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 第一七二章 迟来的任命
初平三年七月,从长安出发前往冀州和幽州宣布旨意的朝廷使者,终于抵达邺城。
此时,距离刘和从长安出逃,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年。
这个使者名叫段训,与历史上那个篡改朝廷旨意,协助公孙瓒处死刘虞的家伙同名,是董卓派来的。
年初的时候,刘虞向朝廷上书,请求加封太师董卓为大将军,加封冀州牧韩馥为安北将军,表韩馥麾下将领张郃为建忠将军;表奋武将军公孙瓒为青州牧,加封平东将军;表渤海太守袁绍为并州牧,加封安西将军;加封侍中刘和为护乌桓校尉,加封广阳阎柔为护乌桓司马。
这封长长的奏章由丁况亲自携带,秘密潜往长安之后,托人呈于司徒王允的手中。
王允对刘虞父子素无恶感,否则当初也不会暗中委派大剑师王越护送刘和出武关,回幽州。他对刘虞在幽州的艰难处境非常理解,也很赞赏刘虞这种顾全大局,镇守边塞的做法,所以费了不少心思,劝说董卓同意刘虞这封上书。
此时的皇帝刘协,还是个娃娃,根本没有任何权力,不过是董卓手中玩弄朝臣的一件有利工具,刘虞写给朝廷的上书,说白了就是写给董卓看的。
董卓看了刘虞的上书之后,比较满意,觉得刘虞如此上道,远在幽州还想着让朝廷加封他为大将军,于是便要同意这个方案,除了将袁绍担任并州牧和安西将军的任命去掉之外,其他的任命便按照刘虞的意思来办,同时加封刘虞为骠骑大将军,总理河北一切事务。
董卓的女婿李儒却在这个时候提出质疑,建议董卓将其中几个关键人物的任命做出调整。
李儒的质疑是不能让刘虞在北方的权力过大,既然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那就应该收回幽州牧的任命,只让刘虞头上不定现在已经被人砍了脑袋,所以只要想办法将段训支开,始终不要让董卓那道乱命传到蓟城,用不了多久,长安方向就会有新的任命传来。
虽然儿子从未骗过自己,但是刘虞还是难以相信董卓马上要死的事情,他问刘和为什么这么笃定,刘和就胡扯说自己最近研究周易有了心得,偶尔可以推测出未来将要发生的重大事情。
刘虞不想跟儿子胡扯,直接问他通过什么办法可以将段训给支开,结果刘和出了一个非常阴损的主意,差点没把刘虞给逗笑了。
刘和的主意是立即派人前往段训前来蓟城的必经之路上拦截,当然不是将段训给宰了,而是花钱贿赂段训,护送他前往遥远的辽东襄平一趟,先向公孙度宣读朝廷的册封旨意,然后再返回蓟城来最后宣布刘虞的任命。
刘和的理由是段训一路上都是宣布各州州牧的册封任命,没有理由漏掉公孙度而直接就奔刘虞这里来,段训理应挨个儿告诉各州新任的州牧们朝廷委任刘虞掌管北方四州的意思,最后再名正言顺地向刘虞宣布任命。
刘和的这个缓兵之计和冠冕理由都能说得过去,反正这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董卓距离翘辫子已经近在咫尺,等段训前往辽东晃悠一趟回来,怎么还不得三个月以上?
如今已是七月份,董卓就算再命长,他也不能活过初平三年吧?
刘和清楚记得历史上董卓是在初平三年的四月间被王允、吕布等人联手所杀,如今拖到七月份已经让刘和觉得意外了,就算他的出现改变了历史车轮向前移动的方向和轨迹,但目前的改变还是有限,对于整个西北地区的形势没有太大的干预和影响,而长安城内应该发生的事情,可以有细枝末节的变化,但是大的事件应该不会改变。
刘虞于是按照儿子的建议,派出别驾赵该前往雍奴将段训拦下,先是送上一批价值不菲的金银财宝,然后转达了刘虞想要最后接受任命的意思。
段训本来不想去辽东那么远的地方,如今得了许多好处,而且赵该还暗示等他从襄平返回时还有重谢,所以乐颠颠地从雍奴折向东北,却是没有向着西北方向的蓟城而来。
刘虞这一招缓兵之计用的妙,却是急坏了等着看他笑话的袁绍和公孙瓒。
不过大家也不用过于着急了,因为很快就会有一条更加劲爆的消息从长安方向传回……
ps:亲们,南道大声地求推荐和三江票啊!手上有的记得去投几张啊!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