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争锋 - 第501章 大肆吹捧的报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戴春风气冲冲的,双眼涨的通红,离开了王学谦的书房。

    这让站在门外的钟文豹非常不解,在他的印象中,戴春风完全是一个马屁精,总是想着讨好这个,讨好那个,本身没有多少本事。就这样的一个窝囊废,还敢在王学谦的面前尥蹶子?

    感觉有些不妥,这才慌慌张张的进书房看了王学谦一眼,好在看到王学谦安然无恙,这才松了一口气。

    “先生,这戴老板?”

    “没事,安排好晚上护院的人员,这两天可能宁波城还会不太平。”王学谦斟酌之后,嘱咐了两句。宁波城现如今记者扎堆,真要是出点事情,就那二十多个外国记者,就足以构成重大的外交事件。

    戴春风别看已经开始上手情报工作,但似乎本人对做生意非常感兴趣。不久之前,就开了一家运输公司,不过这些王学谦是知道的,同时也是赞成的。情报组织需要更多的消息来源渠道,走南闯北的运输公司,不仅能够用盈利来供养不断庞大的人员,另外,增加港口、铁路的消息控制权。

    戴春风的这种做法,虽然在王系人员中,被人诟病,但王学谦是赞同的。

    而戴春风这个人也奇怪,对于同僚的质疑,似乎根本就不在乎,也懒得多说,依然我行我素,唯独全盘托出的对象就是王学谦。

    而戴春风也在同僚之中,获得了一个新的名号,‘戴老板’。如果一定要家一个前缀的话,就是‘大车戴老板’。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平白无故的得到了这么一个称号,可见戴春风在同僚之中的人员有多么的不受待见。

    不过这也是王学谦看好这个才二十三岁的年轻人的前途,毕竟并不是每一个人,在这个年龄的时候,都能非常清醒的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并刻意的与同僚关系搞僵。来获取王学谦的信任。

    当然,如果戴春风和温应星,蒋百里,卫挺生这些人的关系亲密无间,那么该伤神的也就是王学谦了。

    一个上位者,怎么可能容忍掌控秘密情报的部下,和掌握军队的实力派之间的关系融洽?

    到时候,除了杀了戴春风之外,王学谦也知道,他找不到任何一条宽赦戴春风的理由。好在聪明人根本就不用点播。自己就能悟到这些为人处世的关键。

    “另外。你找人去关照一下电报局的金局长。明天电报机器一定要修好。”王学谦闭目养神,外面已经是夜色正浓,他开始准备明天,乃至以后几天的安排。

    自从临时当了一个市长助理。他的时间就更紧张了。

    而各个部门都是草创,缺乏制度的约束,有的部门甚至连工作人员都没有召到,完全是一个空架子。而王学谦就成了这些空架子部门的救火队长,比方说商贸局,连办公地址都没有。可一点有商贸团出现,王学谦就不得不亲自去接待。

    大半夜,从被窝里被叫出来。

    电报局的金局长并没有像实权局长那么发脾气,反而一脸的谦恭的站在钟文豹的面前。讨好道:“钟大哥辛苦了,我立刻让厨房准备宵夜……”

    钟文豹摆摆手,道:“不要那么麻烦,就一句话。我说完就走。”心里却一百个不满意,金局长都已经四十多了。除了脸色还算红润之外,整个人看上去,都已经发福起来了,这声大哥,叫的让钟文豹听得浑身不自在。

    不过电报局金局长,别看也,这根本就不起作用。一个个都想着要获得第一个把消息传递出去的想法。

    在宁波城,能够同时让数百记者都疯狂的冲入电报局的场景,也只有几天前,市政府召开记者会的盛况能够媲美。

    金局长乐呵呵的端着他的紫泥茶壶,笑眯眯的看着记者们往柜台上拥挤的场面,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这哪里是让人讨厌的记者,而是一个个长着双腿的银元宝啊!

    而与此同时,在上海的报纸行业近水楼台先得月,凭借第一手的消息来源,很快各大报纸都争相开始报道宁波发生的事情。

    不过和有些人期望的不同的是,各大报纸都没有花大力气报导,让宁波城一度陷入绝望的英**舰,‘香浓号’巡洋舰。

    反倒是颇有默契的报道宁波城的崭新的气氛,政治、经济,甚至连王学谦全篇的记者会上的讲话,都能一字不落的出现在报纸上。唯独让人吃惊的是,只有英国人的报纸,在很小的篇幅上,刊登一则消息。英国远东舰队的一艘巡洋舰在宁波近海搁浅,造成的恐慌……

    不过让英国人提前准备的胆战心惊截然不同的是,似乎没有人关心这则消息。

    这让英国人气愤的同时,也松了一口气。

    反倒是对于宁波的民主改革,各大报纸都开辟了重要的版面,加上评论文章,加以阐述。

    《申报》就在头版全篇报道了王学谦在记者会上对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演讲,评论文章更是由《申报》主笔黄协埙撰写:“在一个共同的,和平的愿望下,宁波人的想法虽说有点让人吃惊,但用市场来换取技术的想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可见,商人执政,也并非毫无建树。”

    《西林字报》更是重点阐述,民主的种子,终于在百年之后,在远东开花结果。

    《大公报》的报导,更加侧重于宁波准备实行的小学教育,义务制小学的出现,将改变一个政府对未来的决心。对于只有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看到的结果,可见其决定的重大。如果未来宁波不成功,天理不容。

    ……

    经济,政治,乃至教育的多重改革,也让更多的民国知识阶层发现,宁波的新引力一下子变得让人无法抗拒起来。

    当然也有报纸报导,宁波的政府军队实力太差,弹压地方动乱都难堪重任,希望燕京能够对宁波地方军队的扩建,放宽政策。

    当然这些都是空话,在地方割据明显的时代,任何地区想要扩编军队,只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钱,二是要人……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