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明穿日子 - 第七百八十一章 明朝的群体事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正当黄汉生带着一群人气势汹汹的杀到高升客栈时,杨昆早一步穿了便服,步行赶到府衙门请求王知府设法保护。。。

    原来在下午,有个毕业于辽东的年轻矿师,在外头闲逛时已经得到了消息,此种事在各地生过多起,来时都做了相关的提醒。一些地方上的保守百姓往往不乐意家乡被破坏风水,在有心人的带头操作下,激进的地方杀官的都有。

    徐灏就不愿意碰触内地省份,因为要遇到的阻碍和各方势力太多,也没有必要到处开挖金银矿,他手中的私人矿脉几乎都在北平和辽东,但是他毕竟阻止不了别人去各省采矿。

    一路上,杨昆看见街上人群拥挤,叫嚣呼喊此起彼伏,心中甚是惊慌。进了府衙,王贤独自一个人也在愁眉不展。

    没等他开口求救,王贤先问他外头的情况如何?杨昆将看到的情形说了一遍。

    王知府说道:“我已经照会卫所官军前来弹压,最好让他们搬到府衙里来住,省得我担心。”

    杨昆苦笑道:“地位上动了众,无论哪里都靠不住,现在已然晚了些。”

    正说着呢,只见几个下人慌慌张张的跑来禀报,叫道:“老爷不好了,好几百个人冲进了衙门,衙役们只好关上了二门,杨大人就在这里避避风头吧,这时候出去就是送死。”

    “什么?”杨昆急得连连跺脚,也不顾知府在座,急道:“万一他们杀死了辽东商人,叫我回去怎么交代啊?”

    从未经历过此种阵仗的王贤也只能长吁短叹,一筹莫展,那些官吏衙役和家丁们更是面面相觑,全都默不作声。

    默不作声也就罢了,内宅里的夫人小姐。家人仆妇闹得哭声震地,就好似大难临头了一样。受此感染,忠诚度最低的就属那些绍兴一带的众师爷们,有的想跳墙逃命,有的想从狗洞里溜出去,而值此关头,王贤劝又不好劝,拦又不好拦,好似树倒猢狲散,只得由着他们各自逃命去了。

    可怕就可怕在于无法测度。一旦失控了,什么严重后果都可能生,到时别说一个知府了,怕是皇帝来了,彻底暴走的人们也会照打照杀不误。

    躲在里面的人就听二门外头的人声越的噪杂,甚至有人拿着砖头呼呼的砸门,情形已然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

    再说高升客栈里的那些人,见杨大人去找知府前来保护,也没放松警惕。嘱咐最早派来的那些兵丁,叫他们格外当心,不可大意。果然在傍晚时分,远远就听见喊杀声一片。一大群暴徒蜂拥而来。

    带头的总旗手下有三十来个兄弟,没有军令不敢开枪射杀平民,再说人数太多,开了枪只会彻底激起民变。所以赶紧命令关上大门,从后园抬过来几块大石头此事麻烦了,自己是主谋,一定要前来拿我,可惜未能搬倒官府。

    黄汉生愈想此事,愈绝不妙,赶紧和家人们说了一下,关了前门,拿了些盘缠想从后门逃走,到山里躲避一阵子再说。

    倒霉的是他一个举人享受惯了,出门麻烦了些,又错估了官府的反应度,正在收拾行礼的时候,家人跑来叫道:“老爷不好了,官府的人来了。”

    不等黄汉生反应过来,他家的大门比不得高升客栈的大门,也比不得府衙的大宅门,被差人三拳两脚就给踹开了,捉住一个小厮,问他黄举人在哪?浑身哆嗦的小厮立刻实话实说。

    众人直奔着卧室过来,从床底下把人像死狗一样的给拖了出来,一根绳索往脖子上一套,牵了就走。

    回到衙门,已经是五更天了,王知府今晚跟打了鸡血似的,非要彻夜审问。

    把人提了上来,黄汉生起先不肯承认自己是主谋,千户就要动刑,县令说道:“他是有功名的人,革去功名,方好用刑。”

    可是革除举人的功名得禀报布政使司和学府,还得吏部批准,来来回回少则数月多则一年,等不及的王知府顿时冷笑道:“此种造谣生事,妄图杀官闹事之人等同于谋反叛逆,难道谋逆之人亦要等到革掉他的功名方好办他吗?”

    “大人说的是。”县令无奈,只好吩咐掌嘴,又打了黄举人一百大板。

    皮开肉绽的黄汉生苦苦忍着剧痛,自然不肯承认,承认了看这架势乃是死罪的节奏。

    眼见就剩下一口气了,王知府只好把他关入牢里,明日继续审问,问明白了,再定罪名。

    可是不知不觉中,下属们都已经对他颇有微词,没有革除功名就打人的板子,心里都不太愿意,认为知府不该把读书人如此糟蹋,非是斯文一脉。(未完待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