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明穿日子 - 第七百九十一章 抽捐
李知府返回衙门,各路人马纷纷回来,总共拿到了十一人,逃走了三人。
幸得首犯未曾漏网,又拿到了同党道士三人,庙祝一人,一共拿到了一十五个。
十五人无疑是个大团伙,陈胜吴广也不过十来个带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李知府不胜之喜,这下子破获了惊天大案。
本来想立时审问,不料从省城派来了一位官员,前来拜会,说奉了公事须得当面一谈。
李登一看名帖,写着“愚弟卫高顿首拜”几个字,晓得他是都转运盐使司的从四品同知,也是两位布政使大人面前的红人,与盐运司的都转运使沾点亲戚,是以不敢怠慢,立刻叫门子请。
二人寒暄过后,卫高说道:“此番前来,系奉了诸位大人的公事。因现在税赋短缺,不但本省有些大事,如开学堂,兴修水利等等急缺银两,还有明年送往京师的税银粮食总不能少于往年。想湖南本是最苦的省份,所以上头的意思,一定要办一个城门捐,一个桥梁捐,这个原是兄弟上的条陈,无论府城县城,有一个城门便设立一个捐局,凡进进出出,在这城门走过的人,只要他所带之货价值一百文钱,就抽他十文。”
李登倒吸一口凉气,此等随意设置苛捐杂税要是搁在洪武年,那可是全省官员要被剥皮的大罪,就是现在也不是什么好事,上头难道疯了不成?这要是传扬出去?
卫高不紧不慢的解释道:“事出紧急,到年底也就完事了。想想湖南也有好几十座城池,城门是最热闹的地方,进进出出,一天怕不有上万之人,这个捐款也就大有可观了。至于桥梁捐,是一道桥设一个捐局。捐款照着城门捐一样。
不知贵府以及城乡远近,共有多少座桥梁,须得责成里长详细查考,不得被他们隐匿,而城门是用不着查考的。”
既然是上头的指示,李登自是认为责无旁贷,天塌下来有高个子,最是深恶痛绝不过了。
此事可怕在不但一干候补官员大力赞成,迫使两位布政使下定决心,罔顾朝廷最近三令五申不得任意加税的约束,甚至连湖广道的巡察御史们都集体失声了。
对此徐灏深感无力,想朱元璋起初是十分礼敬官员的,最早哪有什么剥皮,六十两银子即处死的狠辣。大明立国之初,俸禄按照物价绝对是高收入,不是发银子宝钞,而是发布帛和粮食,并专门设立了种种福利制度。
朱元璋每年都会苦口婆心的奉劝官员要廉洁奉公,各地的税赋都不高,除了杭州某几个地方除外,鼓励人口繁衍,人头税入城税等等一概没有,还要帮助家家户户种植桑树,指导农业。
早些年朱元璋极少杀戮官员,反而非常礼遇,可即使如此,却一连发生多起地方大肆横征暴敛之事,比如从南方运抵金陵的粮食,每运抵二石大米,路上的消耗竟高达八石,这可是金陵不是北方,可想而知地方上是如何的上下其手,层层盘剥。
深感失望的朱元璋个性又极端,最终忍无可忍,索性由此开始了一茬又一茬的砍脑袋运动,你们越是贪婪我就越要大杀特杀,到底看看你们的手快,还是刽子手的刀快。
连朱元璋在世之时,尚不能禁止官吏大面积的贪污,而朱高炽和徐灏这一对组合,可想而知会如何了,朝廷的三令五申,大概出了京城就是个屁,砰的一下就没了。
吏治败坏的速度之快,远超出人的想象,何况这本是官员位于人上人,百姓如猪狗的时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想要官吏不贪,纯属天方夜谭。
那么怎么能控制贪腐呢?徐灏不知道,他认为这貌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寒风索索,站在船头的徐灏露出一丝嘲笑,杀,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杀却是最痛快淋漓的解决方式,滚你娘的利害关系,就算把大明朝杀垮了,那又能怎么样?
貌似在杀人上头,徐灏与老朱同志父子,堪称一脉相承!(未完待续。。)u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