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 - 第八十章 诱、惑 上
有人对书中一些礼仪产生怀疑,我再说一声,这是宋初,礼仪不是那么严格,不要将明朝的规矩往宋初代,因此我写北宋士大夫非人生活是礼仪很严谨,但那是仁宗时代。最有名的就是张琼之死,真相是赵匡胤先揍,然后让石汉卿后揍,活活打死的。吓得后继者杨信装哑巴装到死。又用玉斧将另一名大臣半嘴大牙敲掉,重臣就是有错,做皇帝的能亲自动手吗请问礼仪在哪儿有礼仪,但不规范,也不森严。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包括制订者陶谷的品行,若再喷,只有删贴了。
==================
张琳看着没头没脑的诗,开始犯糊涂,字面上意思好理解,不论多大的火上腾总有限的,也就是困难终是有限的,既然如此,勇敢去战胜困难吧?ahref=iei8target=_bnkiei8上旅嬉蛔,又说同样也有人面对困难可以选择理智的退却?br/
前后矛盾!
“九郎。”
“勿得多言。”宋九认真地说。
按理说张琼不会有事,赵匡胤不是歹毒的人,换赵匡义还差不多,弄不好就将张琼干掉。但也不大好说,赵匡义对大臣还是爱护的,无论寇准或者张贤齐,一大批能人在他手中提拨起来。不过张琼局面真不大好,除了赵匡胤,后面还有一个看不透识不穿的赵普,另外许多站在赵匡义一边的人同样对张琼反感。这些人力量都很大,一波接着一,那什么都能发生。
能帮的就如此了,再让他帮,张琼也未必领他的情,他更不想深陷。
宋九又对三十几个衙内说:“我走了,回来就到了明年春暖花开之时,那时朝廷的桥要动工,正店以及其他的也要动工。河洲上民工就由胡大来解决,但有的需要诸位帮忙,你们要找一些勾当人、掌事、主管、博士、铛头、厨子、行菜、过买、外出鬙儿、酒家人师公、大伯、后作、上门下番当直、安童、老引领。”
也就是酒店各个杂役,包括中介人,管事的,打杂的,跑堂的,小役以及负责看管的人。
这些都比较好找,不过未来是正店,对各个杂役素质要求比较高。玉苹担心正店开不起来,各方面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这个杂役,大姐去正店都不行,举止与态度各方面都差了。
不过宋九心中早就有了打算。
宋朝商人始贵,仍火拼不了真正的贵,富与贵相撞时往往是贵十碰九赢,不能一概论之,这些衙内老子在的时候,那是很贵,老子不在,往往借了富的利贷,富就能将他家房屋都强行收剿,宋九没有带度娘来,否则都在他这群所认识的衙内里找到类似的事,例如吕端的儿子吕濛,就是借了商人高利贷无法偿还,将老子治的豪宅抵押给高利贷商人,还是宋真宗替他赎回来,你别胡来了,就靠吃房租混曰子吧。
但这些人的老子基本都在,还能借用他们的力量。
让他们将各行各业素质好的役杂敲来。
“喏,”这个喜欢,一个个笑逐颜开道。
吩咐差不多,宋九瞅了瞅门外的两个侍卫,准备要走了,玉苹走过来,轻声说道:“九郎,要小心。”
“无妨,快则三个月,慢则四五个月,我就会回来。再说我一个小小的承事郎去巡察谁啊。”
听了这一句,诸衙内们一起弯腰大笑。
只是潘惟德兄弟俩看到玉苹款款情深,不由挠了挠头。实际宋九这一行,第一个担心潘美,第二个就是担心回来后的事……
……
赵匡胤死活要一个大义才伐蜀,是让一个人弄怕了,刘仁赡!一个小小的寿春城,若不是张琼,赵匡胤命就丢在哪里,连柴荣等英雄豪杰都为之折腰,若非刘仁赡最后病重躺在床上昏迷不醒,人事不知,不能再指挥,后周能不能拿下江北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得到大义,赵匡胤又变得十分“猖狂”。就六万兵马,实际六万还不足,居然兵分两路,一是王全斌三万五千兵马,自陕西出兵,一路是曹彬两万多点兵马从归州夔州水路出兵。
