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62 - 第三百六十三章 流言和银行
大清光绪元年的八月,秋老虎的威力还在江南肆虐。…頂點小說,中原、北方却随着几次降雨炎热日渐消除,冷空气的悄然来到,让北方大地迎来了秋高气爽。
但是对于北方大清官场的人来说,一种烧心煮肺的炙热感,丁点也没随着气温的下降而消散去,反而随着时间的陈酿和发酵,愈发的浓烈来了。
“朝廷要削藩……”
“旗人振作了,朝廷用不着汉军了……”
“朝廷担忧汉臣势大难治……”
“旗人要夺官帽子了。天底下八成的督抚疆臣,九成的提督、总兵武臣都是汉员,旗人都没官做了。现在天下太平了,天下还是八旗的……”
以及“满汉一家,满汉共用方为天下之福!”
“旗人颓废已久,非短时可治愈。但满汉并用共举,方可镇定天下,避退外洋……”
后两者针对性要比前面几句流言弱上不少,但针对朝廷的矛头依旧很尖锐。整个北方都人心惶惶,只因为流言中朝廷削藩的第一对象是湘军,而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淮系正是继承了湘军过半的政治遗产,才站到全国的最巅峰的。
可就跟流言中说的一样,李鸿章纵然贵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手下督抚疆臣一群,但他还没有曾国藩当年的‘负天下之望’,个人声望上跟曾国藩还差了很多。所以李鸿章也做不到当年曾国藩那样对朝廷的威慑——只要曾国藩站在哪里,他自己不主动削兵,朝廷连裁减湘军都要找一大堆的借口。还不敢保证一定能行。更不要说是‘明要’湘军重要们的官职了,反正军队打下之后是有了不少空地,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熟田。而不管是熟田还是生地,那都是一笔宝贵、巨大的财富。刘暹不会让那些归化的土著继续待在原址,绝大部分会给迁到台西汉地,那么空出来的这些田地就需要大批的汉民百姓去耕耘开垦。其中一部分土地已经被刘暹做‘钱’分给了日本的挺身队队员,这些人日后就在台湾生活了,当他们的家人从日本接到台湾之后,这些人的国籍也将改为中国。刘暹并不认为这是吃亏,这是他树立的榜样,会很吸引现在一穷二白的日本底层武士的。而秦日之间所谓的国恨家仇,在现在的日本,在此时的年代,似乎并不算什么真正不可化解的。
‘同文同种’这四个字还是很有市场和威力的。小鬼子甲午战争里屠旅顺,讹诈两亿两白银,割走台湾,这样的奇耻大辱后,都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依旧将日本看做是‘友好邻邦’,所以别将去年的战争看的更重。在许多应招挺身队的日本武士眼中,去年的一战之后,只是证明了清帝国的依旧强大,和日本的依旧弱小而已。日本人的民族特性,他们对强者的服从,化解这种程度的仇恨,难道很难吗?
近代的社会是典型的精英社会,少数的精英领导众多的愚民。日本上层的那些精英们,或许野心勃勃,将中国看做日本的一大对手,向往着日本将中国踩在脚下的那一刻,但是底层的日本人呢?他们可没这么高的觉悟。现在也不是十年后的时候,如今的日本也仅仅是刚刚起步。
“台东各地收拢的熟田和生地,扣除掉部分军用地外,至少有一百二十万亩耕田的基本盘。台东各县急需大批的民力填补,今日召集诸位,就是要商讨这件事。台西各县能有多少无地之民、无产之民,或是多少宗族、家族本支、分支愿意迁往台西各县。有钱粮困难的,官府可以解决一部分,并且贷款一部分,农用之物,乃至田亩费用,也都可贷款。
咱们全台各地设立的民生银行分行,只要凭借官府开出的单据,个人无分老幼,即可贷出最高十块银元的无息金额。记住,是无息,没有利息的。只要三年内把钱还了,那就半分钱不用多出……”
坐在刘暹下手的刘典和徐延旭此时都是一脸的笑容和慰然。刘暹从全台士绅地主手里尅出来的银子,这回终于花在了台湾的百姓身上了。而不是像之前那样修铁路、道路、港口、官衙、县城,整顿武备,加固澎湖炮台……(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