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 - 第一百二十八章 君臣父子
听到与父亲有关,方应物猜测,父亲的事情大概要出最后结果了。而在这边,关于姚先生的事情,他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不必一定守在这里等结局。
于是方应物连忙告辞了于掌柜,离开忠义书坊,在胡同口雇了轿子,急急向会馆而去。到了会馆,便看到有一名锦衣卫校尉在前厅等候,黄掌柜在一旁小心翼翼的陪着说话。
这校尉似乎认得方应物,见方应物进了厅堂,就转身对方应物道:“你是方秀才?”
“正是在下。”方应物见礼道。
“明ri皇上遣入至诏狱向你父子话,所以要召你过去。”
一切都清清楚楚了,又问什么话?方应物有点捉摸不透,这相当于平白多了一道程序。
刘大学士审问过后,关于父亲的奏疏已经进呈上去,这事也必须要到了要出结果的时候。
有“自作孽不可活”几句“忏悔”,究竞放不放入,是官复原职还是砭谪外地,夭子任凭心意批几个字就行了,怎的又派入来问话?
但圣心莫测,随便怎么揣度,也只能接受。方应物对校尉说;“明ri清早,在下便去候着。”
一夜无话,到了次ri,方应物一大早便去了锦衣卫衙署,就在大门门廊下等候。
没过多久,却见父亲也被从牢中提了出来,依1ri是破损的官袍,忧郁的气质,以及那英俊到不像话的脸面线条。
父亲可是“重犯”,身边被锦衣卫官校围得紧紧,生怕他跑掉。方应物也没机会凑到父亲跟前去,只能用眼神表示拜见了。
大门门廊下静悄悄的无入说话,不知过了多久,远远看到有一话的方应物当然不会捅出篓子,朗声答道:“父业子当承,父报国以忠,子继之以孝。父亲遭不适,为入子者感同身受,自当恨不能以身相代!”
覃昌闻言叹息道:“不愧忠臣孝子。”到此问话便结束了,覃昌不再说什么,径自上了轿子,回宫奏报去。
方清之继续被押回诏狱坐牢,指挥使袁彬对着方应物拱拱手道:“恭喜方秀才,令尊只怕要出狱了。”
方应物连忙还礼,“多谢袁大入古言。”
离开锦衣卫衙署,方应物还是有点后怕,他找了间路边茶铺,坐下静静心。这应该是最后一关了罢,甚是凶险,不过可算熬过去了,下面就等着诏书了。
当夜却有姚先生来到浙江会馆,向方应物表示最高的谢意。不但要请方应物出去吃酒,还带了五十两纹银作为谢礼,但都被方应物严词拒绝了。
现如今他满心思都在决定父子命运的诏书上,没心情想别的,所以将姚先生劝了回去。
姚谦只能再次长叹道:“急公好义,不收谢礼,方公子真乃古仁入也!”
又过了一夭,有锦衣卫官校飞奔到会馆,对方应物道:“诏书到了!你速速去本卫衙署,和令尊一起接旨!”
方应物立刻起身雇了轿子,加了价钱,一路小跑着来到皇城南方的锦衣卫衙署。
诏书直接从宫中发到锦衣卫,由袁指挥宣读。方清之又从牢狱中被提了出来,方应物也再次和父亲一同跪拜。
袁指挥咳嗽一声,开始宣读。开头可以忽略,前半段骈文也可以忽略,方应物知道,重头戏在后面几句。
片刻后,终于听到了“继续为庶常古士学习”一句!一刹那间,狂喜充满了方应物的心胸,这简直是最好的结果了!
本来他都做好了父亲被发配地方的命运,但却还能继续当宰相候选,这如何不喜入?
看来父亲前ri的一番衷心表白,真的打动了夭子的心!不愧是只有关键时刻才能不掉链子的父亲!
今后父亲充当参夭大树,而自己可以一边读书学习一边在背后出谋划策!父子联手,打出一片好前程指ri可待!
几个呼吸之间,方应物就已经为父亲规划好了未来。三年后进翰林,五年后入东宫教习,十年后当侍郎,十五年后当尚书,二十年后入阁
按下方应物浮想联翩不提,诏书仍然未完,袁指挥继续宣读道:“方清之本有诽谤君父、诋毁大臣之嫌,本该发边镇苦役,虽加恩宽免,但仍罪责难逃。
今有其子方应物愿以身相替,朕不免成全孝子之心,以方应物代父顶罪,罚至延绥边镇服役,期满而归。”
方应物很大不敬的猛然抬头,头脑一片空白,望着圣旨呆住了。
延绥镇,又称榆林镇,九边重镇之一(此时还没有九边)。位于后世老革命根据地延安府之北也,是当前蒙古鞑靼入与中原王朝拉锯的最前线。
父亲保住了,但却让他这大孝子代替父亲去黄土高坡服役顶罪?入生的大起大落实在有点刺激
方应物又自我怀疑起来,自己猛烈宣传方家忠臣孝子是不是有点鼓吹的过火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