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鼎1617 - 第三百零三章 讨伐
ps:
感谢大家的月票!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粤北地区,山高林密,可耕地和水源都较之珠三角地区少了许多,历史上又是江西、福建等处客家人南下的必经之路。多年来,这里便是所谓土客矛盾尖锐的所在,人们为了争夺土地、争夺山林、争夺水源,往往展开连绵数十年甚至数代人的仇杀。为了能够在纷乱扰攘的世上生存下去,应付土匪、野兽、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宗族械斗,人们便纷纷结寨自保。
一路行军,沿途遇到的任何村子、庄子,四周都用糯米浆伴着三合土筑夯成土围墙,围着庄子还挖有深壕,出入用吊桥,四角还建有箭楼,村寨中的青壮按照班次轮值守卫。
有的庄子围墙还用砖石砌成,外面用重金购来的烧灰抹成,一些大姓、大宗族,更是数十座村寨连绵成片,深墙大寨,仿佛军堡,彼此之间用号角、旗帜互相沟通,俨然便是一座座小型的独立王国。
自从广东乱起,各处村寨便都筑起了围子。
沿着官道,绵延数百里,星罗棋布的大小围子、寨子,在南中军的军报中被称为围寨区。对外打着联庄自保的旗号,看起来是民,其实也不时兼当匪贼的做派,在区域内,派捐派税,对于过往的商旅百姓,或是收取税费,或是拦路打劫,便是广东的官军,也时有路过围寨区时被缴械的传闻。不论这些大村或是大寨,无不是围深濠,布密箐,高筑羊马墙。有些寨墙之深厚,一点都不会差于当地县城州城,一些富庶些的寨子,城头上还设有炮台,摆设着大佛郎机和六磅炮之类的火炮。
崇祯十年十一月,岭南已经是初冬的季节,偶尔有在路上行走的人。也是都身披棉衣。
沿着官道向前行去,两旁的山坡上平地间,偶尔还可以看到有农人在田地里收拾着稻草捆,晚稻收割之后,一个个稻草捆被丢在放干了水的田地里。远远望去,仿佛是一行行士兵一样。
在广东、福建,这些田地,大多数是族田,也就是所谓的“死地主”—祠堂所有。据陈翰笙等人民国23年的调查,珠江三角洲番禺等县的族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为:番禺50。顺德60。中山50。新会60,南海40,东莞20,鹤山40。宝安30,惠阳50,博罗40,高要40,开平40,恩平40,台山50,四会30%。[38]。沙田区的族田高达80%[39]。郑振满也说,广东族田的数量特别多。其占总田产的比例相当大,有的地区平均为30—40%左右,多的占到50—89%[40]。秦晖则写道:“20世纪初,宗族公田占广州府属各县全部地产的比重达50-80,非族田类的公田(学田、庙田、会田)又占1-5。
在田地里收拾着一年最后收成的农人。被一阵喧嚣的声响惊动,抬头望去,官道上,一队望不见头尾的行军队伍,沿着从丰顺通往五华的官道行来。车轮带起的烟尘冲天蔽日,大地在整齐的步伐中抖动,大队人马行军带来的冲天气势,仿佛前面便是大山江河都无法阻拦他们行军。队伍中不时响起队官和哨官们用于调整队列的哨声,以及偶尔拉动辎重车辆的骡马嘶鸣之声。
队列中,一甲一甲的士兵们,身披胸甲,头上我们去征讨桃园大社,便向将军自告奋勇请战与我军同往。”斥候队官王海同吴六奇的弟弟吴标一道为双方引见。
吴六奇引兵马三千余人,在茶背镇集结,经留隍镇、潘田镇一路行军,终于赶在区大鹏旅抵达之前进驻附城镇等候。
同吴六奇寒暄、客套了几句,区大鹏催马进了附城镇,看到在镇内街道和镇外空地上的那些兵马,虽然很明显是经过一番挑选的精锐士卒,但是,也不由得区大鹏在心里撇撇嘴。
从头到脚。吴六奇的这三千多人可以用杂乱这个词来形容。头上有戴着兜鍪的,戴着八瓣帽儿铁尖盔的、戴着红缨毡笠的,戴着竹编斗笠的,身上有身披齐腰甲或者是罩甲的,这些属于对襟棉甲,只到肩膀,露出两臂的红衲袄,有如胸甲。也有只是一件青色号坎的,手中的兵器倒还算是整齐,至少没有出现菜刀木棍之类的。
只有四五百人。大概是属于吴六奇的亲兵之类。同南中军的兵士装束基本一致。只是胸甲内没有那么整齐厚实的棉衣。手中的武器也是以冷兵器刀枪为主,不像南中军大多数人是使用火器,刀枪只是一个从属地位。
而眼前吴六奇的这支队伍则恰巧相反,部队里大多数人使用刀枪等冷兵器。便是统帅吴六奇本人,也是一根铁棒横在马上。
看着南中军队伍里那一门门大大小小的火炮,不由得为吴六奇统帅精锐亲兵的王金一个劲的吞咽口水。“怪不得人家能够一举便控制了省城,咱们顶多是进府城。”
因为与吴六奇所部的会合,原本定于到北斗镇宿营的计划便不得不停止,两军要重新编组一下,重新确定行军序列。
当晚,两支部队便在附城镇上宿营。
军官们在镇上的关帝庙中会议,商讨军情。而士兵们则是在镇外的空旷所在和镇内的祠堂、庙宇等处安排宿营地。
吴六奇新编旅的士兵和基层军官们。艳羡的看着警备六旅的那些辎重车辆,还有那些大炮。
“一、二、三、四、五、六、七。。。。。”有人兴趣盎然的数着炮队中的八磅炮和十二磅炮的数量,“乖乖!这炮口如拳头般大小的火炮,便有十二门,如同海碗般大小的更是八门之多!”