正好周保权拼命硬挡宋军,让宋朝得到许多战船与石炮(投石机),宋军有水战的经验,甚至河北现在有许多河流湖泊,柴荣一度调许多船只北上,拿下三关。
但三峡那一块逆流而上,而不是顺流而下,皆没有底子。于是赵匡胤找来地图,看了看地图,对曹彬说道:“李汉琼派人送来文书,侦得蜀人在巴东以西江面上设三重铁索,且两岸都有军队驻守。朕以为南路军不能仅凭战舰强冲,应先用兵卒沿长江攻其两翼,将蜀军击退之后,方可用船溯江而上。”
这就是赵匡胤牛的地方。
三军要开拨了,先看一看情报,再看一看地图,在地图上一画,还未打,这场战役几乎就等于大捷了。然后害了赵匡义,害了宋真宗,一个个想学,能学好吗宋仁宗还好一点,不敢画地图,可宰相们将皇帝职权接过来,代替皇帝画地图,画得前线将领泪流满面。只有王安石未画,让王韶自己行动,由是有了河湟大捷。甚至他这还害了明朝,明朝许多士大夫也在家里面画……
曹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特别听话,柴荣让他收钱俶的贿赂,他就收,赵匡胤让他怎么打他就怎么打。到了赵匡义让他怎么打,他也怎么打……而且打输了,还勇敢地替赵匡义背黑包袱。因此成了大宋第一良将。
这一路相对要慢一点,北方的那一路很快。
早先孟昶头脑还有点清醒,打算与赵匡胤通好,:“愿王相公出师大捷,切不可为老夫言中!”
“宰相等着看好戏吧。”王昭远话不投机半句多,转身就走。
李昊叹了一口气,此次出动了无数巴蜀好男儿,就不知道能有多少人平安回来。
宋九在京城感觉不到战争的气息,就是调走许多禁兵,放在若大的京城里,不会有任何影响,除非生活在军营附近的居民。
但到了鄂州,明显感到战争来临时那一种恐慌。
码头上停泊着许多船只,一些兵卒吆喝着,不是禁兵,而是厢兵,他们让民夫将粮草一担担地挑到船只上,若有动作慢的,皮鞭子马上就落下来。宋九从百姓眼中也未看到什么喜悦之色,一个个木然。
来之前,他恶补了以前的一些历史。没有相关的史书,没有可靠的资料,于是问一些衙内前些年战争的一些听闻。就听到一件事,柴荣南征,南唐虽富,但与后来北宋一样,什么用费都很高,迫于财政压力,开始乱征税,又以茶盐强民征粟帛,又于淮南兴营田减少军用成本,百姓不乐意了。于是后周大军至,淮南百姓争奉牛酒迎劳。但是柴荣用人不当,郭令图等将士不抚恤百姓,反而专事俘掠,视民如土芥。老百姓一起失望,然后相聚山泽,筑堡寨自固,用锄头斧头做兵器,还缺少另一样东西,盔甲,于是找来各种厚纸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周军征讨,世界上最可怕是什么,那就是陷入人民汪洋战争中,结果屡讨屡败。先前所得南唐诸州,舒州、蕲州、和州等一起丢失。若不是那个颇有争议的宋齐丘出了馊主意,让南唐诸将各自保守,加上李璟不听韩熙载意见,偏要让陈觉监军,导致大将朱元叛变,说不定那次与刘仁赡里外配合,南唐乘势在寿春就能来一个惊天大捷。
鄂州是轻灾区,也受到一点波连。
看到百姓表情,再想到这段往年,也不算太往,几年前的事,这件事赵匡胤应当很清楚。
宋九忽然脸色一变,他就想到赵匡胤下的两道旨,一道是让李处耘下给周保权的,一道是下给王全斌的!若真是如他所猜,赵匡胤为什么要下这两道古怪的诏书
正准备到码头渡江,忽然一个青衣童子走过来,悄声问道:“汝可是宋九郎”
“是啊,你是……”宋九奇怪不解。出外办公事,他穿着官服,一件小绿袍子往皮裘上一套,还有两个侍卫,官不是高官,大军西上,兵马调动不休,这一行根本就无人注意。谁认识他啊
“我家主人让我将这个东西给你看,”青衣童子从兜里拿出一个玻璃碗,玻璃碗不完整,齐整整地挖了一个方形走了。能办到,但似乎眼下这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才能办到。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