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 第三十七章 龙尾关,献策
火枪射速慢,趁着一枪发后的空当,正是冲击的好时候。。吴国贵的前锋清军战阵经验十分丰富,对火枪的弱点更是掌握。
明军中的火枪只停顿了几秒,又是一轮齐射,然后间隔了几秒,又发出一轮。
尽管付出了血的代价,尽管惊讶于明军火枪兵的射速,但清军踩着倒下的尸体和流出的污血,还是冲到了明军的阵前。
刀枪盾的撞击声,士兵的喊杀声,受伤垂死的惨叫声响成了一片。吴国贵被围护在队伍中间,尽管看得不是很真切,但他觉得击败对面的明军应该没有问题了。毕竟从人数上来说,清军是占着优势的。
几声尖厉的哨音再次响起,从明军阵中不断飞出嗞嗞冒烟的东西,砸向清军。几秒钟后,一团团火光便在清军脚下闪起,一声声爆炸响彻街道,清军的阵形一下子被炸得混乱不堪。
爆炸掀起的硝烟尘土遮挡了吴国贵的视线,他仿佛又见到了之前被火炮轰击时的惨景,一颗心骤然沉到了谷底。
上百颗手榴弹的近距离轰炸,使密集的清军伤亡惨重。因为装填的黑火药,手榴弹的弹壳特意造得很薄,使其能炸出足够多的弹片。由于数量不多,先期也只装备了部分明军,却被吴国贵所部开了头荤。
爆炸持续了足有三分钟,二十多米至五十多米内的清军不是被炸死炸伤,便是仓惶后退,形成了一段无人地带。与明军接阵的清军后继无力。心神震荡,很快便被优势明军斩杀殆尽。
硝烟散去,呈现在吴国贵和剩余清兵面前的是累累的尸体,血淋淋的残肢断臂,倒在地上惨叫哀嚎的伤员。
明军阵前尸体交错,有清兵的,也有明军的。前排的刀盾手也稀疏了很多。但明军的阵形还在,死死地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开火!”明军的火枪兵再次举枪,对着失魂丧胆的清军再次发出齐射。
白色烟雾再次升起,红色的枪焰在烟雾中闪烁,清兵不断惨叫着倒在地上。
吴国贵突然听到侧后方有密集的脚步声。心中暗叫不好,还没等他回头看个仔细。一丛标枪便呼啸着飞来,将十几名清兵刺翻在地,紧接着几支长矛的矛头便出现在街上,一队脖系红巾的土兵从街巷中杀了出来,截断了吴国贵所部的退路。
在对面的明军阵后。也出现了援军,尖厉的哨声不仅可以在本部传达命令,还有召唤联络的意思。杀入城中的义军闻声而动。沿着街道穿插,不断给处于激战的友军提供支援,更给尚在抵抗的清军以打击。
如果是踞城日久,或者做了巷战准备的。自然要让士兵熟悉街道,布设街垒,在制高点布置兵力。清军可以说是什么也没做,也没有时间做,更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所以,在城破之后,又损失了不少守城士兵。面对优势的义军,清军便陷入了被动。尽管清兵也做了顽强的抵抗,但也只是延长失败的时间而已,其他书友正在看:。。
没想到竟会葬身于此。吴国贵苦笑了一下,随即便是一脸的绝然。将军难免阵前亡,从十八岁辽西从军,几十年间冲锋陷阵,他却也有战死阵前的心理准备。
“杀!”吴国贵一声暴喝,将刀指向身后的土兵。
“杀!”他的亲兵们高声呼喝,跟随着主将向着敌人冲去。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下关,大理的南方门户,因苍山自北向南势如游龙掉尾,又称“龙尾城”。城堞西南延至江风寺的“天生关”,东北延至“锁水阁”,全长约四公里,筑有碉楼四座。这里地险景美,自古以来便是御敌屯兵的要隘,号称固若金汤之城池。
龙尾关作为城池,其实只有南北两道城墙。西面是山峰罗列,峰道:“殿下,王师已至龙尾关,民女来献破城之计。”
哦,朱永兴愣了一下,饶有兴致地望着段琬儿。三日前,因为再也没有封锁消息的必要,他便放走了段智英和高崇义,希望他们能搞出点名堂,为明军省点力,难道这就有回报了?
