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 - 第三百三十三章 入相 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未动身之前,先看了铸钱监。

    宋九奏折到了京城,古通判与张霁二人削籍为民,这让潘怜儿更不满意。当年宋九仅是出征了交趾,便让赵匡胤削籍为民。两者能相同吗

    至少有一个流放处执吧。

    宋九好言安慰了许久。

    对宋九在江州的做法,朝廷未置与否,但同意了两条。

    那就是将江南国学改成白鹿洞书院,从江州财政中拨出一笔款子,扶持白鹿洞书院,并且从河洲书院里调出一些师生,前往江州。但白鹿洞书院以儒学为主,其他学问为辅。

    第二条就是铸钱监。

    并且三司调来详细的数据,又从其他数州调来一些匠户。

    年底铸钱监就能正式营业。

    宋九看着三司数据,开始起铜产量并不高的,但随着火药的使用,每月江南铜产量在逐步增加,若是按照这个走向,明年整个南方课铜量能达到三百多万斤。

    这是课铜数量,再包括私铜,实际产量能达到五百万斤。

    并且它是指原始冶铜后的结果,若是推广反射炉冶铜,这个产量会增涨两到三倍,包括一些贫铜矿也能利用上。

    但这些铜不可能全部用来铸钱,大约能利用三分之二,那么一年能铸钱三百到四百万缗。

    这个铸钱数量仍满足不了国家的货币需要,可多少能解决一半钱荒的问题,至少两三年过后,朝廷不需要下诏钱不得过江。

    它尤着国家的民生,朝廷对此十分重视。

    宋九看了看,带着家人前往湖口。

    江州十分麻烦,然而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时光渐渐接近十月,纷争渐渐平息。

    宋九又派出官吏,于彭蠡湖修筑一个面积达到四百多顷的湖圩。它不是为了大兴圩田。江州如今成了地广人稀之所,圩田虽然肥沃,筑圩堤时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筑好后还要兴修沟渠,平整田亩,汛期时又要防洪抗讯,老百姓未必喜欢。

    所以从宋九去湖南提出筑围。再到江东,如今真正的围田与圩田并不多。

    它主要作用,还是起一个表率,以后人口增涨了,就能用它做一个示范。

    同时又于江州城外勒石为巨碑,上面标洲彭蠡湖以及周边地区可以筑圩的范围?ahref=iei8target=_bnkiei8梢灾圩,但必须留下深湖区域,以便蓄水,包纔鞲龊拥酪膊荒艽笏燎终迹否则一旦汛期来临,洪水不得泄,就会出现大面积涝灾k谓的圩,在汛期时圩区远低于河面,一旦圩堤冲垮了,那会死很多人的?br/

    除了巨图,还有相关的文字说明。

    除了这三件实事,宋九也没有其他举措了,要么就是成天地调解。

    一直调解到年底,才勉强将江州所有宅地处理。

    ……

    风依然很是凛冽。但江河冰川渐渐融化。

    前面就能看到河洲魄丽的身影。

    它已经成为京城最亮丽的风景线。

    潘怜儿高兴地从船舱走出来道:“官人,京城到了。”

    宋九闻声,放下,也从船舱里走出。回京的这段时间,宋九一直在埋头苦读,以后的日子一定要做一个文官,但有学问的人越来越多了。不读书是不行的,能让这群文人活活吃死。

    两人站在船头,潘怜儿悄声问道:“官人,你认为陛下真的病崩”

    “勿要问。”宋九严肃地说。

    去年年底。宋九在江州听到赵匡胤驾崩的消息。

    听到的传言更多,真真假假,宋九难以辨别。

    中间有诸多谜团,即便是宋九,身在局中,恐怕都不能得到真相。而且他也不能去查问真相,找死啊。

    但在短短两个月内,已经能看出赵匡义重视内治的程度。先是在年底发布诏书,以贾琰为三司副使,之前前川与夔峡分别设转运使,峡盐运到荆南,导致西川百姓缺盐,赵匡胤生前时追究了两地转运使的责任。

    这个追究是没有道理的,川盐是井盐,产量就那么大,调到荆南了,当地肯定缺少盐巴。于是赵匡义赦免两地转运使之失,任命西川转运使申文纬遥兼峡路,峡路转运使韩可玭兼西川路,让两地转运使互兼异地长官,那么对对方的情况就会了解。至此,巴蜀盐业运输再没有发生梗阻。

    接着赵匡义闻听有的节度使能养一千多匹马,用一千多个仆役,并且这一情况十分普遍,于是在朝会上问,这些节度使钱是从哪儿来的就象宋九算的账那样,养一匹马相当于养几个仆役,即便节度使薪酬很高,但了几句。

    大姐看着怜奴,眼中狐疑,潘怜儿是说怜奴知书达礼,宋家太单薄了,想让宋九纳下来?ahref=iei8target=_bnkiei8伤弱小的身材,让大姐怀疑她能不能生养19印?br/

    宋九听不到她们在说什么,但能猜到,低声道:“怜儿,她是有夫君的人。”

    “她叫怜奴,与我有缘,你不要为难她哪。”

    “由你吧,我去中书报到去。”

    宋九骑马去中书交接,中书几个大佬齐齐贺喜。

    刚在谈话时,小黄门让宋九进宫。

    由小黄门带到皇宫,见到赵匡义,宋九山呼万岁,然而心中多少有些不是滋味。赵匡义让他坐下来,说道:“宋卿,你在江州做得不错。”

    “不敢,臣临行前,江州还有许多矛盾。”宋九道。表面上看宋九在江州做得不出色,产生诸多纠纷。原江州百姓还是感恩宋九的,但江北来的百姓心中皆在怨恨宋九。实际两者,真正吃亏的是原江州百姓,现在估价,无论是宅或是地,都贬值了,并且贬得厉害,江北大户与商贾暂时多出了一些钱,然而相对于江州的前景,他们其实是沾了大便宜的。除非他们想学赵承宗,或者象张霁时那样,以小博大。

    宋九喊过去的诸衙内管事能理解,然而这些江北百姓不能理解。

    因此走的时候,送行的百姓并不多。

    但宋九在江州所做的,为以后江州打下了好底子,并且多少挽回了朝廷在江南的恶劣名声。

    赵匡义笑咪咪地看着他,很早的时候赵匡义就想用宋九为相了,说道:“宋九,朕以你为参知政事,可有什么国策对朕说一说。”

    “啊。”

    “就象诸葛亮见先主,王猛见符坚,姚崇见唐明皇那样。”

    朕赏识你,给朕来个隆中对吧。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