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帝王传奇 - 第210章 安南使节
第210章安南使节
我不喜欢战争,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因为战争总会给百姓造成致命的伤害,正如数十年后元朝文人张养浩在其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到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虽然张养浩此时还沒有出生,更或因为我的到來使得张养浩能否还会写出这首曲也成了未知数,但不可否认,这两句小曲以深远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了一条恒古不破的真理,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我是皇帝赵禥,但我同时也是平民百姓呼延东海,而且我來自八百年后,所以自然更能理解百姓之苦,
勇武善战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打下江山后,面对周边强敌,通常采取了忍让的态度,只要能以岁贡换取和平,就不轻易开战,在后世的史学家中,有不少人认为是宋人贪生怕死造成的,但这其实是最不怕死的太祖赵匡胤所定下的国策之一,赵匡胤登基后,并沒有下定决心和契丹一决雌雄,而是尽可能采取和平的方式,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來宋王朝的历代皇帝,能以钱财解决的就无需发动战争,当然,也不能简单地将这种思想归结为懦弱,宋朝一位皇帝说过,“以天下赤子为念。”这就代表了皇帝的思想就是少打仗,少杀人,
历史很难以对与错來诠释,虽然宋朝一直处于防御状态,却能长达三百年之久,而且其经济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过,皇上要让自己担任商业部尚书,莫非真有此事,要知道土地改革的执行者在本朝都是由宰相级别的大臣來担当的,皇上提及的方田均税法是由当时的宰相王安石來监督实施的,公田法则是由贾似道贾相爷执行的,这两位都是大权在握的首相啊,廖莹中才高八斗,对于朝事十分自信,皇上要提拔,当然是好事,只是当曰太师的语气有些怪异,似乎生怕自己投向皇帝一边,自己虽说属于太师一系,但却和太师一样,都在这大宋朝为官,都是皇上之臣,无论自己怎么做,都很容易得罪一边,但哪边都是自己得罪不起的啊,
“哎。”廖莹中暗自叹气道,自己当初何必要入朝为官呢,
“各位爱卿,有本上奏,无事退朝。”
朝会散后,马廷鸾悄悄來到我面前,小声奏道,“陛下,南部安南国大王陈晃派遣使节觐见陛下,正在宫外等候。”
我愣道:“使节。”
这是我登基以來第一次遇到藩属国的使节來访,
“马爱卿,你给朕讲讲这安南国的情况。”
“是,陛下,据史书记载,安南国最早源自南越国,由秦朝著名将领赵佗所建,为当时岭南地区郡县制国家,后为汉武帝所灭,并纳入了大汉版图,在随后的近千年里,安南国时而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时而又直接归王朝管辖,到了我朝太祖时期,安南国王被太祖帝册封为交趾郡王,成为了自治的藩属国,在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孝宗以交趾进贡礼意可嘉,特下诏赐安南国名,交趾统治者为国王立国号自此始,次年,安南国王请赐国印,孝宗帝以安南国王之印六字为文赐之。”
对于安南国,我只有大致的印象,简单而言就是后世的越南,至于其具体的历史我就记不得了,
“马爱卿,那现在的安南国又是什么状况。”
“陛下,自宋蒙交战以來,安南国除了正常的上贡以外,双方的联系渐渐减少,大约七年前,安南国由陈晃继位,其采取了两边不得罪的策略,一方面继续表示尊我朝为上,保持着良好的宗藩关系,但同时又接受了蒙古人的册封,并遣使入贡蒙古,景定二年,蒙古忽必烈册封陈晃的父亲,也就是安南国的太上王为安南国王,陈晃为王世子,景定三年,先帝理宗再次册封陈晃为安南国王,先帝过世时,那安南也派其在临安的使节前來吊念,并说其国王会于咸淳二年也就是明年派出正式使节來临安恭贺陛下即位。”
“明年,那今曰其來何事。”
“陛下,安南使节陈元只说奉安南国王之名前來觐见陛下,而且这次是秘密到访。”
“如此神秘,好吧,朕就见见此人,马爱卿,就在偏殿接见安南使节。”
“是,陛下。”
我坐下不久,马廷鸾便带着安南使节來到了偏殿,
小七在门口道:“马大人和安南使节到。”
“宣。”
马廷鸾和安南使节陈元及其两名随从进入后殿,三人一入内便立即跪下磕头道:“安南使节陈元,副使节陈心,阮红拜见大宋天朝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
“谢大宋皇帝陛下。”
陈元起身后又恭敬言道:“天朝皇帝陛下,陈元受我安南国国王所托,一來恭贺陛下登基之喜,这是我国国王所上礼品之名录,请陛下笑纳。”
“安南国王有心了,陈元使节你也有心了,小七,接下。”
陈元从怀里取出两封信函,其中一封交给小七,手里拿着另外一封道:“皇帝陛下,二來陈元替我国国君转交给陛下一封我国君之亲笔书信,请陛下过目。”
“是何书信,先生,接下。”
袁棘上前将信函接过,用手掂量下,转交于我,
我打开书信,看了起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