一个头目满脸羡慕的数着炮队的大小火炮。
不光是这些八磅炮和十二磅炮。更有一群新编旅的士兵围在一门大佛郎机前,欣喜而又好奇端详着光可鉴人的这大炮。
“乖乖!怕不是有几十门大炮?!”
“这位兄弟,放心!照着咱们将军的做法,都是一碗水端平的。只有你们好好的给他打仗,银元、火炮、刀枪器械都是一样的!”
黄雷挺的得意本家子弟,警备六旅炮队的营官黄大木,拍着那个吴六奇部下头目的肩膀不无得意给他讲着。
“那是什么炮?”
头目朝着不远处一辆辎重车上怪异的火炮指着,巨大的炮口、短粗的炮身,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只将要跳起来扑捉虫子的田鸡。
“那个?那是臼炮,大的是打四十八磅重的炮弹的,小的是打二十四磅炮弹的!”
听黄大木讲了一番炮弹弹种的知识,那头目有些将信将疑,这么短粗的炮身,如何能够将那些比十二磅炮弹重上二倍、四倍的炮弹发射出去?如此短的炮身,就是将炮弹发射出去,又能够打多远?
在这头目将信将疑之中,随着太阳的西沉,伴着一抹晚霞,附城镇镇内外又是号声此起彼伏。开晚饭了。
原本吴六奇命弟弟吴标和王金等人在镇内征集了(说的好听是征集,实际就是抢。)一批猪羊鸡鸭等物,买了不少酒,准备了大批的烧柴,预备了上百口大锅,打算晚上同警备六旅的新同袍们好生吃一顿,为自己的投效打下一个好印象。
不料想,警备六旅一进附城镇,先是由炮队调出八门大佛郎机在镇子的四角设立了炮垒,又在镇子的三个出入口上安放了大炮。在镇外安排了斥候和巡哨部队,将这座临时宿营地警戒做好之后,便是将几十辆炊事车一字排开在镇子中心的戏台前,开始为两个旅的兄弟们准备晚饭。
伙夫们从炊事车上将一篓一篓的菜油搬出,将煤饼塞到炉膛内引燃,很快,火舌便欢快的舔舐着锅底,镇子里立刻开始弥漫着菜籽油特有的香气。
这种四轮炊事车有两个炉眼,配备有水缸、油桶、米面缸、存放蔬菜和肉食的大柜。这些容器上面放上案板便是操作台,可以在准备菜肴的同时进行主食加工。按照设计要求可以在半个时辰内完成三百人左右的饮食,而且,要求是热菜热饭有汤。多年的使用下来,官兵们也摸索出一些经验,这些炊事车越是车辆集中使用,效率越高。
“吴将军,您的职务主公那边还没有正式颁布,不过我们早就听说贵部要编成两个旅,所以称您为旅长的话,有些委屈、冒失,咱们两家既然是一家人,那就不必客气,贵部的兄弟们装备一时不全,便委屈一下,同我们一道,大家将就一下,等打完了仗,主公自然会把各类装备器具给贵部配备齐全。”
区大鹏在关老爷的神像前笑嘻嘻的指着亲兵们为吴六奇、吴标、王金等人准备的晚饭。
“大家将就一下,尝尝咱们南中军的伙食如何?”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