁也威胁不了,远征军一直被英国人设计陷害,早就怀恨在心了,能答应救援已经很不错了,尽管两个方案差强人意。

    第一个方案,谁知道远征军什么时候能够打败仰光的日军,十天还是半个月呢,第二个那跟没有中国军队有什么区别,还白白的把中国军队请过来,管吃管住,到时候要请走恐怕优势一大笔花费,没准还请不走。

    两国领导人对远征军恨之露骨,特别是对王汉章、卫立煌等几个高级将领,实在太无耻了,居然在这个时候拆台。

    不过他们也没想想,这叫拆台吗,明明是他们一直在拆远征军的台,他们要是不拆台,远征军何至于这么被动,日军也许根本不可能进攻到印度,缅甸要是稳定,日军要横跨东印度洋进攻印度无疑是自寻死路,不过这个时候其实也差不多,山下奉文也够狠的,动一下就是几万人的大手笔,王汉章稍稍有些佩服。

    看印度人那股得瑟劲,山下奉文是赌对了,幸亏这个时代有自己,要不然中国必然上当,到时候之前的一切都可能毁于一旦。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