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 - 第三百七十章 势不两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这就是宋九与杨业在真州的逆向推理。

    然而让宋九很失望,曹彬不屑地说道:“我朝非是后梁后唐,又有李克文相助,谁人敢反”

    再句话就不大好说了,即便定难四州反叛,小小的定难四州,又能如何

    “骄兵改败啊。”

    宋九说了等于没说,于是不说。

    但这两个多月相处下来,宋九也看了出来,论军事才华,曹彬不要说与潘美相比,恐怕还不如前线表现出色的李继隆,以及杨业与崔彦进等人。

    宋九只好自己想办法。

    有一个办法,于府丰二州增设堡砦,向折家王家支持一批武器,可以在未来做重要的牵制,再于定难四州境内横山险恶所在抢修关堡,扼守要道,一旦李继迁谋反,将他死死挡在横山北面。

    可立即将这个想法推翻。

    朝廷对折家心态同样是又想拉拢又想防范的。他们也是西北王之一。自己提出让朝廷协助折王两家建设堡砦,赵匡义会同意吗

    横山建寨更不要想了,赵匡义怕激起民变,自始至终用了温柔的手法,现在朝廷于横山建寨,赵匡义会不会同意。

    况且还有赵普呢。

    那怕通过了,说不定李继迁一旦谋反,赵普能说是自己刺激了李继迁谋反。

    “赵普啊……”

    夏风炽热,宋九却在揉太阳穴。

    思来想去,最好只好用下策。

    随着宋九向西北边区下了两道命令。

    第一道命令先是让斥候仔细地打探定难四州以及附近所有地区的山川河流地形,以便在局势恶化之前,得到第一手资料。

    第二道命令是派出更多斥候紧盯定难四州各部动向,如果有变,请用急脚递迅速送到京城来,以便及时反应。

    两道命令送向西北后。宋九略松了一口气。

    这一世,再也不能让西北出现一个难缠的西夏了。

    那将是宋朝的灾难。

    不过它的问题不大,只要策略得当。李继迁仍不可惧,就算他有耶律休哥之能。但他现在手中的力量终是太弱。

    甚至羊毛商道打开,新渤海国的牵制,再加上现在宋九看到宋军真实的战斗力,如果不那么急躁,就是燕云收回来同样不是一个梦想。

    然而……契丹有新渤海牵制,宋九却有赵普牵制。

    赵普胜过了新渤海国。

    时间并不长。

    去年西北大水,延州、宁州、府州、鄜州先后被水冲坏了许多民田与房舍。包括由宋九发起的诸多农场,但相对而言,它们虽在陕西,多游离于关中之外。对国家经济没有造成大的伤害。然而河南却全年多旱少雨。

    这么大的国家,总的一些灾害现象发生,旱后必然出现蝗灾,包括开封府地界,一些百姓流徙他乡。宋朝不禁止百姓流动,但春天来了,得农耕生产,特别是许多桑棉地,因此下了一道诏书。限流民在一百天内返回家乡,否则将桑棉地全部收回,许他人永佃,甚至化成他人的永业田。

    仅是用于开封,其他地方荒芜也就罢了,但京畿之地不能让它成为千里荒芜之地,不过手段不是太光明,因此用了一个诱字。

    这是一个不起眼实际是一个不了起的进步。

    它某种意义代表着认可了百姓的选择权与自由流动权。

    然而这些百姓以及其他受灾地区的百姓,就要赈济,就要免税减税。

    但问题还不大。

    论救灾与赈灾,以及安置灾民上,宋朝算是做得比较好的。

    可这得有一个底限。

    到了今年四月,润州等地开始发大水,诏书免税一年,不仅要免税,同样要赈灾,但这是地方与三司的事务,不用额外下诏书了。

    五月,大名府与陕州等地多发蝗灾,太平州报雨雹伤庄稼。六月齐州报河决于临济县,七月大名府又报河决。灾害连连不断,而且要么发生在国家的重要税赋地区,要么发生在核心区域。因此它使得国家经济饱受创伤。

    这个与宋九无关,他不让赵普干涉西府事务,自己也严格不干涉东府事务。

    但就在这时候李昉呈上一道奏折。

    国家经济有些吃紧,因此实内而虚外。讲了许多大道理,然而话音却是针对西府一些举措去的。

    因宋九进谏,赵匡义于河北河东边塞要道上新置了大大小小三十余堡砦,然后又征召了三万名乡兵。实际若是按宋九建议,那么还要向北延伸,通过加强版权的浅攻战术将北方一些山陵之地全部占有,那么可能堡砦数量还要增加四五十个,征召的乡兵会达到五万人。当然用的钱帛同样会更多。

    这些堡砦陆续在建设,甚至不惜使用了火药,炸取山石,运去水泥,用水泥石头城堡代替原来的夯土寨砦城墙。

    再加上乡兵同样会发放一些薪酬抚恤,因此用掉许多钱帛。

    李昉这道奏折就是希望朝廷将这些举措停下来,减少国家支出,宽赋于民。

    如果不将朝廷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理一理,不管他说得对与错,用心还是好的。

    但若真同意了他的做法,这是宋九去西府最重要的举措,将它推翻,宋九还会有威信吗

    宋九看了李昉一眼,心中叹了一口气。

    此人能力如何,宋九仍不大清楚,应当还行,至少性格温和,因此宋九对他态度也不错,然而……

    不过宋九未作声,默默地看着李昉表演。

    事实这次反击并没伤害到宋九。

    道理很简单,是用掉许多钱,然而这些新建的堡砦,与原来的诸多堡砦将会紧密的连成一道富有弹性的防御阵型,那么两国开战,首先宋朝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实际没有赵匡义想的那么好。

    若是一味防守。在河北河东建设两百个堡砦也不管用,而且建得越多,驻兵数量也不得不增加。

    只能说好一点。若是契丹大军深入,他们会对后方忌惮。

    其次是兵。高梁河惨败原因诸多,然而大家知道若收复燕云,没那么简单了,反正到时候会调去大量民夫,弓箭手与壮丁,不如从现在就训练。

    是可能会用掉几百万缗钱,但豢养乡兵成本远比禁兵低。禁兵到前线轮戍,朝廷还要发一笔赏钱,补偿兵士离家之苦。实际这里就是节约了一笔可观的费用,而且边境力量得到加强。

    因此未必多用了多少钱帛。只是它是隐形的,不易看出来。

    再者,三司官员。

    赵普将王仁赡拿下去,当时也没有想到宋九会回来,还以为他在登州呢。

    王仁赡罢职。属下宋琪、雷德骧、奚屿、王遹或贬官或离开三司,赵匡义以候陟与王明同判三司,刘保勋判勾院,擢恕为度支员外郎,联振为盐铁推官。元圯并权本曹判官事。也就是三司主要官员几乎换掉了三分之一以上。

    王明与曹彬一样,对赵普不恶。候陟与赵普却不是很感冒。

    但赵普也不好反对,难道三司几个大佬全部用他的人不要说赵匡义了,在赵匡胤手中赵普也不敢这么做。

    刘保勋等人宋九不大熟悉,可两个大佬太熟了,候陟会帮助赵普说话

    王明虽与赵普不恶,然而与宋九交情非浅,。

    这是不是累赘

    他同样想扳倒赵普,似乎更不容易。与赵普一样,处理政务之余,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不久他同样看到了一个机会……

    两人都想干倒对方,最后谁想干倒谁,就看两人的手段与对时机的把握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