“说说。”朱永兴坐回座椅,笑着说道:“坐下说话。”
“谢殿下恩典。”段琬儿起身在一个小杌子上敛衣正坐,轻启朱唇,缓缓说道:“民女所言涉大理故国,只为举例,并无他意,还望殿下勿怪。”
“吾的心胸那么狭隘?”朱永兴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尽管言之,如有可取之处,亦算你族之功。”
段琬儿沉吟了一下,开口说道:“大理国西有苍山,可谓‘冰雪封锁千仞山’,东有洱海,乃‘此水可挡十万兵’;南北有上关下关,亦是‘一将挡关万敌摧’。然两次国破,皆是丽江木氏指引,先为元军做向导,引元军翻过点苍山,直捣大理腹地;后来,后来又率众归顺,助皇明大军破大理、陷昆明……”
听着段琬儿的讲述,朱永兴不禁顿生感慨。
丽江古城源远流长,在后世亦保存得相当完好。可谁能想到,这个城池却从来没有设过城墙和城门,竟然是不设防的古城!人们。包括全副武装外来入侵的军队,可以从四面八方通过街道、小路、巷子、田野甚至山上的羊肠小道进入这个城市。
但纵观历史,那些号称固若金汤的城池一个个的都成了历史遗迹,而一个不设防的城镇,反倒平平安安地留存到了后世。
难道丽江地理位置不重要,当然不是。丽江是历代滇西北的政治、军事重镇、茶马古道的要冲,纳西、汉、藏等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枢纽。因而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先后被吐蕃征服;又被南诏大理征服;又被元征服;又被明征服。倒是一块谁都要来插一脚的地方。
那丽江木府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归附。元初,忽必烈革囊渡金沙江南下攻打大理国,阿宗阿良“审时度势”,很快作出归附蒙古军的决定。并援引蒙古军攻占大理;到明朝朱元障时,明大将沐英、蓝玉讨伐大军将到丽江,丽江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依旧不做任何抵抗,率众归顺,并协助沐英破大理、陷昆明,其他书友正在看:。使云南很快就纳入了明王朝的统治之下。因此功劳,得朱元璋钦赐“木”姓。而清军入滇后,木氏果然又“审时度势”。成为了头一批投诚的土司。
木氏家族归顺以后,代代恭顺听命于朝,以剿杀征战称功,示效忠诚;世世进京朝贡不绝。所以不断得到朝廷封赐恩赏,历经元明清三朝,长盛不衰,还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而著称。
审时度势很重要啊,朱永兴很佩服丽江木氏,他知道归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恭顺;要听命征战剿杀;还要年年岁岁朝贡不绝。说白一点,那就是要送礼、要说好话、要陪笑脸。凡事都要让上面满意。这一切,可都得放下脸面尊严去做。不过,跟城池毁坏,妇孺安危相比,这一切在木氏眼里显然是次要的。
“……苍山冰雪覆盖,外人难以逾越,可有我族之人带路引领,便可绕过下关,直捣大理。”段琬儿说完了,眨巴着眼睛望着朱永兴。
嗯,有进步,敢直视吾面了。朱永兴看着段琬儿有些期待的眼神,不禁觉得有些好笑,说了半天,这招儿太古老了,虽然有效,但时间来不及呀!
“这个丽江木府,大理国强大时,他们就投靠大理,甜言蜜语,送钱又送礼;后来吐蕃强大了,他们马上转身去投靠吐蕃;元军一来,他们马上又投靠了元军,给他们送情报带路,一点没有骨头!”段琬儿知道自己献计献策的同时,也让朱永兴有了选择,那就是丽江的纳西族也能做同样的事情,而且他们显然更轻车熟路,便又提醒着朱永兴,“为人做事过于水性,殿下岂能轻信?”
朱永兴对段琬儿的话不予置评,只是笑道:“甚好,你所献计策吾会细思,成与不成,吾都会记得你忠明之心。且下去吧!”
段琬儿微感失望,但也没有办法,只能转身告退而去。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曲则全”,看来丽江木氏乃是老子的信徒啊!
既如此,便攻取大理,静待丽江木氏前来负荆请罪,报馈输诚吧!朱永兴自觉已经休息完毕,便起身出了营帐。
……………
世上有攻不破的天险吗?据朱永兴所知,是没有的。无论是山川之峻,还是河流之急,都有被突破的历史。而一旦天险被破,对于自恃其固若金汤的守军的心理打击便是致命的。
险在心中,非为地势。朱永兴率领着六千人马午后出发,直奔“天生桥”。
“天生桥”,又叫“天生关”,距离下关不到两公里。这里崇山峻岭连绵,巉岩怪石丛生,地势极为险要,又是洱海的出水口。天生桥便处在苍山斜阳峰和哀牢山山脉的者摩山之间,说是桥,其实就是从南北两山中伸出的两块巨石相叠而成,连接起了两边的峡谷悬崖,是沟通南北的天然通道。
桥高十余米,长六七米,宽不过两米多。桥两岸峭壁对峙,桥下是河水落差形成的瀑布,水溅起的水柱状梅花,又有“不谢梅”之美称。越过“天生桥”,拾级而上,便是“江风寺”,这座寺庙始建于唐南诏时代,与龙尾关城墙相连接。从地理位置看,“江风寺”扼“天生关”要冲,与“天生关”共同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两山成阙差寻丈,一将挡关万敌摧”、“绝壁从地起,险要自天生”、“天生桥下水如雷,洱海西流不复回”……对天生桥险峻难行的吟诵赞叹,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然而,朱永兴便是要率军突破这道“一将挡关万敌摧”的天险之地,夺取龙尾关,打开通向大理的道路。
先头部队两千人已经登上山峰,占领了天生桥南侧。朱永兴便立刻分兵,猛猛勇士七百人,猛山克族七百人,再有明军五百,向导数人,穿着清兵军服,又皆是矫健善攀之兵,沿着峡谷悬崖悄悄向西挺进,其余人马则在山峰反斜面隐蔽待机。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