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 - 第二百三十五章 蚕桑业与新城
听到李愔忽然问出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旁边的李恪则有些茫然的看向李愔,他虽然对谢县令介绍的事不感兴趣,但却也从头听到尾,可是他却想不明白,李愔是从哪里得出苏州及几个县城税收下滑的判断
不过谢县令听到李愔的问话后,却是被震的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这才醒悟过来,站起身对李愔躬身一礼道:“齐王殿下真乃神人也,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本地及附近的税收就出了一些问题,前段时间,苏州的郑别驾还召我们去议事,主要就是这个税收减少的问题。”
听到这里,不但李恽和李贞都醒来了,李恪更是露出一脸的关切,再怎么说,这里也是他的封地,税收减少他也要担上一定的责任,因此自然十分关切,而且李恪也十分奇怪,李愔为什么对苏州比自己知道的还清楚
听到谢县令的夸奖,李愔脸上却没有露出丝毫的得意,而是接着说道:“谢县令,税收减少这件事的缘由想必你比我们都清楚,所以还请你仔细讲一遍吧!”
谢县令虽然还是搞不清眼前的齐王要做什么,不过从对方的表现上,他却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组织了一下语言后,将当地税收减少的原因讲了一遍。
其实这件事说起来,还和李愔有着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苏州这边税收的减少,就是李愔一手造成的。这件事说起来话长,还要从苏州本地的经济状况说起。
自春秋时期的吴国建立苏州古城开始,这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不但盛产稻米和茶叶,另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物产,那就是精美的丝绸,苏州号称丝绸之府,境内百姓几乎家家都种桑养蚕,然后将收获的蚕茧漂白抽丝,再经由南方女子细嫩的双手,制作成一匹匹精美无比的丝绸,然后通过商人贩卖到四方,甚至连极西之地的东罗马帝国,上层贵族之间也以穿丝绸为荣。
毫不夸张的说,丝绸的几乎占据着苏州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本来丝绸这种货物,无论哪里都是紧俏的东西,苏州也从来没有为丝绸的销路操过心。但是这种情况却在去年发生了改变,随着李愔在纺织行业上的巨大投入,再加上棉花的来源日益充足,越来越多的棉布流向市场,开始挤压其它布料的生存空间。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棉布纺织技术比较原始,纺出来的棉布十分粗糙,也只比麻布有优势,所以抢占的也只是麻布的市场,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进入纺织产业,再加上李愔在背后的推动,纺织技术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短短的时间内,棉布的质量已经上升了数个台阶,现在的棉布质地也越来越细密光滑,已经开始和丝绸抢夺高端的布料市场。
其实相比较而言,丝绸的质地与光滑度都不是棉布能比的,所以富贵人家的主要衣料还是以丝绸为首,甚至连一些中等人家,也都是以穿丝绸为荣,所以无论棉布再怎么精美,都无法撼动丝绸这种道。
李愔的话一出口,不但李恪和李恽、李贞失望,连谢县令都叹了口气。只见李恪开口说道:“六郎,你这不是废话吗,我们也知道增强海运,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若是等你的海运发展起来,那估计大唐的蚕农早就被饿死了。”
李愔听后却是大笑几声,过了一会这才说道:“三哥你们有所不知,其实我大唐的海运业已经十分兴盛了,甚至也足以担负起开拓海运的能力,只可惜咱们大唐的海商胆子太小,再加上海运的风险又太大,所以在没有人组织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跑太远的路,而我这次来南方,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六郎,你的意思是”李恪好像隐隐约约明白了什么
“我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在这两年内,我会以流求等地为基地,整合大唐的海上运输力量,然后组成大船队向外航行,以此来降低海运的风险,如此一来,我大唐的海运能力将成倍增长,到时丝绸的销路自然迎刃而解!”李愔忽然站了起来,向前走了两步,背对众人满是豪气的说道。
李恪虽然听明白了李愔的话,但却还是有一点想不通,那就是李愔为什么带他们来华亭毕竟整合海运力量,好像和这里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啊
李恪心中的疑问很快就有了回答,只见迎风而立的李愔忽然一转身,郑重的开口说道:“至于华亭这里,我要在这里建一座新城,它将成为大陆与海外的一个纽带港口,负责将组织长江流域,以及淮南道和河南道的商品集散地!”
(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