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奸臣 - 第五十四章轰动效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时间流逝,段增每天都会坚持学习和锻炼,日子过得极为充实。

    而对酒楼服务人员和大厨等的培训,以及对酒楼的改造等也在持续进行着,或许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完成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通过曹操、蔡邕等人的途径,段增的那三幅绝对也很快就传扬出去,并且引起极大震动。

    这种新颖而又富有乐趣的活动,对于那些士人来说极有吸引力,尤其是那些自负才能杰出者,更是整日都在冥思苦想着应该如何对出下联。

    可惜就如段增预料的那样,或许有人能对出符合规则的下联,但意境却相差太多,根本就算不上好的下联。

    但也正是因为这三幅对联的难度让众人想破脑袋,所以人们越发对此趋之若鹜,而对于段增将要创立的对王楼也更加好奇与期待起来。

    一来许多人都在好奇,这三幅绝对的难度居然如此之高,那么对王楼的另外三幅对联的难度又会如何?不会也是这么的难吧?

    二来那些对不出三幅绝对的人们,迫切想要与其他人有所交流,正好对王楼就能给他们这么一个途径:既然我自己对不出来,那自然要去看看,到底有没有其他人能对得出来。

    当然了,段增所说的家传夜明珠,同样也是吸引众人的一项重宝,这种稀罕宝贝,就算是那些要不了多久,我那弟子的对王楼就要正式开业了,到时候咱们三人一同前去见识一下其他三幅对联,二位觉得如何?”

    马日磾、卢植二人欣然一笑道:“如此甚好!”

    ……

    同一时刻,前不久才刚刚代替袁隗出任司徒一职的杨赐府上,此时也有一些年轻士人正聚在一起讨论着段增的三幅绝对。

    作为四世三公的顶尖豪族,弘农杨家在天下士人中的影响力比之蔡邕等人还要更胜一筹,各地世家往往都会与杨家有来往,那些年轻士人更是喜欢结交杨家的子弟。

    “最近我听说洛阳出了一位年轻书法家,乃是蔡伯喈的弟子,其开创的行书兼具隶书和草书两家之长,其字体雄强俊秀,极富神采。文先兄,你常居洛阳,不知与此人是否有过往来?”

    开口之人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文士,其人相貌堂堂,仪表不凡,说话时语气极为温润,让人听了好感顿生。

    这文士便是一代书法大家钟繇,乃颍川长社人,祖上便是名士,以才学品德著称;他的父亲、叔父等则在早年间被定为党人而遭到禁锢。

    好在最近的这一次党锢案并没有牵扯到他父亲身上,所以钟繇的仕途并没有受到影响,前段时间刚刚举孝廉,担任尚书郎一职,所以来洛阳的时间并不长。

    如今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而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被后人称为楷书鼻祖。

    作为著名的书法家,钟繇自然是对书法更加感兴趣,他在颍川的时候就听说洛阳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书书体,不同于刘德升开创的行书,已经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影响。

    在听说此事后,钟繇自然是大为惊讶,可惜他身在颍川,没法见识到那种新的书法。

    此次来到洛阳后,他自然是第一时间就开始打听起来。

    “元常说的是司隶校尉段颎的小公子段增吗?此人的确是蔡伯喈的弟子,但并不是你说的年轻书法家啊。”一旁的杨彪笑着说道。

    虽然对段颎感到不满,但一来最近段颎在这次党锢案中对士人的放水行为让他的敌意有所减弱,二来杨彪身为弘农杨氏下一代的掌权人,必要的气度还是有的,所以他对段增的态度还算客气,并没有因为他是段颎之子就有所贬低。

    钟繇却奇怪道:“某听说这位开创行书新体的书法家今年才十七岁,难道称为年轻书法家这有错吗?”

    “十七岁?哈哈,那段增今年不过才七岁罢了,想来你听到的消息乃是讹传吧?”另一位年轻文士大笑起来。

    钟繇知道那人乃是司徒杨赐的弟子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因通晓经籍而拜郎中,乃是杨府的常客。

    “只有七岁?景兴兄,你说的是真的吗?不会是开玩笑吧?”钟繇大吃一惊,原本听说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书法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行书字体,这就足够让他吃惊了,没想到实际情况比他所知道的更加令人惊讶。

    “我岂是随意开玩笑之人?”王朗笑道:“此子今年的确只有七岁,而且最近他又做了一件令世人惊讶的事情。”

    “哦,不知到底是何事?”钟繇更加好奇起来。

    “最近这位段家公子准备开一家对王楼,还专门出了几幅对联,说是只有能对出下联来的人才有资格入内……”说着,王朗将那三幅绝对的事情也详细对钟繇讲述了一遍。

    一旁杨彪补充道:“元常兄,我知道你极为喜爱书法,若是你想要见识一下那位段家公子的行书,可以去对王楼看看,那里不仅有他的书法,同时还有蔡伯喈等人的书法展出。”

    钟繇对对联不怎么看重,倒是对各种书法极为感兴趣,闻言大喜道:“若真是如此,那我定要去见识一下。不知二位有没有兴趣同去?”

    杨彪苦笑一声道:“我就算了,不过景兴兄想必一定会去的。”

    虽说对段增没有什么偏见,但他还是自恃身份,不愿与段增有太多往来。

    ……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其他高门大户的府上,许多士人在听说对王楼后,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到时候去见识一番。

    然而,就在大家翘首以盼时,对王楼却迟迟没有开业,让人们都有些等得不耐烦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