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明穿日子 - 第七百六十五章 考古学
通州书院,秀兰嫂子从家里捧着一碗鱼汤过来,熟门熟路的找到小学生的教室,见他正在聚精会神的伏案写作,用的不是毛笔,竟是一种很古怪的硬笔,时常蘸一下墨汁,在白纸上发出唰唰的悦耳声音。
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读书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敬,秀兰嫂子也不例外。
见他停下了动作,秀兰嫂子小心翼翼的把汤碗放在桌案上,生怕溅出汤汁来,好奇的问道:“先生,你在写什么?”
不自觉的用了先生的尊称,徐灏亦觉得很新鲜,说道:“我在写一篇关于穿衣打扮演变的论文,偶尔想起来就提笔写了。”
秀兰嫂子边取出汤匙边问道:“这有什么好写的?谁不是穿衣,哪个女人不会打扮呢?”
“呵呵!”徐灏笑了,先尝了口鱼汤,味道非常鲜美,解释道:“这里面大有学问,如今还没有考古学,我是想抛砖引玉,引起一些学生的爱好,投入到这专业上来。”
他确实是出于一时有感而发,想专业的考古学是从近代西方世界传过来的,可是欧洲殖民者会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藐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往往破坏掠夺大于研究。
而且经过明清两朝的动乱,近代中国考古学起步已经相对太晚,有太多珍贵的东西失传,如果能从明初开始发起考古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即使不提倡挖先人的坟墓,毫无疑问也会给后人留下一笔的宝贵财富,其价值无法衡量。
徐灏不是个学者,不太理解考古学的分类,他是作为引导者,自然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说起,即使他的见识不高。但凭借超越时代的博闻,应该能引发一场广泛讨论。
既然秀兰嫂子愿意听,徐灏就说道:“古代人穿衣服,因隔着前朝一百年的浩劫,书籍里虽留下了许多记载,但因时日太久,所知不多,也没有人专门对此研究过,现在的人大多根本不了解,所以如果能成立考古学。研究一些出土的古文物和古籍,经过系统专业的参考比较,我们后人才能对前人的方方面面有新的认识。”
见秀兰嫂子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徐灏整理了下思路,继续说道:“如今历史专业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最早期的夏朝以前且不去说,由商到西周、春秋。战国,前后约一千年左右,我大致可以解释一下当时的衣着。”
忽然门外传来冷冷的声音:“真是好大的口气。你是什么身份,就敢在书院大言不惭?”
徐灏想都没想的道:“当今詹事府左春坊大学士,可有资格?”
“啊!”
外头的几个儒生大吃一惊,詹事府大学士可是正五品的文官。而且仅仅一个官位,相当于太子的高级秘书官,学问那还用说?
不管真假,几个学院的先生急忙进来拜见。徐灏边回礼边说道:“诸位大才来得巧,那就一并听听在下的粗陋见解,有不当的地方还请不吝赐教。”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
“学生洗耳恭听了。”
从一个人的谈吐就能分辨出其有无真才实学。既然这位大学士要当众说教,他们自是求之不得,当下各自找了位子坐好,神色郑重。秀兰嫂子则有些不习惯的低着头,想了想走到徐灏身后,充当起了一名小丫鬟。
徐灏演讲过多次,一点都不打怵,干脆伸手把外面几十个围观的学生叫了进来。
秀兰嫂子就见他神色从容的面对着一群师生,自己先紧张的微微颤抖起来,生怕他说完被人嘲笑,又认为不会如此,心情稍微有些复杂。
这边徐灏重新开明宗义的说道:“我要说的考古学,其实就是指北宋以来的金石学,别的暂且不论,我们汉人讲究敬天法祖,是以想办法了解先人的一切是很有必要的。
今日就先简单的说一说服饰的演变,从汉代石刻的大禹像以及宫里珍藏的名王名臣像,尽管还没有大量的实物作为佐证,但也可以稍微推敲出商朝人,不管从王公贵族还是平民奴隶,衣长齐膝是通例,当时的人已经穿起了裤子。”
说完发现满屋子的人都一脸茫然,徐灏笑了笑又说道:“那我再说得详细一些,商代人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术的出现,丝、麻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王公贵族平时身穿彩色的丝绸衣服,上面有种种织绣花纹,用宽宽的花带子束腰。
平民和奴隶则穿本色布衣或粗毛布衣,很简陋也很单调。那时贵族男子头上已经常戴帽子了,大概是平到这里,一群男人的目光有意无意的都往秀兰嫂子的小腰瞅去,闹得她急忙红着脸逃之夭夭,心中大骂徐灏无耻。
徐灏笑道:“至于女人的服饰,嗯!那时候女人头上装扮花样更多变化。楚国流行梳辫子,多在中部作两个环,再把余发下垂。
髻子也有好多种,有梳成喜鹊尾式,有作元宝式的。女人也喜欢戴帽子,和椭圆杯子差不多的样子,有的又垂发在耳旁,卷成如蝎子尾式;女孩子多梳双小辫,穿齐膝短衣,下缘作成裥褶。而成年妇女已多戴金银戒指,并在脸颊旁点一簇三角形胭脂。
根据古籍记载,原都是周代宫廷的一种制度,金银环表示有无怀孕,胭脂记载月经日期,可一望而知,大致到了战国已成了一般的装饰,至于本来作用就慢慢消失了。
衣服的材料越来越精细,名目也因之繁多,河南襄邑出的花锦、山东齐鲁出的冰纨、文绣、绮、缟等风行天下,有很好的市场;和普通绢帛比价,已超过二十多倍。南方吴越出的细麻布,北方燕国生产的毡裘毛布,西域胡族作的细毛花十分精美,价值极高。楚国可能出现了印花丝绸,但最讲究的衣被材料,仍还是华美刺绣和织锦为上品。”
随着徐灏侃侃而谈,学生们只不过钦佩这位远道而来的先生学问高深,而几位先生早已是一脸的震撼了,管中窥豹,徐灏信手拈来就能对两千年前的东西如数家珍,而且以非常简单的白话解释出来,绝对堪称是罕见的博学多才。
徐灏自己则暗叫侥幸,如果不是自家女人帮忙,陆续又从许多珍贵出土文物中得到了证据,加上整理洪熙大典时,有足够的人手摘录下古籍中的相关记载,打死他也不可能记得这么清楚,怎么可能呢?
但不管怎么说,徐灏很多时候的一时心血来潮,因他的身份地位很轻易就会劳动了许多人力物力,不管有什么作用,但凡只要把这些经过和结果一一记载下来,那对于后世来说,就俨然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了。(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