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警之索马里 - 第447章 烧钱的战争
结束了国家葬礼,李岚便回到了基地内,简单的晚饭过后,他便一个人来到控制台。
战争已经结束了三天,各个部队的损耗统计已经全部提交上,军火的库存量也全部统计完毕。
打开控制台的计算机,李岚看到的是一大排长长的清单,从最基础的子弹到导弹,各种消耗和原库存对比,瞬间就让李岚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两年的时间,李岚存储了超过十亿发各种子弹,到了战争结束,子弹数量就还剩下不到四亿发。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中,平均每一个士兵消耗的子弹,超过了五千发。其中损耗最大的轻重机枪的子弹,7.62毫米通用机枪子弹,到12.7毫米重机枪子弹,还有装甲车上面的20毫米机炮子弹。
其中还有一部分子弹是跟着车辆或者直升机被击毁后损耗,但六亿发子弹,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若论重量各种信号的六亿发子弹已经超过了两万吨,让安-225来运输的话,以它250吨的机舱载重量,也需要八十架安东诺夫-225才能一次性拉完。
可如此多的弹药还是消耗得差不多了,其中消耗最大的是7.62毫米通用子弹,比士兵手上的步枪子弹5.56毫米的消耗还大。这主要是因为六管加特林的恐怖消耗量,转个一分钟,数千发子弹就没了,如果在进行枪管快速冷却,那消耗的弹药数量也就更加的恐怖。
一条城市街道的争夺战下来,在装甲车和悍马的机炮和机枪消耗下。就极其的恐怖了。
好在,消耗最大的子弹,是最便宜的。当然,这个便宜也是相对来说。一盒子弹两百发,价格是五基地资金,不去算那些大口径机枪和机炮的造价,就以红警兵团现在制式的5.56毫米子弹来计算。六亿发子弹的消耗就是一笔极其恐怖的数字,整整一千五百万基地资金,已经等于一艘快速战斗支援舰的造价,如果还要算上其他各种口径子弹的差价,那单凭消耗的子弹,已经可以换回一艘神盾舰了。
两年的库存,现在之剩下四成,而战争只是进行七天半而已。可见战争的强度有多么的激烈。
下一次,要想把这六亿发子弹都补上去。也还需要一段不少的时间。好在。子弹的生产速度非常快。一天千万发子弹不在话下,马上生产去支持一场中等强度的战争,也足够了。
枪械的损耗就不是很厉害。到是炮弹和导弹的损耗,是一个十分让人心疼的数字。都说打仗打的就是钱。联军消耗巨大,李岚也不是白捡来的和平。
小到25毫米机炮再到中程弹道导弹,两年的库存,哗啦啦的一下子见底。尽管比起子弹来说,消耗的数量不是很多,但是耐不住价格贵。
所有的导弹都是两千基地资金起步,不管是猎枪远程火箭炮系统,还是战机上面的各种导弹,亦或是军舰上面的导弹,都是用基地资金堆起来的。
一枚超音速巡航导弹的造价就是两万基地资金,和中程弹道导弹一样。最便宜的一枚近距离格斗弹就是六千基地资金,单兵反坦克导弹也需要四千基地资金。反舰导弹和空空中距弹的造价都是一万基地资金以上。
这场战争以来,各类导弹和炮弹的损耗,数以万计,两年来的预备和储存,如今也基本消耗一空。目前除了部队中的炮弹和导弹,仓库中也拿不出百车的库存,只能依靠不停的高强度生产,才能继续维持下去。
和联军的战术一样,红警兵团也是奉行宁可多消耗炮弹,也不会拿士兵的生命去拼。这也是为什么,战争才七天半的时间,却已经消耗大量的库存。
坦克、战机、装甲车等武器的消耗,和士兵的阵亡比率差不多,战场上,双方都损失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
尽管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坦克对决,但是在巷战中,双方的主战坦克经常碰面,天启坦克和美军a2之间的对决,也时不时会上演。在电子设备和技术相差无几的争锋下,双方的坦克所能够发挥的优势,并没有出现一面倒的情况。战损几乎达到了一比一的比例,而双方的坦克和战车,则更多是损失在单兵反坦克武器的打击下。
比起坦克短兵相接,双方都更喜欢用非对称的手段来打击对方。不管是天启坦克,还是a2都抵挡不住对方层出不穷的反坦克武器的灌句实在话,那种技术哪怕是五十年后,地球都很难实现。整辆坦克被分为三四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是与3d打印机类似的大家伙如注塑般造出来的。然后通过流水线的机械臂,进行组装加固,如此一辆坦克就出来了。
可就是这种生产模式,让李岚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搞出自己的生产线,研究时间最长的犀牛坦克都没有办法,更别说是天启坦克了。当时,科学家们就直言不讳的告诉李岚,安静母亲整个索马里的工业水平,是没有办法的。除非是像中华、俄罗斯这种国家,耗费大量的设备和资金,才能够研究出犀牛坦克的生产线。
李岚也不是没有想过,真的去和中华合作,可是他无法解释,为什么他自己没有生产线,却要去和中华一起开发研制。那这些坦克是怎么来的?这点他怎么也解释不了,此事,也就一直搁置到了现在。
好在,如今这个速度还算不慢,如果不是遇到战争,这个速度完全够用了。
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旦索马里与一个强国爆发了全面战争,那这种生产速度,将会眼中拖慢战争。如今全世界的武器生产,都是考虑到各自国家的经济形势,一旦全面战争爆发,根本就没有顾虑,封存的生产线都会立即投入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这时候,李岚就会陷入一种很尴尬的状态,因为他发现,自己一天能够生产一辆天启坦克,而别人却一天可以生产十几辆主战坦克,这就是李岚的远虑。
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为此李岚现在也没有去想太多,未来没有人看得到,现在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最主要的。说不定,在将来,这种生产速度会有转机呢!毕竟一座神奇的基地车,不可能让他陷入武器生产速度少于别人的境地吧!
当然,李岚也没有把未来都寄托在基地上,他想要发展索马里的工业,也是希望有一天能够把基地的武器装备,用非基地的工业生产出来,两者结合才是王道。至于中华,用李岚的话来说:“自己的东西,才是最有保障的。”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